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大众感兴趣的军事节目——浅析深圳卫视《军情直播间》

2014-08-15

视听 2014年7期
关键词:军情野牛直播间

贺 敏

2011 年 6月 2日,深圳卫视打造的全国省级卫视第一档深度军事新闻类节目《军情直播间》正式开播。该节目在每周二 21:20 播出,每期时长50 分钟。2014年1月开始,播出时间调整到21:50播出,每期时长45 分钟。《军情直播间》一改以往军事评论类栏目“强调专业性”的风格,定位于“满足大众的关注点”。从2012 年开始,节目收视率节节攀升,单期收视率最高值多次突破1%,并于2012年9月起多次进入同时段平均排名第一名。2013 年,《军情直播间》平均收视排名已稳居全国卫视前五名,成为全国最有口碑的军事电视节目之一。

此后,各大卫视纷纷效仿《军情直播间》的内容形式,相继推出了军事新闻题材的专题节目,并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效果,并有效提升了所在时段的收视率和频道的影响力。那么,以《军情直播间》为代表的“新生代”军事节目到底是如何成功打造“满足大众化口味的军事节目”?本文梳理了该节目出奇制胜的“法宝”,揭示其构思、编排和制作过程中所体现的“大众思维”。

一、专注——军事新闻的深度挖掘

作为新闻专题片,《军情直播间》围绕一个热点话题展开分析解读。其专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新闻事件背景资讯的全面梳理和细致呈现,另一个是对各类资讯的多角度观察和观点碰撞。

以2012年9月25日播出的《首艘航母服役改变东亚海权?》为例,播出当天正好是“辽宁舰”交付海军的日子,这是全球瞩目的军事新闻,如何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树立《军情直播间》独特的影响力与公信力是节目策划时重点要考虑的问题。经过沟通,该节目将热点分成三方面进行讨论,第一个方面是航母母港的选择,中国是否有匹配航母的超级母港;第二个方面,探讨在各种新型水面舰纷纷入役的情况下,中国航母编队该如何搭建;第三个方面,结合眼下日益升级的岛争,解析中日超级战舰如何决胜。节目层层递进,结合热点设置悬念。

连线专家的选择力求多元化。栏目组连线了大陆特约评论员吴健和台湾资深军事专家亓乐义,请他们对中国航母的训练技术、武器配置等各自发表观点,做出深入剖析。此外,经过多番联系,还电话采访了参与航母“站坡”仪式的海军专家李杰,通过他的亲身经历和现场观察,帮助观众更清晰、更完整地认识中国首艘航母的战略意义。这期节目以1.0123的收视率名列全国同时段第一名,是对节目质量的完美诠释。

《军情直播间》目前已形成相对固定的节目结构和表现形式。新闻专题部分主要通过最新资讯的整合以及新闻背景线索的多方位报道;卫星连线部分则邀请了北京、上海、深圳、台北、新加坡、日本、北美等各地军事观察员,根据各自的专业视角在节目中进行观点碰撞。这种“专注”,不仅带来了对前沿军情防务的深度观察,更给观众提供了理性包容的思维模式。

二、极致——震撼的视觉体验

通过引入虚拟演播室,《军情直播间》首创电视新闻节目运用虚拟三维技术。《军情直播间》节目制作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实时渲染技术”,并在虚拟演播室中集中展示大量的三维模型,包括各种武器装备与战场地图等;同时,节目主持人在演播室现场与这些模型积极互动,逼真酷炫的三维模型大大增强了节目的观赏性,观众在收看的过程中获得无与伦比的视觉体验。

然而要将3D效果做到“极致”十分不易,首先需要找到大量的高清图片,认识武器构造的每一个细节;其次,需要与熟悉这些武器的专家深入沟通,全方位掌握武器参数和性能;接下来,节目组的美编还要付出大量时间用于抠像、建模,确保把最逼真的立体效果呈现在观众面前。

以2013年8月20日播出的《潜艇事故:深海杀手之痛》为例,起初,只找到几张“基洛”级潜艇外观的图片,对潜艇内部构造一无所知。经过与军事专家一轮又一轮的沟通,才在专家指点下,将潜艇内部构造的细节一点一点地还原,最终完成了“基洛”级潜艇6个舱室的透视呈现,指挥舱、武器舱、轮机舱、官兵宿舍都一清二楚,极大发挥了电视媒体的独特优势。

