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课本『删古诗』不值得大惊小怪
2014-08-15乔志峰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27期
乔志峰
上海小学一年级语文新课本删去全部古诗。《寻隐者不遇》《登鹳鹊楼》《夜宿山寺》等8篇古诗被删去。相比旧版,今年课本变薄了很多。但记者也发现,不少家长、老师甚至教研员都认为,此次被删除的8篇古文诵读并不难,读来朗朗上口很受学生欢迎,也会不占用太多课时。(8月26日《新闻晨报》)
其实,上海此次一年级语文新课本的修订幅度很大,7个单元45篇课文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删去古诗只是其中的改变之一,为何却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甚至大多数媒体和网站都将其拎出来作为吸引眼球的大标题?我估计有两个原因:一是此次删古诗不是删一首两首,而是全部删除,有“拒绝古诗”的意味,难免让人怀疑是否有点“矫枉过正”;二是正如一些人所言,此次被删除的古诗并不晦涩,不少孩子在上学前其实早已背得滚瓜烂熟了。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里,或许都有那么几句朗朗上口的古诗。
实际上,课本“删古诗”并不值得大惊小怪。首先,这是为学生减负、为教师减压的举措,符合现代教育规律。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就让他们接触古诗,确实有点早。而古诗中所蕴含的意境,也是他们这个年龄很难领会的。更适合他们的,应该是儿歌和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另外,古诗的诵读对部分孩子而言不难,但也可能有一部分孩子会感到吃力。课本应该尽量适应大多数孩子的需要,而不是以部分“聪明”孩子为标准来“一刀切”。
更重要的是,一年级语文课本删去全部古诗,并不意味着小学教育对古诗说“不”,而是将这些教学任务“上移”到了其他年级,以更加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规律。同时,对那些接受能力强、对古诗有兴趣的孩子,老师和家长可以“开小灶”,将其作为孩子的拓展阅读。当然,这完全要以孩子的兴趣和精力为依据,不能因此变相增加孩子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