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电视科普节目的现状与发展
2014-08-15陈豪
陈 豪
一、我们需要科普吗?
从来没有一门艺术像科学一样让人们心醉神迷。科学离我们如此之近,但我们真正了解它吗?很多人可能都一片茫然,甚至原理都不能说得清楚。我们手中的一部iphone,它所集中的科学专利达一万多项。从20世纪以来,人类的科学探索进程正在以核裂变的速度加速前进。高精尖的电脑科技以每年更新一代产品的速度发展,每一项科技成果的发明都在切切实实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生存方式。面对如此的科学飞速发展的速度,我国电视科普的脚步还处在蜗牛一样的速度。
电视媒体,以声画传播的优势一直位居传统媒体的第一宝座。然而国内媒体的科普节目显得贫瘠不堪,只有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还固守着科普的最后一块阵地,其他的省级卫视很少涉足电视科普,而是把新闻、综艺、电视剧作为自己的主阵地。当民生猎奇新闻充斥了电视荧屏,观众因此被诱导为喜欢猎奇围观的看客。当综艺节目的海选风靡全国,知识无用论、出名要趁早等观念冲击着学校象牙塔的最后一片净土。当电视剧里满是戏说、穿越、无厘头等,在博观众一笑的同时,能够教给观众多少知识,能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呢?
2010年11月25日发布的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比日本落后20年。然而日本的经济战略家大前研一却疾呼,日本电视的“低俗无聊”已经导致公众“白痴化”,使人蜕变成“拿手机的猴子”,将日本带进“集体不思考,集体不学习”的“低智商社会”。电视是社会的缩影,搜遍今天的中国荧屏,几乎处处是粗说俗笑、插科打诨、名车豪宅、型男酷女,这绝非是太平景象和盛世福音。
我们需要科普吗?中国有句古话“艺多不压身”,获取更多的知识使人能够更好地了解科技、使用科技、创造科技。以家庭电脑维修为例,如果通过一档科技节目能够让观众学习更多的电脑知识,那么很多电脑盲都可以自己操刀解决电脑故障。以汽车保养为例,如果通过一档汽车科普节目让我们了解汽车的基本原理和内部构造,那么我们也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故障。就拿现在风靡全球的iphone来说,对于发烧友来说,能通过它获取更多的知识,而一些不会开发其潜能的用户只把它当成装饰面子的电话而已。
电视科普节目有两大功能;一是提高全民的科学水平,二是促进科技的全面发展。然而现在面向青少年的科普电视节目少之又少,现在的青少年在初高中接触更多的是书本上物理、化学、数学的原理知识,直到大学阶段才涉猎某一专门学科的知识,而美好的青春时光都浪费在学习枯燥的书本知识上了。中国学生的科学求证、计算能力一直是名列前茅的,然而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却一直是“阿喀琉斯之踵”。是中国的学生天生驽钝吗?非也。是因为学校教育忽略了学生做实验的能力,是各类补习班一味地强调应试教育的错误诱导。当学生们渐渐养成了动口不动手的能力,我国的科技水平又怎么提高?在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大手工课的节数,成立各类科学社团,甚至鼓励学生通过电视科普节目、互联网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动手组装。像日本青少年机器人足球赛等,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提升了青少年的科学水平。
电视,作为科普的主阵地,它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科普的重任。因此,我们需要科普,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科普节目。
二、全球科普电视节目的概况
中国科普电视节目一直以来都是短板。在唯收视率论的今天,更没有几家电视台还能啃着这块鸡肋。电视是应该“愚民”还是应该“慧民”,这是政府和电视机构应该深思的命题。
1992年,电视剧《渴望》女主角凯丽为武汉电视台和北京《少年科学画报》主持了《凯丽阿姨讲科学》100集,时任国务委员宋健对这部“简易”的科普片大段题词。中央电视台当年仅有2个频道,却反复在暑假为孩子们播出。这样的事今天都不再发生了。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大潮为我们卷来了无尽财富,同时也卷走了许多价值。电视台成了“全民娱乐”的第一推手,各地荧屏上的科技节目相继凋零,所剩无多者也沦为“娱乐大合唱”的一个“声部”。主流电视屏幕上再难看到《科学照亮人生》、《走出迷雾》这样的科普系列片。毋庸讳言,当今中国荧屏上,科技节目已经失去了话语权,唯独娱乐享有话语特权和话语霸权。
