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栏目化的探索——以佛山电视台《经历》为例

2014-08-15王小峰

视听 2014年7期
关键词:佛山编导经历

王小峰

学界对纪录片的解释,多是指描写、记录或者研究实际世界的电影。这就决定了纪录片的两个特质:真实;电影级别。而用电影级别的画面语言和对白,表现出正在发生或者是已经发生的真实事件,是一项十分艰难的任务。大部分优秀的纪录片创作,时间跨度长,人财物投入大。所以,将纪录片栏目化,每周播出一期,一年制作五十多期,对于大部分国内的电视台来说是不愿承受的。

在电视娱乐化、综艺化风潮席卷荧屏,传统纪录片遭遇生存危机的2007年,佛山电视台推出了25分钟周播纪录片栏目《经历》,意图培养电视人才,坚守电视核心竞争力的阵地。在随后7年的工作中,我们探索出一条将纪录片流程化生产的独特道路。

一、完善流程,确定职责

中国近三十年来的纪录片工作者,比如《流浪北京》的导演吴文光、《八廓南街16号》的导演段锦川、《彼岸》的导演蒋樾等人,大都有在电视台工作的背景,他们苦于不能在传统体制内进行真实的表达,而选择了独立制片的道路。而当下年轻的纪录片创作者们则多半不在专业影视从业人员之列,他们或者是还在读书的电影学院的学生,或者是流浪北京的青年,甚至是一窍不通的门外汉。虽然这些纪录片人以影片内容的真实性与原创力震动了国际影坛,但从专业的角度而言,他们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视听方面的缺陷,无法满足对舆论导向和技术指标要求严格的电视媒体,更无法按时成批量地为纪录片栏目输送合适的节目。佛山电视台吸取了纪录片业界在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在以《经历》为代表的电视栏目制作中,设立编导、摄像、后期制作、音乐音效包装、三维动画制作等专职岗位,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生产流程,为高效率地生产出质量上乘的纪录片提供保障。

1.完善制作流程 根据编导数量,以一期节目需要20个工作日为制作周期,分别对选题、简单报题、详细报题、拍摄、撰稿、后期制作、音乐音效制作、三维画面包装、新媒体推广、审片等9至10个制作环节作出时间和内容上的规定。

2.制定岗位职责 对制片人、编导、助理编导、摄像、后期制作、音乐编辑、动画编辑等7个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详细描述,并对照执行。

3.改良绩效考核 依次根据节目质量、创新、收视率、数量、工作流程执行情况的指标,确定每个岗位的薪酬,根据节目质量的优劣,大幅度拉开收入的差距。

4.解放编导队伍 以往编导在完成正常播出节目的同时,还要抽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完成台内外各类专题片。新的工作模式下编导将专职做好节目,不承担各类专题片的制作。

完善了各个阶段的工作流程,理顺了大家的责权利,栏目组各岗位人员都能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学习研究新的制作手法,为栏目健康平稳发展起到保障的作用。

二、题材为先,锁定观众

每个成功的纪录片栏目都有自己的一整套成文或不成文的生产模式。但不管怎样的流程和模式,不管怎样的拍摄理念、组织和实施的具体要求,观众是一切的核心。纪录片发展的样式历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世界范围来看,纪录片拍摄目的、制作方法的不同,所带来的收视效果也会相应改变。有必要认真研究观众的文化构成、收视心理、价值倾向等内容,电视纪录片需要做到以观众为本。但是,国内当下不少纪录片栏目在日常创作过程中,都会选择多快好省的,在业界做出突出贡献的模范人物进行报道,用大篇幅的解说词烘托人物“高大全”的形象。这种题材往往表现手法单一,缺乏细节,不能捕捉到打动人心、正在发生的事件经过,呈现不出矛盾冲突,流于好人好事或是古人古史,无法吸引挑剔的观众。在现实生活中,要完整地记录一个过程是不容易的,但纪录片创作中又不能放弃对过程记录的追求。我们颠覆了传统的制作模式,从以人带事全面转化为以事找人。

