APP下载

系统解剖学与生理学教材内容不一致的思考*

2014-08-15李利生王跃秀傅小锁黄海霞朱进霞徐敬东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00069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通讯作者

基础医学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前区核团丘脑

陈 璐,李利生,王跃秀,傅小锁,黄海霞,朱进霞,徐敬东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 00069;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通讯作者)

系统解剖学与生理学是医学院校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材是临床专业医生在工作和科研中所必备的主要医学参考工具书。两门学科涉及很多共有的专业名词或内容,一方面是对结构的基本描述,另一方面是对同一问题从功能学的角度进行解释或分析,为临床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历来十分重视医学专业课程的名词规范化,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89年和1991年审定、公布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生理学名词》和《人体解剖学名词》。

专业名词或内容的规范与统一可以使学生更高效地学习相关知识,进行跨学科知识的有效整合,并且为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更高层次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笔者在实际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发现相同出版社出版的专业基础课程书籍以及相同学科不同出版社的书籍存在专业名词或内容不规范与统一[3],甚至有的内容在学科间是冲突的现象,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无疑会造成学习和理解上的偏差。本文以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系统解剖学》(以下简称“系解”)与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生理学》(以下简称“生理”)为例,对相关的概念等问题进行了整理,以期与授课老师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同学共同探讨。

1 部分概念的差异

1.1 神经系统中的矛盾与冲突

1.1.1 内脏神经系统 系解“第415页”中对于内脏神经系统的描述是“内脏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分为内脏感觉神经系统和内脏运动神经系统。”而“根据形态、功能和药理学的特点,内脏运动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是不随意的,故称之为自主神经系统;又因它主要是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物质代谢活动,并不支配动物所特有的骨骼肌的运动,所以也称之为植物神经系统。”

生理“第418页”及“第478页”中对于相关内容的描述如下“内脏感觉的传入神经为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自主神经系统是指调节内脏器官组织、平滑肌和腺体活动的神经系统,以前曾称之为植物性神经系统或内脏神经系统。”

根据“系解”的描述,内脏神经系统分为内脏感觉神经系统和内脏运动神经系统,而内脏运动神经系统又称之为自主神经系统或植物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换句话说,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仅仅是运动神经。在系解“第379页”及“第399页”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脑神经含7种纤维成分(一般躯体感觉、特殊躯体感觉、一般躯体运动、一般内脏感觉、特殊内脏感觉、一般内脏运动、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脊神经含4种纤维成分(一般躯体感觉、一般躯体运动、一般内脏感觉、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内脏神经系统由脑神经中与内脏相关的一般内脏感觉、特殊内脏感觉、一般内脏运动、特殊内脏运动纤维等4种纤维成分与脊神经中与内脏相关的一般内脏感觉、一般内脏运动纤维等两种纤维成分组成。而“系解”中明确指出,脑神经中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又称副交感纤维,而脊神经中的一般内脏运动纤维是交感与副交感纤维,即交感与副交感纤维仅指(或等价于)一般内脏运动纤维。然而在生理“第418页”及“第478页”上的描述,便出现了与“系解”的矛盾。其一,植物神经系统与自主神经系统仅指内脏运动神经系统,是包含于内脏神经系统的,而内脏运动神经系统与内脏神经系统是不同的概念,其包含有不同的意义;其二,交感与副交感神经仅限于内脏运动神经,而不应含有内脏感觉神经。因而,不存在“内脏感觉的传入神经为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这一说法。内脏感觉的传入神经为内脏感觉神经,其与交感、副交感神经伴行,类似于血管神经鞘包裹动、静脉与神经的关系,而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1.1.2 间脑与丘脑核团分类 关于背侧丘脑(丘脑)的核团分类矛盾冲突现象(系解“第356页”,生理“第418页”),主要为名称说法的不一致问题。系解中描述核团名称分别为“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联络性核团(新丘脑)”以及“非特异性投射核团(古丘脑)”,所含核团分别为“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前核群、外侧核群背层、内侧核”以及“正中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等;而生理中描述核团名称分别为“特异感觉接替核”、“联络核”以及“非特异投射核”,所含核团分别为“后腹核、后外侧腹核、后内侧腹核”,“丘脑前核、丘脑外侧核、丘脑枕核”以及“中央中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等。

此外,系解“第354页”明确指出“间脑可分为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5个部分”。其“第356页”提出“后丘脑位于丘脑枕后下方,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而生理“第418页”在描述丘脑第一类细胞群,即其特异感觉接替核时,有如下描述:“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也归入此类”,这便对概念的理解造成了困难。根据“系解”的描述,后丘脑和背侧丘脑是并列关系,而在“生理”中则没有后丘脑这一概念,后丘脑与背侧丘脑是从属关系。

1.1.3 下丘脑核团分类与分区 系解“第357页”描述:“下丘脑神经核团边界不甚明显,为了对各核团定位和命名,利用一些结构明显的标志,可将每侧下丘脑分为横向的视前区、视上区、结节区和乳头体区4个部分,其中视前区位于视交叉前缘与前连合之间,其余3部分分别位于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上方。在纵向上,自内向外将下丘脑分为室周带、内侧带和外侧带3个带。室周带是第三脑室室管膜深面的薄层灰质,穹隆柱和乳头丘脑束位于内侧带和外侧带之间。下丘脑以肽能(如后叶加压素、催产素、生长抑素等)神经元为主。在视上区,主要核团有位于视交叉背外侧的视上核,第三脑室侧壁上部的室旁核;在结节区有漏斗深面的漏斗核以及腹内侧核和背内侧核;在乳头体区有乳头体深面的乳头体核以及下丘脑后核”。而生理“第483页”的下丘脑分为前区、内侧区、外侧区、后区。“前区前端为视前核,稍后为视上核、视交叉上核和室旁核,后端是下丘脑前核;内侧区含腹内侧核、背内侧核、结节核、灰白结节、弓状核和结节乳头核;外侧区主要是下丘脑外侧核;后区主要是下丘脑后核与乳头体核。”

