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电视栏目主持人的角色化设计
2014-08-15柳敬东
柳敬东
广东电视台的《摇钱树》是我国对农电视节目中一个公认的长寿栏目。开播于1987年8月,一直在广东电视台的主力频道珠江频道播出,至今已经27年未曾间断。二十几年来,《摇钱树》栏目对农服务的宗旨从未改变过,因而深受粤语方言区的农村观众喜爱,在广东大部、广西东部和海南北部有大约一亿以上的收视观众。
和大多的长寿栏目一样,《摇钱树》虽经历过初创、发展、高潮、衰落、再发展的曲折之路,但能够一直不间断播出,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因素,而在这方面,主持人的角色化设计,个性彰显,是效果突出的一个经验。
一、借栏目剧塑造主持人的角色化
在尝试过科教片、专题片、系列片、主题活动等节目形式后,2007年,《摇钱树》筹拍了一个对农题材的栏目剧《摇钱树下》,目的是将农村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用短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摇钱树下》共制作和播出了50集,片中的主要角色是栏目原来的主持人柳敬东、喻明、马婷和当时红极一时的短剧《外来媳妇本地郎》主角之一的刘效国,其余的角色根据剧本需要,临时邀请一些观众熟悉的演员或者当事人担当。剧中的角色分配是,阿发(柳敬东饰)是一个好吃懒做又一心想发财的中年农民;其妻阿英(马婷饰),脑子转得快却又冒冒失失;俞老师(喻明饰)是一名农业技术员,专门为农民解难答疑;刘处长(刘效国饰)是城市一位退休干部,希望在农村实现他晚年的庄园梦。他们在剧中个性鲜明,演绎有道,加上剧中内容全部是农村的事情,十分接地气,因而在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摇钱树下》第一季播完之后,这几个“演员”延续他们在短剧中的角色,他们或分或合,在《摇钱树》栏目的外景拍摄中,继续以各自原来的身份进行主持。他们亲临田间地头,与采访对象一起从事农业生产,一起过着农村生活,节目中凡是他们参与制作的节目都没有画外音解说,不明就里的观众都以为他们就是身边的普通人。
农业节目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有技术推广、品种介绍、弘扬好人好事、见识新鲜事物,等等。那么到底由谁去演绎呢?栏目为此作了适当的分工。如果涉及到新品种、新技术方面的题材,一般由阿英(马婷)做主持,其特点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对一切新的东西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发问,但又自以为是,因而在节目中具有很好的气场,加上她的讲话夹杂了地方口音的不纯正的粤语,在亲和力方面超过了字正腔圆的纯正白话,观众有新鲜感,因而大受欢迎。而她本人也因为这个角色,获得了2012年度中国艺术家协会颁发的十佳对农节目主持人称号。农科知识的题材,由阿发(柳敬东)主持居多,其性格特点是懒,越省事越好,而农业技术发展的目的,也是要减轻传统农业的劳动强度。通常阿发出现时会有俞老师(喻明)配合,俞老师是个农业技术的小专家,知道一些理论,在真正的高手指点下,可以现学现卖指导阿发,其实就是将不易理解的理论解析后,传授给受众,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一些猎奇和开眼界性质的节目中,多由刘处长(刘效国)主持,一来他的身份是城里来的退休干部,对农村的东西都很新奇,容易使观众特别是城市观众有一种角色代入的体验;二来他在观众中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容易提升观众的收视兴趣;更关键一点,他是真心喜欢农村的事物和生活,与其说在主持,不如说他是在亲身体验,真情实感,自然流露。
当然,这样的角色分配也不是一成不变,四个主持人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工整合,目的是找出最合理的搭配,务求将最好的主持效果呈现给观众。《摇钱树》虽然只是一个每周只有一期播出的栏目,但几年下来,他们的角色定位已为观众所接受。
二、角色化主持风格的有益探索
