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良传统 解决职业困境——浅谈播音主持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2014-08-15范洲
范 洲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播音实务和理论都得到快速发展,播音主持工作真正做到了与广大观众“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然而,在如今社会转型期和全媒体生态下,播音员、主持人这一群体不断扩大,同时也带来了良莠混杂的职业困境。如何让播音主持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继承和发扬我国播音主持艺术的优良传统,学习老一辈播音主持人的优秀品质和职业精神,或许是一条解决之道。
一、有声语言的现状
通过持续的观察发现,在播音、主持岗位中,时不时会出现不注重提高业务素养、盲目追捧“时髦”等现象。
1.基本功不扎实
一些播音员、主持人从事播音工作之初,还比较注重有声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在能应付日常工作后就不再重视用气发声、用心吐字,不重视语音的规范使用,日常也缺乏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积累。很多播音员、主持人在最基本的文字发音上常常犯低级错误。如有的播音员把“奇葩”的“葩”念成阳平。有些农村节目主持人连“墒情”指的是什么都不知道。由此可见这些有声语言工作者的社会常识是欠缺的,也暴露出其生活底蕴的不足。作为大众媒介的传播者,如果连最基本的语言文字都不过关,这将给媒体、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2.主持话语盲目追求“时髦”
在外来文化产品大量涌入、视听内容日益丰富的当下,一些播音主持人失去了方向,忘却了其所代表的主流媒体的形象和立场,在话筒前常常表现自己,玩起了“花活”。例如广东的有些主持人为了时髦,常常模仿港台腔,把“大家好”说成“大家袄”,开口闭口动不动带一个长长的“啦”,在发表感慨时喜欢用“哇塞”来取代普通话中丰富的感叹词,把“地道”说成“道地”,把发自内心的“谢谢”说成“thanks”,随心所欲地对汉语实施洋文混杂,仿佛不这样就无法体现自己不凡的外语能力。他们已经忘记了播音员是推广普通话的形象代表的身份。
3.话筒疲劳
播音主持岗位每天对着熟悉的话筒,不断重复地工作,使一些人出现了话筒疲劳症。话筒疲劳最直观的表现是被话语形态牵着走,貌似很熟练,可与节目内容没有激情碰撞也少有状态调整,给人懈怠之感。
4.管理上对播音员主持人“大撒把”
现在很多台都没有专门的播音员、主持人管理组织,不重视主持人的培养,致使一些播音员、主持人机械地完成固定动作,对播出内容不能完全上心,在业务上基本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这种对播音员、主持人管理“大撒把”的现象无疑将增大节目播出的不安全性。
二、继承优良传统是解决良方
播音主持工作的成功要靠每个从业者的自我学习、大胆尝试和创新。要创新就应当继承老一辈播音大家的优良传统,在这个基础上去追求播音的多样性。
1.继承“真”的境界
这里的“真”是指获得了真理、达到了真理的境界,也就是说主体在思想和行为上充分接近和适合客体的必然性。这是主客体之间达到实质性统一的第一种状态。没有这种状态,人的活动不可能获得成功。因此,对播音艺术要让理性真情在人生认识中自觉与彻底回归,要真热爱、真投入、真执着。当下,我们一些播音员、主持人年轻气盛、虚荣心重,平日里热衷屏幕前的形象美不美、帅不帅,对于播音艺术漠然置之,十天半个月都不见练声,加之其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匮乏,表现出播音员主持人的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亟待加强。如果我们不学习老一辈播音员“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为播音事业全身心投入,挖空心思钻研的真干劲,那必将成了传声筒、录音机器。
夏青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播音艺术家,他在患有严重关节炎的情况下,每天吃着APC没有迟到一次,并且每天比要求的5点到岗还早一小时来做准备,开嗓、练声、活动身体、上口念稿……目的就是为了能打开口腔,能有好的工作状态,这些细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2.继承“善”的品质
这里的“善”是指善于将理性真情在人生实践中自证和实现。我们说艺术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人民,反过来艺术的服务对象也是社会和人民。老一辈播音员善于到生活中挖掘创作之源,善于体验生活。他们下基层、到田头,坚持到广大农村走访调研,与老百姓同坐一条板凳聊天,和农民兄弟学习庄稼生长的知识;他们进车间,向工人们讨教生产知识;他们到部队,体验军人生活的苦与乐……大量的积累使得他们和群众的感情加深了,在话筒前的二度创作更有生活、更有空间。而现在一些播音员、主持人不注重体验生活,甚至听说要下基层就闹起小情绪。如何让播音艺术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老一辈播音员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3.继承“美”的特质
