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部分切除术治疗成人脾脏良性肿瘤(附8例报告)
2014-08-15贾守洪黄义明四川省广安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四川广安638000
贾守洪,鲁 旭,彭 彬,陈 飞,黄义明 (四川省广安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四川 广安 638000)
脾脏占位性病变较为少见,临床上多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发现的。且早期症状不明显,大多数是在体检时经彩超或CT发现,如果发现有此病变,需行脾脏切除[1]。近年对脾脏功能的深入研究,脾脏的功能日益受到重视,故脾脾脏良性占位病变可行脾部分切除术。现将我院发现的行脾部分切除术8例病例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00年3月~2013年6月共对8例术前、术中诊断为脾脏良性肿瘤的患者行脾脏切除术。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19~72岁,平均45岁。术前左上腹部不适3例,无症状5例。术前均经彩超、增强CT或增强磁共振成像诊断为脾脏占位性病变,脾上极3例,脾下极5例,病变大小3~6 cm。全部脾脏占位性病变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
1.2 手术方法: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全部手术患者均采用仰卧位,左腰背部垫高,选择左肋缘下切口。首先用超声刀或电刀充分游离脾膈、脾肾、脾胃韧带(切除脾下极可保留脾胃韧带),保留脾结肠韧带,可以抬起脾脏后,在胰腺上缘距脾门3 cnl处找到脾动脉干,切开胰被膜后用直角血管钳将脾动弥轻轻挑起,用8号导尿管穿过脾动脉干,再将导尿管的两端套A一截合适的橡皮管内,轻轻束紧,开始记录阻断的时间,此时脾脏出血停止。仔细解剖脾门并结扎脾占位部位的脾外血管分支。然后松开束带,明确脾脏缺血界限,再次束紧脾动脉干,在距缺血界限0.5 cm处用刀刃锐性楔形切除脾脏破裂部分,用小圆针细丝线缝扎脾断面血管断端,缝扎完毕后松开束带,观察断面是否有漏扎的活动性血管出血,如有出血逐一缝扎,最后用粗肠线贯穿脾脏全层耨式缝合,观察断面无出血后,创面喷生物蛋白胶,覆盖可吸收止血纱布或大网膜,除去束带,左膈下常规放置引流管。
2 结果
所有8例脾占位病例均得到顺利恢复,术后第2~3天开始进食及下床活动,术后8~10 d康复出院。病理结果:脾血管瘤5例(脾海绵状血管瘤4例,脾多发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脾假性囊肿1例,脾错构瘤2例。术后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3个月~6年,均健康存活,患者对手术结果表示满意。
3 讨论
脾脏肿瘤临床罕见,以良性肿瘤居多。脾脏良性肿瘤包括血管瘤、淋巴管瘤、错构瘤、纤维瘤、脂肪瘤等,以血管瘤多见[2]。脾血管瘤发生基础系脾血管组织的胎生发育异常所致,其病罕见。超声表现多为强回声,本案其中1例为弱回声血管瘤,更为罕见[3]。
由于脾脏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尤其在抗感染、抗肿瘤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脾脏具有强大过滤功能和潜在的造血功能。在临床上已注意到脾切除术后易致感染增加,无脾综合征和易发生脾切除术后凶险感染(OPSI)等。胡虞乾等研究显示保留部分脾脏外周血1gM水平维持正常,说明残脾有助于维持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4]。因此保留脾脏增加了免疫功能,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所以可根据医院技术水平选择脾部分切除术治疗脾良性肿瘤。
脾脏的血供呈节段性构筑特点和保留原脾1/3脾实质可代偿脾功能成为脾部分切除的理论基础[5]。行脾部分切除的病例需要具备如下条件:①肿瘤部位在脾上极或下极处,并远离脾门;②肿瘤与周围组织不存在粘连现象;③肿瘤大小不能大于脾脏的1/2;④没有发生凝血机制障碍。本组资料8例患者中有3例肿瘤部位在脾上极,5例肿瘤部位在脾下极,且均与脾门有较远距离,肿瘤与周围组织不存在粘连,所有患者均没有血液系统疾病。
脾部分切除术的关键在于合理处理血供,应对肿瘤端血运进行充分结扎,并充分保残脾血运。笔者认为脾部分切除术治疗脾良性占位病变是安全可行的,脾断面血管妥善处理是防止术后继发出血的关键。
[1]Makrin V,Avital S,WhiteI,et al.Laparoscopi c splenect om y f or solitary splenic tumors[J].Surg Endos C,2008,22(9):2009.
[2]陈思瑞,彭 兵,王艺超,等.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性病变18例临床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1(4):740.
[3]闻 娟,袁再强.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脾血管瘤的诊断价值[J].中外放射技术,2007,28(3):83.
[4]胡虞乾,陈延林,莫瑞祥,等.脾部分切除加门腔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8,1(17):88.
[5]姜洪池,乔海泉.脾脏外科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37-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