纵观《摇钱树》栏目在节目主持方面的做法,在国内同类型的节目并不多见,也显示出一些明显的南派电视特色。目前电视的主要类型是电视剧、娱乐节目和新闻,在这三驾马车的周围,各台自办的专题节目往往成为点缀,如何走出这种被边缘化的困境,《摇钱树》栏目可以说是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首先,角色化的主持风格,可以强化栏目的标识,在抄袭成风、风格雷同的国内电视市场,培养自己专有的主持队伍,形成不可替代的唯一性,有利于形成栏目自身的个性。其次,主持人成为栏目中角色,可以避免主持人被误为“传声筒”的质疑,主持人并不是只会念稿的木头人,便增加了主持人在观众心目中的分量。第三,主持人角色演绎,更多是为观众着想,他们的思维方式、讲话方式,对题材的兴趣点,自然会向观众的角度靠拢,做出来的节目就不会矫揉造作,更加平易自然。
三、关于“半角色化”和“全角色化”
在国内的综艺节目里,现在也逐渐流行主持人团队的角色分工,尤其以湖南卫视的娱乐节目最为突出。这种从港台娱乐节目中引进的做法一开始的确让人眼前一亮,因为观众已经对报幕式的主持人风格感到审美疲劳。在这些娱乐节目中,几位主持人的插科打诨、互相戏谑,反倒给节目增色不少,不但节目过渡间隙瞬时变得生动起来,有时候还喧宾夺主,观众更喜欢看几个主持人的戏份。一定程度上,这是主持人品牌打造的一个策略,毕竟节目里的选手和嘉宾都是流动的,而主持人是固定的,是节目品牌价值里最稳定和最值得“投资”的内容。
但是主持人角色化的设计、特别是像《摇钱树》这样的团队主持人集体角色化,难度较大,其他节目中不易模仿。在其他的综艺节目中,几位主持人的角色化更多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稍加夸张化、艺术化处理,比如有的表现出聪明机智,另一个就要表现得愚钝无知;有的表现出滑头好色,另一个就要取笑他。类似这样的搭配组合,主要目的是制造现场气氛。但是《摇钱树》不同,几个主持人已经完全改头换面、成为真正的演员了。
对比“半角色化”和“全角色化”两种做法,笔者认为,各有千秋,都是根据各自节目需要而制定的不同策略。不可否认的是,《摇钱树》的主持人群体年龄偏大,要做到活蹦乱跳、滑稽搞怪不现实,但是他们有丰富的主持和表演经历,正是“全角色化”的好材料。
而对比效果,综艺节目的“半角色化”可塑性强,可以依据节目内容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角色和风格,现场气氛的调动效果也很明显,选手、嘉宾和现场观众都会被他们感染,节目出来后显得更加自然、本真,又不失活泼。当然,生活甜酸苦辣百般滋味都有,不会时时刻刻都那么快乐,综艺节目以制造快乐、笑料为宗旨,只算是其中一种潮流,还有励志类、追梦类、益智类、游戏类等其他不同的路线。
而《摇钱树》的“全角色化”主持设计,因为难度大、难把握,而且要求主持人长期“演员化”,已经越来越少见。客观而言,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方向,对主持人的要求更高。对节目的品牌化增值尽管见效较快,但是要维持下去很困难。特别是《摇钱树》目前陷入困境,资金、人员、播出时段都捉襟见肘,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小,这样高难度的选择不是明智之举。
笔者建议,《摇钱树》的主持人不妨也走“半角色化”的路线,把自己解放出来,让节目风格更自由。
结语
广东电视台《摇钱树》栏目27载坚持对农宣传,在日益娱乐化的电视市场中树立了一个大大的“农”字,这也体现了广东电视人强烈的人文关怀。毕竟专题节目,特别是电视对农专题不是电视的收视主要战场,大量的付出并不能取得相应的收视回报。但能够为农村、农业、农民留下那么一个固定的展示窗口,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真心为“三农”服务,为社会提供多元化资讯的社会态度,《摇钱树》会继续坚守自己的社会责任,在节目创新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和尝试,责无旁贷地做“三农”的电视代言人。
1.高坤:《简论对农节目的主持艺术》,《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2期。
2.童琰:《对农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东南传播》,2007年第3期。
3.翁晓华:《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化现象》,《声屏世界》,2006年第12期。
4.郑向荣:《综艺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南方电视学刊》,201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