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发展与思考

2014-08-15刘伟娜

视听 2014年7期
关键词:防震声像减灾

崔 磊 刘伟娜

地震声像科普作品是以声音和图像作为主要表现手段,采用公众易于理解的方式普及地震学科知识、相关技能和科学理念的作品。地震声像科普作品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具有专业性、通俗性、时效性、实践性、人文性等特点,具有特定的内容取向,是以科学事实为依据来适应公众防震减灾的心理需求。三网融合时代背景下,网络电视、互联网电视、IPTV、手机电视、网络广播等网络视听新媒体业务蓬勃发展,地震声像科普作品要抓住媒介发展的潮流,创新作品的制作和传播手段,才能更好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

一、地震声像科普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对地震声像科普的理解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化

当前地震声像科普作品多是选取一定的地震科学的素材或材料,经过凝练、组合、抽象、加工创作而成,把地震科学的事实、方法、技术和理论等理性的内容,通俗感性地传达给公众,达到地震科学技术的普及,这样的认识和工作并没有完全从“科普”本身的定义和范畴去科学深入地理解和分析。地震科普之“科”既包括地震科学知识,也包括与地震科普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哲学等学科方面的内容,强调以人文视角来审视科学,让公众理解文化的科学,理解科学方法的精神和内涵①,才能更符合声像传播的规律,才能收到更好的科普传播效果。科普观念要与时俱进,要超越科学主义。科普活动中,公众的主体性应当受到重视。然而,当前的地震声像科普还多处于讲解知识的状态,缺乏大众的公共参与。科普不应总是一种知识的灌输,还应是一种实践感知的过程。

2.传媒的变革要求地震声像科普工作开拓发展空间

当前新兴传媒自身不断创新、内容日趋丰富,传播范围和速度不断拓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新媒体为地震声像科普创作提供了新形式、新途径、新内容,地震声像科普工作可以充分利用传媒的发展,不论在理论或实践中都亟待完善、加强创作工作。地震声像科普工作传统上主要通过图书出版、科技场馆、新闻媒介等渠道完成。伴随着数字化新媒体的发展,网络媒体和移动终端正逐步成为地震声像科普的重要方面,网上视听科普作品的创作已是必然的发展路径,移动终端作为一种个人、动态、交互的媒介,将在地震声像科普领域发挥独特的作用。如何开展好网络科普、移动科普,强化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生动性、可视性,发挥其最大的功效,成为地震声像科普创作重要的新课题②。

3.地震声像科普创作迫切需要地震行业科学家的加盟

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在《科学家为什么应该普及科学》文中指出“科学,它不仅是专业人员所讨论的科学,而更是整个人类所理解和接受的科学,如果科学家不来完成科学普及工作,谁来完成呢?”③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空间技术、认知科学、纳米技术等融合交叉,孕育着新的科技发展和突破。当前地震行业科技、项目、手段也在不断突破、创新与发展,防震减灾科技知识创造、应用、传播的速度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作为地震科技工作者,有义务更有责任从事科普工作,关注科普创作理论研究与业务实践;地震声像科普作品也需要地震专家来充实创作队伍,扩大创作题材。

4.抓好有影响力的地震声像科普大片创作

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飞天之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实》、《气象防灾减灾电视系列片:远离灾害》、《彩图科技百科全书》三部作品荣获国家科技奖二等奖④。以上三部声像科普作品能够获得国家科技奖二等奖,说明科普创作大有可为,地震声像科普急需发展这样有影响力的作品,扩大科普传播的覆盖面,增强科普传播的效果。大型科普片的必要条件为:①题材重要。一是看是否抓住了时机,使其生逢其时;二是看是否抓住了诸如关系国计民生这样重大的课题,使其倍受重视。②权威性强。一是权威部门监制,二是权威单位制作,三是权威专家访谈。③容量大。一是整部片子不是1集、2集,而是6集、8集,甚至几十集的成系列制作;二是每一集的片长不是3分、5分,一般要在20分钟以上。④影响广泛。一是看观众人数多少,二是看观众的层次高低,三是看观众反映如何。⑤

二、地震声像科普作品创作的改造与提升

1.强化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画面“个性”和表现力

重视视频特技的说明和解释作用:特技作为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表现手段之一,在科普作品传播中尤为重要。特殊的特技画面语言不仅解释了理性的科学理论,延展了人的视觉能力,激发了公众的想象力,还对需要传播的防震减灾知识、新科技、新成果进行有趣、精确、细致的解释和说明,从而满足和释放了公众在潜意识中聚集的一种安全渴望,尤其是对地震产生获得信息的欲望。

加强长镜头的作用:长镜头在声像作品中的艺术魅力是它对地震原始影像的纪实表现功能,它比声像作品中其它艺术表现形式都更贴近现实、接近生活、“揭示真实”。在一些国外科教大片里,除了可以见到融合三维动画的长镜头画面外,还经常看到被压缩的成组的变速镜头,这些长镜头画面的加速短用,不仅增强了科教片原始影像的魅力,还改变了篇章段落的节奏,扩充了相对时间里的画面内容。地震声像科普作品可以适当运用长镜头来表现地震现象、地震事件,使科普对象有身临其境的震撼与感知⑥。

激发观众想象力: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创作要确立受众观念、媒介观念、作品观念和群体观念,以能否激发受众的想象力为标准。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创作脱离不了想象,例如:画面声音蒙太奇组接形成的艺术表达方式,惟妙惟肖的解说能完成地震科学理论的通俗传播。对观看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受众而言,没有想象就很难领会理解作品中变幻的时空和跳跃的节奏。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创作者、传播者正是通过片中光线、线条、影调、色彩、形状、结构、情节、节奏等元素的设计运用,使受众获取和存储有价值的防震减灾信息,激发受众自身认知的想象力,进一步解读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内容⑦。

