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新闻直播报道中记者的角色转换
2014-08-15蔡江山
蔡江山
电视新闻直播报道改变了过去先拍摄画面、后写文字解说、再由主持人播报的传统电视新闻制作模式,采取了无剪辑拍摄,省略了后期的编辑合成,与新闻事件进展作同步新闻传播。直播报道时间差距小,获取的新闻价值大。另外,电视新闻采取记者与观众面对面的直播报道,通过语气的交流、情感的交流、心灵的交流,更贴近观众,更有利于对新闻信息的接收与消化。
通过实践工作,笔者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直播记者,在直播过程中,必须随着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以及观众的视听需求及时转换角色,通过描述、体验、收录、引导、提炼等手段,将观众直接带入新闻事件的现场,使他们能详细了解新闻事件发展的全过程,及时获取准确、有价值的信息。
一、新闻事件的描述者
电视新闻直播报道不能事先准备好稿件,只能通过画面和记者身临其境的解说迅速向观众传递信息。此时,记者所要扮演的角色是一名新闻事件的描述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时将事件的最新进展展现在观众眼前。特定的环境、气氛甚至现场的种种细微末节,使观众感同身受。重要的是,在对新闻现场进行描述时,必须要先抓重点细节,再展开,使得新闻传播有点有面,吸引观众的关注。
例如,在2012年10月对厦门东埔路一火灾现场进行直播连线报道中,当本人赶到现场时火灾扑救工作已经过半,如果此时去按部就班地介绍火灾发生的来龙去脉,显然让观众看了觉得不满足,所以本人就直接从火灾现场冒出的浓烟和火苗及消防队员的扑救方法开始描述,直接将现场信息传递给观众,使观众马上就了解到了火灾的情况。
在2010年厦门防抗台风“鲇鱼”的报道中,本人抓住一个广告牌被狂风吹走的画面,从这块广告牌大概有多重,被风吹得有多远,万一砸到人会造成怎样的伤害等方面进行细致描述和讲解,从而直观地将台风登陆后的破坏力告诉了观众,使观众很容易就体会到台风的威力。
二、新闻事件的适度体验者
光说不练等于是在纸上谈兵,同样,在新闻现场直播过程中记者不光要懂得抓特点、抓亮点、抓细节来对新闻现场进行描述,介绍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还要学会扮演一名新闻事件的体验者,通过适度的亲身参与,现身说法,让直播报道更生动,更具有说服力。
在直播福厦高铁通车时,本人走进车厢,向观众详尽介绍了车厢内的现代化设施,通过操作座位上的控制按钮体现自动服务功能等,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乘坐高铁与乘坐普通列车的区别,展示高铁的舒适度。而如果仅仅站在动车外,介绍动车是如何如何的舒适,就显得苍白无力。
但是,体验新闻事件时也必须注意一定要适度,不能因为体现真实而影响新闻事件的发展,甚至威胁到自身安全。例如,曾经有位电视记者在做台风连线报道时,为了体现风大站不住脚,竟然将自己和树绑在了一起,这种哗众取宠的做法让观众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记者身上,而忽略了对新闻事件本身的进一步了解,显然是不可取的。另外,还有一位记者在报道南方一城市受雨水围困的过程中,直接走进齐胸深的水中做直播报道,同样显得很夸张。本人认为,记者在直播报道体验时一定要慎重、客观地来展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切勿做那些夸张和危险的动作。
三、新闻事件的收录者
新闻直播报道不仅以多种传播符号直接进入观众视听,而且还以强烈的同期声影响观众,进一步强化现场感。如果单以记者的现场解说,观众收听解说词与观看画面,直线式的进入很难产生立体空间感,而大量的同期声的采用,如现场的风雨声、浪潮声、机器声、讲话声乃至爆炸声,都会对观众的听觉形成立体覆盖,使人产生较强的空间感和立体现场感。在一些新闻事件直播报道中,特别是报道发生灾害时,直播中的记者应当同时扮演一名同期声的收录者,让同期声代替解说词,从而更好地展现新闻事实。
在直播报道台风“鲇鱼”中,当直播小组赶到厦门集美大桥时,本人发现此时刚好遇到桥上刮大风,如果单靠记者解说来介绍风力的话,显然说服力不够强,于是记者直接打开话筒收录风声和雨声,让观众闻声识台风。随后,本人又赶到高崎避风坞采访渔民避风情况,恰巧遇到相关工作人员登船劝说渔民要撤离上岸避风,于是记者马上跟随工作人员一同登上渔船,再次打开话筒收录工作人员劝说渔民,以及把他们安全转移到岸上的全过程。同期声的方式传递让观众更加贴近新闻现场,大大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同期声收录的同时,记者也要同步组织解说词。在完成同期声收录以后,必须马上对刚刚收录的现场同期声进行一个简明扼要的陈述,对同期声收录中表达不充分的信息给予补充,以加深观众对新闻事件的整体认识。