尽管虚拟三维技术的使用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但正是这项技术的运用,才让《军情直播间》一直走在军事类节目的前列,这样的积累和创新,让同质类节目无法赶超。极致的3D视觉效果,实实在在地击中了观众的“尖叫点”。

三、体验——揭秘性和故事性的叙述方式

《军情直播间》采用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方式展开叙述,把军事节目的揭秘性和故事性展示得淋漓尽致。站在观众的角度,解密感是收视体验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远高于故事本身。

以2014年4月22日播出的《“野牛”入役 解放军如何打造两栖新战法?》为例。这期节目旨在介绍“野牛”气垫登陆艇的两栖能力以及具体的战术运用。在节目编排方面,节目首先从东海局势的渲染入手,展现日本为两栖夺岛所做的充分准备,提示解放军急需一种能快速运兵,且运载能力强大的武器装备,为“野牛”的出场埋下伏笔。然后,节目笔锋一转,翻出历史往事,讲述“野牛”气垫船在1993格鲁吉亚战争中,解救国家元首谢瓦尔德纳泽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这不仅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同时反驳了质疑“野牛”是摆设的学者观点。接下来,运用3D模型和战争推演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了“野牛”气垫船的两栖作战性能,以及它与解放军多种舰船、飞机的搭配模式。短片中,节目组采访了《兵器》杂志执行主编肖宁、对两栖登陆作战有深入研究的台湾专家区肇威,请他们揭秘“野牛”不为人知的惊人战力。至此,以讲故事和解密而搭建的主体结构基本成形,观众由兴趣引导,在一个个的短片中得出了圆满答案。

节目对观众的黏着力,取决于观众的收视体验。节目叙述框架的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对观众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让观众在收看的过程中自我设定疑问,并获得对疑问的解答。对于军事专题节目的观众来说,只有在收视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寻找答案的乐趣和找到答案之后的成就感,才会实现“要我看”到“我要看”的跨越。对于《军情直播间》这档栏目来说,以解密感为主体架构的节目设计,对提升观众的收视体验进而增加收视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维护专家资源

随着越来越多的军事类栏目兴起,专家资源的稀缺性日益显现。地处深圳的《军情直播间》没有将界面局限在深圳,而是主动在北京、上海、台北,甚至东京等地搭建演播室,尽可能在广泛的区域分享专家资源。更重要的是,始终强调对专家资源的全方位维护。在制作前期,节目组为专家提供详实的策划案,围绕一个议题提出多个角度的切入点、多个思路的展开。在节目播出后,节目组根据收视情况和观众反馈,及时与本期节目的专家沟通利弊,并将构思、制作阶段的预期值与播出后的实际效果进行比对,总结经验教训。这一扎扎实实的做法不仅提高了节目制作效率和水平,更留住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家。

五、深入浅出的电视语言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原新闻中心主任孙玉胜在其著作《十年》中首先写道,“电视,从改变语态开始”。《军情直播间》栏目在开播之初就确立了贴近大众、深入浅出的电视表达,其中的背景短片要求突出故事、细节,而卫星连线也要求专家以通俗的语言分析复杂的安全局势,讲解艰深的武器技术。《军情直播间》的栏目宗旨之一,就是以创新的方式普及军事常识,帮助广大电视观众提高国防意识。电视语言的选择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节目的良好传播效果。

六、 结合新媒体,举办宣传活动,推进栏目影响力的广泛纵深传播

目前,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如何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也是每一个电视人需要面对的课题。《军情直播间》栏目在开播初期就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开通认证微博,及时在网上发布节目预告,增强与网民的互动。2014年4月,《军情直播间》通过微信服务号推出“集卡赢军模”的答题活动,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情参与。同时,《军情直播间》还非常注重举办相关活动。2013年12月21日,《军情直播间》举办首届“深圳国防论坛”,邀请了军事战略专家彭光谦、香港军事评论员马鼎盛、台湾时事评论员黎建南等。两岸三地的资深评论员和专家聚首深圳,就中国划设防空识别区、“辽宁舰”赴南海训练等热门话题,与现场观众面对面“谈兵论道”。现场气氛十分热烈,让军迷们大呼过瘾。

猜你喜欢

军情野牛直播间
“羲和号”开直播间
环球军情速览
美洲野牛当宠物
环球军情速览
环球军情速览
我们的直播间
小鬼进军直播间
进军营直播间
一起去看“欧洲野牛”
两头野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