2.适当加强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故事性和表现手法

地震声像科普作品提高传播的效力,要适当加强科普的趣味性、可读性,增强科学与文学的统一,创造整体意境,宣传人文精神。例如:《在山走动的地方》、《大地震1668》这两部作品采用了“文学样式”的结构、故事化的路线,增强了作品的可视性。地震声像科普作品加强故事性的策略,可以参考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走近科学》栏目,栏目的主要结构“模式”是运用“故事化”手法编排、制作节目内容,挖掘典型或特殊的故事线索,借助故事情节、细节、节奏的曲折叙述,通过包袱、悬念等来推进节目的展开,从而不断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走进科学》栏目借鉴电视剧电影等电视传媒形式的铺垫、悬念、冲突、情节、交叉平行叙事等手法,通过讲故事将科学知识和道理融会贯通,加之栏目主持人和嘉宾的点评、讲解,再选配节奏感、情绪感的音效和音乐,步步为营,使栏目内容螺旋式盘旋发展,达到高潮后结尾处自然形成了一个相对严谨的结论。地震声像科普作品表达的是地震客观现象及其演变发展规律,在科普作品的制作中要充分运用各种表现手段和方法,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用具象的形式反映出来,采用二、三维动画,情景再现,数字影像合成等手法,向公众展现拍不到的或者“想象不到”的精彩画面,这也是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特点之一⑧。

三、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传播策略

在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面对突来的大震巨灾,广大媒体即刻行动。印刷媒体、广电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互相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联动,防震减灾宣传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融合”的特征⑨。地震声像科普宣传应该适应媒介发展的趋势,创新和发展科普宣传的形式与内容。

1.地震声像科普作品宣传要栏目化、固定化,夯实大众传媒宣传“阵地”,借助其它专业组织等社会力量

当前地震声像科普宣传多以播放或发放光盘的形式,在科普场馆、学校、社区、机关等场所进行宣传,很少有固定的宣传媒体,也少有经常性的宣传形式,地震声像科普宣传作品必须借助大众传媒,提高防震减灾传播的范围和效果,从而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动态长效机制。此外,还必须提高地震声像科普作品创作的专业程度,借助其它专业组织的力量来迅速提升作品的创作水准和宣传效果。例如:云南地震局联合云南广电局、云南电视台开办了《地震百科》栏目,该栏目于2009年5月12日在云南电视7频道正式播出,每月一期,每期一个主题,共24期,跨三个年度完成,目前已经播出14期。地震科普宣传要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坚持经常性地开展科普知识宣传。

2.加强网络地震声像科普作品宣传,充分利用新兴媒体资源

当前地震声像科普宣传的载体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传播媒介形态更趋丰富,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井喷发展,媒体边界融合,界限趋向模糊,移动传播终端带来自媒体的个性化,进入到寻常百姓的信息生活中。地震声像科普宣传作品要推出新的形式和内容,适应不同数字媒体传播平台的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包括以互联网技术为主的网络媒体——“第4媒体”,和以移动技术为主的手机媒体——“第5媒体”。例如:可以将地震应急知识,做成手机播放的动画短片、JAVA小游戏等。

3.防震减灾声像科普创作要深化认识,适应人们的社会心理差异

防震减灾声像科普宣传工作首先要了解地震社会心理,并根据社会心理的时代特征进行创新。防震减灾声像科普宣传工作要针对不同层次人群的不同社会心理和需求,要注意同一人群不同地震时期不同的社会心理,还要注意不同宣传形式的作用和效果。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创作要与社会公众需求相结合,地震事业是基础性、科技型社会公益事业,要强化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地震声像科普宣传的服务质量。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创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社会公众服务⑩。

结语

要提高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质量,需把握好科学性、通俗性、原创性三原则。走近前沿,注入科学精神: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使命在于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因此,可以说科学性是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灵魂。避免晦涩,深入浅出:地震声像科普作品不够通俗的主要表现是采用大量的专业术语及结构形式的呆板。远离平庸,强化作品的创作元素:当前,不少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给人以千篇一律之感,其主要原因就是作品没有特色、没有个性,更进一步说,就是缺乏原创意味,体现为没有独特声像表述和叙事风格,没有体现出作品的生动性、趣味性、文学性。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创作必须切合时代的发展,满足公众的需求;从传播机制看,它需要动员大众传媒及其它专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运用多种传播技术和手段,形式多样、富于变化,符合不同人群的收视习惯,从而形成不断提升其内驱动力的可持续机制。

注释

①②林思翔,戎章榕,郑寿安等:《福建省科普创作理论与实践发展报告》[J],《海峡科学》,2010年第1期。

③翟杰全,聂晓霞:《科技公共传播:多元参与和科学家的责任》[J],《科技导报》,2006年第2期。

④《三部科普作品获国家科技奖二等奖》[J],《科普研究》,2009年第1期。

⑤刘冀蜀:《〈信息战冲击波〉为什么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Z],全国地震行业科普宣传交流研讨会,2010年。

⑥⑦田喆:《国外科教片独特的画面语言》[J],《电视研究》,2006年第5期。

⑧高蕾:《科教电视节目“故事化”手段的应用——以〈走近科学〉为例》[J],《声屏世界》,2009年第2期。

⑨刘嘉:《融合新闻——汶川地震新闻报道新模式》[J],《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2期。

⑩邹文卫:《地震社会心理与防震减灾宣传》[J],《灾害学》,2006年第3期。

猜你喜欢

防震声像减灾
防震演练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能“看到”的声像定位 Bowers & Wilkins(宝华)705 Signature
家庭防震
试论声像包装与品牌塑造的新定位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减灾就是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