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 书
2014-12-28王玲
时间如东江之水,奔流不息,一去不复回。但古人在时间的长河里磨砺留下的印记却深深烙印在我们生活方式中,融入血液。从蛮荒的远古到文明的现代社会,文字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潜移默化地发展,但无论怎么发展,都是在追求从复杂到简单,从繁琐到明了,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一种新的书体形式——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同时更趋简化——横平竖直。楷书的由来有很多不同的版本,《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称为楷书。但是相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的笔画简爽,笔直不造作,其形态与孔子墓上的楷树形态极为相似,其笔画形态犹如楷树之枝干,因为是书体形式,故取楷树之谐音,称谓“楷书”。由于是从隶书演变而来,因此在汉末就有了楷书的雏形,历经王朝更迭,楷书有了质的变化,通行至今,可谓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在追求形体美的同时,逐渐将波、磔变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钩)等比划,使得楷书在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和《居延汉简》等。正是由于楷书结构严谨,字体规矩整齐,堪称字体中的楷模,所以楷书中的“楷”亦有此层意蕴。
楷书的分类是根据字体的大小来进行区别的,字体大小介于1~2厘米的为小楷(小字),5厘米以上的为大楷(大字),之间的为中楷。但这仅仅是笼统的分法,实际上,在现实生活里出现过小于1厘米的小字和大到1.8米的大字,因此楷书的分类只是一个区别楷书大小的一个法度。
小楷: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钟繇。他原是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因此他所作的楷书笔意是由汉隶脱胎而来,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他的作品整体宽而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然存有隶分的遗意,但同时已经完全具备了楷书的书法意境,因此,后世人成钟钟繇为“楷书之祖”。东晋时候,“书圣”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大楷:一般情况下,人们把一寸以上、数寸以下见方的楷书称为大楷,较此更大的楷书大字称为“榜书”或“擘窠书”。根据历代书法家积累的经验,学习书法应先写大楷,作基本练习,掌握好大楷的点画、结构,做到点画准确精到,结构疏密得当。在尽得大楷之精髓之后,则可以退而写小楷,这时写小楷可做到得心应手,对整体的的把握也可以做到宽绰开张,点画规矩清楚。
现在我们一般所说的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楷书发展的不同时期,我们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魏碑经常带有隶书的写法在其中,因此它的楷书性质还不成熟,但正因为这种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齐放的场面,意态奇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康有为评价有“魏碑十美”。楷书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到了唐末,楷书已发展到了顶峰,风格已过于规整,于是逐渐走下坡路了。“唐书重法,宋书重意”,到了宋朝,苏轼以其诗人的风度开创了丰腴跌宕、天真烂漫的“苏体”,堪称“宋朝第一”。宋末元初的赵孟頫,以其恬润、婉畅,形成了“赵体”。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被后世人称为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
颜真卿楷书《麻姑仙坛记》
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
柳公权楷书《玄秘塔碑》
赵孟頫楷书《道德经》
颜真卿的楷书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等。
柳公权的楷书用笔斩钉截铁,骨力遒劲,神韵清雄,有“颜筋柳骨”之誉。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因《玄秘塔碑》字画挺朗完好,结体精密紧凑,故学习柳体楷书的常以此碑为入门之阶。
欧阳询的楷书于平正中见险绝,形态端庄刻厉而不板滞,紧密刚劲而不局促,是从汉隶及魏晋楷书推陈出新的结果。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其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
元代赵孟頫,独创“赵体”书法,其风格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且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后为清乾隆帝推崇,今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道德经》是其小楷代表作之一,字体工整秀丽,笔法稳健,独具风格。
由于楷书是汉字的主要书体,“楷”寓意为楷模,是字体的标准,因此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学好写钢笔楷书,打好基础,为上中学写行楷书创造条件。
楷书,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它传递着文人墨客对文字、书法孜孜不倦的追求,也凝聚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辛勤与血汗,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明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