根据描述的所含核团,笔者尝试进行了对应,括号内为“生理”描述,发现两学科间的名词只有三个可大致相互对应,即视前区、视上区(前区)、结节区(内侧区)、(外侧区)、乳头体区(后区)。其对应关系没有背侧丘脑那样准确,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概念的混乱和前后知识连贯性的降低。系解分区为“视前区”、“视上区”、“结节区”以及“乳头体区”,所含核团在“视前区”未提及,“视上区”至“乳头体区”分别为“视上核、室旁核”、“漏斗核、腹内侧核、背内侧核”以及“乳头体核、下丘脑后核”等;生理分区为“前区”、“内侧区”、“外侧区”、“后区”,所含核团依次为“视上核、室旁核”,“腹内侧核、背内侧核、结节核、弓状核”,“下丘脑外侧核”以及“乳头体核、下丘脑后核”等。

1.2 泌尿系统中的矛盾与冲突 系解“第434页表18-4内脏器官的神经支配”认为:肾脏有副交感神经分布,其节前纤维起自迷走神经背核,传出路径为迷走神经至腹腔丛、肾丛;节后纤维起自主动脉肾神经节,传出路径沿肾血管分布。而“生理”则写明肾脏没有副交感神经末梢分布。此外,生理“第330页”描述道,“有资料表明,肾神经中有一些纤维释放多巴胺,可引起肾血管舒张”[1]。这里“肾神经”的概念在解剖中没有,笔者认为,即使是泛指也应当注明为“支配肾脏的神经”。因此在今后的教材编写中希望能够统一内容,否则此部分内容容易造成学习中的困惑和不解。

1.3 循环系统中的矛盾与冲突 系解“第215页”中描述房室交界区包括3个部分:房室结、房室结的心房扩展部(结间束的终末部)、房室束(His束)近侧部(穿部和未分叉部);而生理“第125页”中则写到房室交界区包括4个部分:房-结区、房室结区、结-希区、希氏束。因为心脏兴奋的传导解剖学通路和特点对于心脏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目前这两个课本的概念没有很好的统一,可能会给部分同学在今后的学习和理解上造成一定的误区。

2 专业名词或内容的规范与统一的重要性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除了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知识外,更多的依赖于网络,而获取知识渠道的多样与便捷使得学生对于教材的依赖正逐渐减弱。然而,教材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仍然是无可替代的,依旧是教师与学生重要的参考资料。医学教材应当具备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等“五性”[2],因而教材的准确性更显得尤为重要。一本教材在所难免会出现错误,因此衡量教材好坏的标准在于思路是否清晰以及错误的多少。关于学科间专业名词或内容的欠规范化或统一的现象亦无可避免,在作者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发现,即使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学科比较相近,主要讲授结构学的课程依然存在专业术语不一致的现象[3]。系统解剖学是生理学内容结构的基础,而生理学则是系统解剖学内容的延伸,不可避免要提及结构的部分,即使结构内容并非生理学的重点内容,却是其功能学研究的基础,因而与解剖学中概念的一致性显得尤为重要。其规范与一致有助于概念与知识的准确理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各学科之间的知识。一旦出现不一致的现象,易使学生产生混乱的概念,甚至建立起错误的概念,这对于临床医学这样的应用科学影响重大。因此概念与术语的统一与规范化尤为重要[4]。

3 关于构建专业名词或内容的规范与统一的建议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对构建专业名词或内容的规范与统一进行尝试。首先,在编写内容时,最好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人体解剖学名词》、《生理学名词》为依据,首先达到学科内的一致,之后做到学科间的统一,避免各自的习惯用法,以期减少不统一现象,以削减对学生学习带来的混乱;其次,在编写相关学科内容时,参阅相关学科的教材或权威书籍,采取相关书籍的观点与说法,力求概念的统一;最好各出版社在组织教材编写时,应将各学科的最新进展与变化提供给相关学科,以求在最新研究内容上的统一,方便学生的学习与知识拓展。

[1] 盛高建.人体解剖学本科教材中的疑点[J].解剖学杂志,2006,29(6):704 -704.

[2] Moss NG.Renal function and renal afferent and efferent nerve activity[J].American J Physio Renal Physio,1982,243(5):425 -433.

[3] 吕伯实,高惠英,高佩安,等.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解剖学杂志,2009,32(2):275 -276.

[4] 翁静,周德山.有关《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所用名词不一致的思考[J].解剖学杂志,2014,37(1):122-123.

猜你喜欢

前区核团丘脑
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3对前丘脑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轴突的排斥作用
游离背阔肌扩张皮瓣在膝前大面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基于ROI的体积测量和基于顶点的形态学分析对2型糖尿病患者皮层下灰质核团形态改变及其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听觉剥夺对成年雄性斑胸草雀鸣唱行为和LMAN核团的影响
人丘脑断面解剖及磁共振图像三维重建
赤卫军的铁拳
科学家揭示雌雄行为差异的神经机制
电针“百会”“足三里”穴对IBS 模型大鼠行为及丘脑中CGRP mRNA 表达的影响
丘脑前核与记忆障碍的研究进展
神经肽Y的促摄食作用及其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