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型“考霸”彰显更多的是附加利益
2014-08-15安徽读者
教育 2014年22期
文/梁 好 安徽读者
30多岁的吴善柳今年参加高考,夺取了钦州市理科状元,现被清华大学录取。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曾辗转多所学校参加高考,并几次考上重点大学,2011年考上北京大学没有去读。网友称他是“高考专业户”,并指责这样做会导致另一名考生失去就读名校的机会。(2014年7月18日《南国早报》)
年年参加高考,年年考中,年年却仍然选择复读,甚至被北京大学这样的顶尖名校录取,也不为所动,这位钦州的考生不愧为真正的“考霸”。这样的学生无异于考试的机器,更是所读高中的“金字招牌”。
不容否认,这位考生具有超强的学习力,但是,熟知其经历的人,却不能不质疑其参加高考的真正动机。对于这位考生而言,参加高考俨然成了自己的专职,而其看中的并不是名校本身,而是隐含在考试当中的附加利益。
近年来,每到高考成绩揭晓之时,各地学校便打响了铺天盖地的宣传战,而考生考取重点高校,考取地方的状元,更是成了宣传的重中之重。且莫说每年政府对于“状元”的奖励,就是学校为了留住这样的“考霸”,恐怕也要花费不菲。计算起来,吴善柳每年从高考中的收益,恐怕要远远高于自己的损失,也正是这利益对吴善柳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而这也源于社会以及学校给予他的环境。如若没有对高考成绩关注,没有对“高考状元”的过度热捧,没有附加利益的吸引,恐怕吴善柳绝对不会重复地参加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