胡佛在1928年美国总统竞选时承诺,要让美国的“每个锅里有只鸡,每个家里有辆车”。1967年尼克松在签署《公共广播法》时则发表讲话说:“我们的国家目标远不止物质财富,远不止‘每个锅里有只鸡’。当我们每天制造新产品和创造新财富时,我们最重要的追求是丰富人的精神。”而贯彻《公共广播法》的主要行动则是1969年组建了非商业化的公共电视台(PBS),由国会和总统亲自任命公司董事会,国家财政和地方税收拨款。40年来PBS对普及科学文化的职责忠奉不渝。
《芝麻街》作为“妈妈最信任的儿童教育节目”播出4000多集,影响几代人的成长;1974年开办的《新星》系列节目成为世界科普电视的楷模。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980年起开办电视台,如今拥有4个频道每天24小时播出。英国的“百年老店”BBC是科技电视的鼻祖,40多年历史的《明日世界》、《地平线》系列科普专题片有数千部之多。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一直是科技电视节目的丰产区,德国电视台的科学节目历来高居收视率榜首。1985开办的探索频道(Discovery),1995年开办的历史频道(The History),1997年开办的国家地理频道 (National Geographic),1992年开办的科幻频道(Sci-Fi),都迅速发展为影响巨大的跨国公司。各种规模的民间科技电视制作机构更多不胜数。
不妨再把眼光移向发展中国家,文盲率10%、科学素质PISA测试在57个国家中名列第53位的巴西“知耻而后勇”,拿出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5%发展科技教育事业。1997年开办第一个全天候播出的科教频道《未来》,赢得3300万观众。巴西决心在2022年独立200年之前实现5项刚性的全民科普教育指标。
拥有多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印度,素来以教育成功为自豪。1961年便在德里地区创办电视科技教育节目。1975年对6个邦、2333个村庄播放科教电视,2000年元月开通全国电视科教频道并很快实现24小时播出,其中的23小时为本土自制。印度科普工作者古普塔的362集低成本电视短片《废品制作玩具》享誉遐迩,总统卡拉姆亲自到现场和儿童们一起赏玩。印度科学传播学会开办了1年和3年学制的科学记者专业课程,为各媒体输送合格人才。
可是中国令人骄傲的电视科普节目在哪里呢?怎样提升科普能力呢?这需要各地科协鼎力支持,让科技馆、科技大篷车走进荧屏。
三、改善电视科普的建议
针对现在电视科普节目的短板,笔者有以下几种建议:
1.扭转教学式的办科普模式。以往的科普电视节目多为宣教式的,古板且让人难以接受。央视科教频道的《我爱发明》,鼓励民间发明奇人展示自己的小发明,但通过几十期的节目发现,节目中发明人的小发明乏善可陈,有些只是原有发明的略微升级,仅是小聪明而已,谈不上严谨的科学设计和足够的科学依据支撑。笔者认为鼓励全民参与科学发明的同时,必要的科技普及显得尤为重要。
2.多利用综艺节目模式办电视科普节目。电视科普节目从来都不局限于专题片、纪录片形式,可以将更为高精尖的科技产品放在综艺节目中,这些国家引以为自豪的高精尖科技,普通观众了解、关注甚少,怎样激发全民的科研激情,是每一个电视制片人所要考虑的问题。
3.做好课堂类电视科普节目。我们身边的科技都有哪些?它的工作原理和奇妙之处在哪里?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可以开办一档科普电视节目,通过专业人士的讲解,明白光碟、电容触摸屏、电子烟花等等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科技产品的原理,不见得比全民海选类节目收视差。
4.继续深入拍摄多学科多种类的电视科普专题片、纪录片。在这方面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和英国的BBC有着很多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本着科学无国界的吸纳并用的精神投入到我们自己的电视科普纪录片、专题片拍摄。这需要与多家科技场馆、企业、机构通力合作,是一项艰巨但无尚光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