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小民生”到“大民生”——浅谈县级台民生新闻的困境与对策

2014-08-15漆明明

视听 2014年7期
关键词:肇庆高新区民生

漆明明

近年来,民生新闻以其“平民化”的叙事手法,贴近百姓生活,着力突出“本土”、“情感”、“亲和”、“娱乐”、“互动”、“故事”、“现场”等核心竞争力的报道视角,备受广大观众的热爱。县级电视台是最基层的电视台,也是最接“地气”的电视台,理应充分挖掘好这座民生新闻的富矿,但很多县级电视台却难以挖掘或者挖掘质量不高。

一、县级台民生新闻的困境

县级台的新闻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即:会议报道多,百姓诉求关注少;领导活动报道多,鲜活文艺报道少;常规报道多,深度报道少。加之县级台人力、物力、技术等条件制约,精心策划的报道较少,报道方式单一,收视率不高。在县级台整体新闻质量偏弱的情况下,民生新闻报道只是当地时政新闻的一些点缀,难以出彩。县级台民生新闻存在的困境主要如下。

1.同质化竞争严重。民生类栏目经过十来年发展,各类民生新闻同质化竞争和报道内容的琐碎化已经日趋严重。而突发性的重大民生新闻事件,更成为各个电视台抢夺的主要资源,经常一个重大新闻事件,省台、市台、县台几乎同时在播。如2012年6月,肇庆高新区发生的“托举哥”事件,在肇庆高新区电视台率先报道后的短短两天内,广东省、广州市、肇庆市各级电视台、各频道蜂拥而至,一些省外电视台也专程赶来拍摄。据不完全统计,该“托举哥”事件在全国各电视台民生栏目报道达40多条。

2.低层次重复普遍。相当一部分县级电视台的民生新闻依然停留在本土话语阶段(即地方新闻)和平民话语阶段(即社会新闻),关注的对象锁定在普通市民的生活上,偏重展示百姓生活的“原生态”的“小民生”,民生报道往往还是“状态性新闻”,即使是其中的“硬新闻”(如交通事故、邻里矛盾)也具有很强的重复性和相似性。一些民生栏目为提高收视率,盲目追求故弄玄虚型、胡编乱造型、娱乐搞笑型等主题,暴力、凶杀、色情、窥私等题材占据民主新闻大半篇幅。一些民生新闻为吸引观众眼球,故意夸大其词,设置噱头,新闻事实却往往出入很大。这类贴着民生新闻标签的栏目,虽然迎合了部分观众猎奇的口味,但作为一个地方的主流新闻媒体,应有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功能几乎没有体现。这般的民生新闻报道,不论在内容还在内涵上都还只是停留在较低层次的重复中。

3.空洞说教缺乏新意。服务于市民生活是众多县级台民生新闻栏目所具备的共同特点,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模式是将服务类的栏目,简单地定位为观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忙栏目”。县级台的这类服务类新闻报道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陈述性的新闻资讯,通过简单播报或者静态图片的方式直接陈述;一类是观点性的新闻资讯,通过主持人或者专家直接将观点表达出来,将生活栏目变成了课堂:观众朋友,你们应该这样看;你们不要这样,要那样去做,像他们那样如何不好……诸如此类的表达,只能让观众生厌,谈何表达效果?其实,在报道的过程中,只要把新闻报道的脉络理清,观众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4.舆论监督时常“越位”。在全国舆论环境越来越宽松的大背景下,县级台也逐渐增加舆论监督的份量。但目前部分县级台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时常存在舆论监督“越位”,缺少整体式的观照,一些记者缺乏理性判断能力,往往以媒体自身的价值判断和感情对新闻事实进行主观取舍,并以当事人自居,以媒体法官自居,使得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大打折扣。其实,电视民生新闻舆论监督对民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当民众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媒体报道让更多的人关注自身的境遇,以便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新闻专业主义的最重要内涵就是客观中立,如果在新闻报道中过分强调记者的感情,那么媒体本身的公正与中立将无法保证。

二、县级台民生发展转型的对策

县级台民生新闻的报道视角小、范围窄,民生新闻栏目普遍存在新闻内容琐碎、实用性不强、过度迎合市井文化等问题。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要提升报道的质量,一定要树立“大民生”的报道理念,要从“小民生”向“大民生”发展转型,提升民生新闻内涵、拓展民生新闻的外延,通过百姓的眼光和民生的角度,来解读那些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及省市各级政策。