《经历》的定位是记录大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命运,讲述佛山人的生命故事。选取大的社会事件下,人物的命运经历,往往能够通过与百姓密切相关的鲜活事例,牢牢锁住观众的眼球。这其中,《断桥之后》讲的是九江大桥坍塌过程的六位亲历者在断桥后的艰难选择;《腾冲村官决选》讲的是农村企业家在村委会主任选举中一波三折的竞选经历;《第十六个路人》讲的是“小悦悦事件”发生后,一位目击者面对舆论轰炸时的发人深省的辩解;《猪肉战争》讲的是政府实施猪肉集中屠宰统一供给后,肉贩的生存状况;《水乡之变》讲的是逢简水乡在旅游项目开发之后,村民工作生活的巨大变化;等等。这些新鲜又充满各种纷争的现实题材,不但为《经历》贡献了平均4%的收视率,而且纪录片中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为观众了解事实真相、化解各种矛盾、转变发展思路提供了一条真实可信的参考渠道。

三、形式创新,内容为王

信息时代如何能够锁定观众手中的遥控器,除了题材新锐,节目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至关重要。英国导演马尔科姆·克拉克在2013—2014年度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年会上指出,中国纪录片喜欢使用大量解说词,“纪录片不是一个文学性的媒介,不是一个带有画面的收音机节目,它是一个视觉媒介,必须用画面、镜头说话。这个现象大大阻碍了纪录片的故事化。”他认为,内容为王,如果有好的故事,有好的角色,那片子就会很好。

《经历》在确定表现形式和内容时,首先考虑片子是否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其次是节奏是否明快,然后才是画面是否精致。依照 Discovery频道的规范,如果一部纪录片在前 5 分钟内不能把观众留住,这可能就是一部失败的作品。所以《经历》强调故事的叙述,强调纪录片一开始就要伸出“钩子”挑起观众的兴趣。《经历》每期节目还要设置至少两个高潮和五个兴奋点。此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处理好 “ 反映的内容 ”、“ 视觉效果 ”、“故事情节的变化”和“变化所产生的抵触”四者之间的关系。以《经历——华基路少年跳楼事件》为例,编导仿照日本动漫的表现形式,将一个因为教育失当而导致悲剧的沉重故事和惨烈现场,用观众都觉得新鲜而又便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编导将这位初三学生对于人生的理解和现实的挣扎,刻画得比较完整,最终以跳楼少年重返校园为结局,讲一个貌似阴暗和不便触碰的题材,用厚实的内容和轻松的表现形式,做成了一部对学生成长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纪录片。

四、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2011年,佛山电视台邀请时间、梁碧波、周兵、李汝建、张以庆、孙增田、陈真、王韧、干超、张元十位国内著名纪录片导演到佛山,举办了“看佛山——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佛山纪实行”采访拍摄活动。

在《看佛山》将近半年的创作中,共有超过两百名影视精英投身进来,佛山电视台将《经历》栏目组编导化整为零加盟到各个摄制组,完整参与、系统学习了国内顶尖纪录片导演的创作过程。此次创作,为佛山留下了近4000分钟的珍贵影像,并最终创作出十部风格各异的纪录片作品。《看佛山》作品陆续制作完成后,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有些作品已经成为专业院校的最新影视教材范本,并屡获国内纪录片大奖。

同时,佛山电视台也通过《看佛山》认识到了纪录片在城市外宣、人才培养、业界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12年,佛山电视台以《经历》栏目为班底,成立纪录片工作室,投资购进了5D3、移动延时、减震器、苹果非编等一大批前后期设备,并在人员、经费、创作空间等方面全力扶持纪录片创作。从此,《经历》的发展步入快车道:栏目、节目先后获得国际级奖项两个,国家级一等奖三个、二等奖四个,省级一等奖三个。2013年《经历》收视率再创新高,平均收视率达到4.2%,排在全台第三名、广东地区同时段电视栏目第一名,一个纪录片栏目取得这样的成绩,在全国也是鲜见的。

2013年,央视纪录片频道向《经历》发出创作邀请,共同投资创作《活力中国》系列,签约《童时爱上粤剧》、《优优音乐室》、《用心美食店》等十部、十五集纪录片。而佛山电视台,也成为全国范围内与央视签约量最多的城市电视台。

由于《经历》的广泛影响力,香港瑞安集团主动邀请《经历》团队,投资百万拍摄商业纪录片《老佛山,新天地》。这开拓了佛山电视台在纪录片领域商业化操作的先河。

猜你喜欢

佛山编导经历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佛山瑞光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广东佛山,有一种绿叫富贵来袭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广东佛山 小记者参观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