这里的“美”是指真善在人生心灵上的共振和鸣。美的展示,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了内容美和形式美,两者有机统一就形成了“及于受众”的真正美感。因此,播音员主持人的二度创作美不仅需要做到形美、声美、情美的完美集合,还要力求播音形象与节目形态、时代感的贴合等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达到最理想的传播。
三、建立制度保障活水涌流
我国播音主持艺术的优良传统如源头之水,要让其涌流活泛起来,还必须依赖电视媒体在更高层面的重视和制度保障。
1.严谨务实的播音创作环境需要自上而下的推进
一个业务单位的领头人倡导什么,直接关系到行业风气和业务导向。时下,一些电视台对播音员、主持人的投机取巧的学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毫无原则地包容。这不仅对播音从业者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还造成播音艺术的边缘化。在这样的现实下,我们需要立场坚定地传承播音艺术的优良传统,始终如一地提倡严谨务实、踏实钻研、敢于创新的学习态度,这样我们的播音队伍就能持续壮大,人才辈出。电视台领导同志站在管理决策层的高度,充分重视播音传承工作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2.发挥前辈导师优势,建立传、帮、带培养模式
老一辈播音艺术大家见识多、阅历深、经验丰富、能力水平高,因此应发挥老艺术家的这一优势。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举办播音大家经典声音、经典作品赏析会,边欣赏、边分析,让年轻播音员、主持人领略播音艺术的魅力,感受、体会播音创作的正确道路究竟是什么。其次,建立传、帮、带培养模式,可以一帮多也可以一帮一,尽可能地延长业务链条,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到人。另外,建立培训制度,请播音名家为年轻播音员、主持人指点迷津,开展专题讲座,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搭建播音员、主持人队伍的组织管理机构
对播音员、主持人岗位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设置规范标准,以促进主持人队伍健康发展。要成立播音主持指导委员会或播音科(组),严格出镜上岗制度,对从业者进行出镜审定、业务指导、动态监督,减少他们因业务闭塞带来的停滞不前和话筒疲劳现象。除此之外,切实解决播音员、主持人在新闻观、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思想作风上的问题,提升播音员、主持人的公众形象。
四、在继承中创新,在传统中创造
传承播音艺术的优良传统并不是对传统不加取舍、简单复制,这个过程是取精用宏、与时俱进、拓展创新的过程。
被称为“播音泰斗”的王泰兴,是粤派国语主持人中的翘楚,很久以前就与北方名嘴宋世雄并称为“南王北宋”。王泰兴在体育解说领域内成名于1988年,当时他在广东电视台负责欧锦赛的转播工作,很快以其独特的解说风格赢得了一片喝彩,中国球迷记住了王泰兴这个名字。
虽然在体育解说界早已确立起前辈的地位,但王泰兴从来没有因此产生“吃老本”的想法,而是以五十几岁的高龄仍然不断扩大解说领域。与其他大部分的体育解说员一样,王泰兴最开始解说的项目是足球,不过他近年来又先后转战于CBA、F1、游泳、击剑以及WWE(美国职业摔角赛)等多个项目。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刻苦的钻研精神,王泰兴勇于创新迅速成为新项目领域内的又一位权威解说员,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
由此可见,播音的时代性决定了从业者必须要创新,但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根据时代需要运用传统。不会利用传统进行创新的播音员不是好播音员,将传统浸润在创新之中才是创造。播音之所以称为语言艺术就是因为有规可循。
我们要传承老一辈播音大家的优良传统,阅读播音理论书籍,学习钻研汉语知识,切实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抽出专门的时间深入生活汲取营养,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播音实践是没有尽头的接力赛,年轻一代播音员、主持人要紧握上一代传下来的接力棒,沿着正确路线坚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