大民生是一个与国计民生紧密相连的提法,是一个满足媒体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符合媒体时代发展要求的名词,既是一种思考,也是一种实践。大民生既包括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寻常生活和生存状态,更包括对重大政策、公共事件以及代表全社会价值取向的信息进行解读和诠释。大民生是在民生内容、平民视角的基础上,对民生进行内涵和外延的深化和扩展。

其实,无论“小民生”、“大民生”,只是在日常新闻操作层面上的一种简单区分。所谓“小民生”,是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百姓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为百姓提供生活信息和服务讯息;所谓“大民生”,则是更多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及经济走势,同时“大民生”还包括“从民生角度对国计进行解读”,通过民生的角度来解读国家政策的内涵和对民生可能带来的影响。如果说,“小民生”更多强调新闻的表象,那么“大民生”则更多强调新闻的内涵。

县级电视台要实现从“小民生”向“大民生”的成功转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舆论引导“到位不越位”。民生新闻要秉持新闻专业主义,做到客观公正。要引导舆论,而不是简单展示;要沟通疏导,而不是一味宣泄。要以大民生视角来看待民生新闻,注重新闻报道的引导作用和报道角度,促进问题的解决。肇庆高新区电视台结合广东省“转型升级、腾笼换鸟”的经济发展主题,策划了“经济转型,大旺探索”的大民生主题,前后推出50多家本地企业如何进行转型升级的系列报道,从企业家、企业员工、市民百姓谈自己切实感悟出发,将“转型升级”这一宏大的民生主题与企业、居民日常生活紧紧地结合起来。这样,媒体从单纯的“喉舌”转变为负责任的“意见和行动的引导者”。系列报道一经播出,收到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2.新闻策划“多层不单层”。民生新闻策划,关键点是全景式扫描,要对新闻事件进行跟踪与挖掘,并进行多层次解读,以此取代孤立单一的信息播报。要关注公共,而非个体;要重视主流,而非边缘。肇庆高新区电视台结合肇庆高新区成立10周年暨晋级国家级高新区的庆典之际,专门推出了《大旺十年,我的十年》,挑选了20名大旺本地人来谈大旺10年发展的感悟,将个人成长与肇庆高新区的发展、国家社会的时代变迁有机地衔接。作为县级台,可能缺乏重大事件,但通过大民生的视角,完全可以找准政府与百姓、政策与生活的关联点,将小民生的报道做得更为宏观,更为全景与多层,也才能引起观众强烈的反响。

3.报道视野“全国非本土”。民生新闻报道的题材一般局限于本土,但一些重大的民生新闻可以放到全国的大背景下考量,这样更能让百姓感知民生话题的重大意义。2014年年初,禽流感肆虐全国,恰逢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肇庆高新区内一家重点企业——广东大华农公司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陈瑞爱向全国人大会议提交“建立统一屠宰场,以应对禽流感”的建议,并获得了国家有关部委的肯定。肇庆高新区电视台打破以往就事件报道事件的做法,将这一建议放在全国禽流感肆虐与防治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并与禽流感方面专家进行电话联系,既拓宽了报道的视野,又深化了报道的主题,该报道还获得了当年市级人大新闻奖。

4.情感提升“感动不悲苦”。民生新闻都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或喜或忧,或乐或苦。小民生以记录生活的苦情居多,大民生挖掘苦情中的生活亮色和感动,让观众感受精神的力量,弘扬社会正能量。肇庆高新区电视台策划制作的民生新闻《女儿的心愿:给爸爸唱首歌》,讲述的是在肇庆高新区异地务工的父母与留守子女两地间浓浓的牵挂,用大民生视角来反映基层百姓生活的苦情,并从中放大生活的亮色。为还原留守儿童的生活原貌,肇庆高新区电视台专门派记者前往湖南跟踪拍摄留守儿童的生活点滴以及南下探亲的艰辛,另派记者进驻工厂记录父母焦急期盼的情景,直至家人团聚。在这条民生新闻的结尾处,以女儿在父母公司年会上唱了一首献给父母的歌为结尾,升华了情感的主题,让观众看到生活悲情中透出的亮色。并专门配发了述评,以述评方式讲述了全国5000多万留守儿童的境况。该新闻选送到在广东电视台海外频道播出,同时也获评为肇庆市新闻奖金奖。

总而言之,县级电视台是最靠近“民生”的电视台,只要树立起“大民生”的新闻理念,以“大民生”的视角来审视,在民生新闻领域其实大有可为,民生新闻同样可以做得有声有色。

猜你喜欢

肇庆高新区民生
大地回春—肇庆十八年林丰俗作品特展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肇庆学院封
遂宁高新区
基于指数模型的R = P(Y <X <Z)统计推断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