四、新闻事件的引导者
在新闻现场直播报道中,反映灾害发生的新闻事件受关注度最高。突发灾害,受灾人员往往是非常脆弱的,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所以,记者在灾害性新闻事件直播中,应当从人性角度审视灾难,关注灾害中的人的行为、境遇及精神状态。此时,记者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位引导者,及时提供人性化的救助信息、服务信息,为受灾人员走出困境、避免再遇到危险及时提供帮助。
在2013年7月直播厦门抗击台风“西马仑”的报道中,记者了解到梧村隧道、万石隧道等多个路段出现大面积积水后,马上通过直播连线告诉市民出行要绕道,通过合理的引导,避免车辆积压在事故路段。同时,对环岛路塌方路段也进行实时连线报道,将相关部门抢修的最新进展告知市民群众,避免出现二次事故。
但是,记者在向观众提供救助、服务信息时,必须落实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切不可道听途说,否则有可能将好心引导变成误导,想办好事反而帮了倒忙,甚至会造成媒体本身公信力的下降。
五、新闻事件的提炼者
新闻事件纷繁复杂,在现场直播报道中记者不仅要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讲述,而且还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用自己的智慧解读分析新闻事件。在新闻直播报道中,如果记者能及时对所报道的新闻事件进行归纳总结,客观地做出分析或者评论,将会使整个新闻直播报道更有深度。所以,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直播记者,既要做好表面文章,细致刻画新闻现场,也要善于扮演一位提炼者的角色,让观众由表及里,了解新闻事件背后所表达的更深层意义。
记者提炼新闻事件,首先要有全局观。对整个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新闻事件发生后对观众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都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分析,在把握好新闻事件的脉络后,才能对整个新闻事件亮出看法和评价,从而加深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的深度和高度。
例如,在2013年4月厦门房产调控新政第一工作日直播报道中,本人在直播前先对我市落实房产调控“国五条”细则的情况进行了了解,分析新政落地后,我市在房产交易上可能出现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随后,在直播过程中,本人将当天上午我市的房产交易量和之前的进行了比较,用数据的变化来体现人们对新政的反应。最后,本人再结合之前的判断和实际变化,才对厦门房地产交易走势发表看法,让观众既了解了房地产交易的新变化,同时也对今后的发展趋势有了一个认识。
结语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报道中,记者无论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要提前下功夫去思考、去钻研。首先,要掌握市政、社会、灾害等不同类型新闻事件的特点和规律,针对不同的题材,提前制定好直播文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沉着应对;其次,要提升对新闻事件的观察力,一到现场就尽可能地去收集各种信息,观察现场随时发生的变化,紧抓重点、特点和细节、抓住能吸引观众关注的画面;第三,就是直播前须打好腹稿,确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表达必须要有逻辑性。直播过程必须把好口述关,控制好语速和语气,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同时,也可以借助手势、提示板等来对新闻事件进行辅助解读。现场直播还必须提高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对新闻现场发生的变化立刻做出反应和判断,将新闻现场里具有新闻价值的过程,随时添加到直播报道中,让观众可以在第一时间感受到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
总之,对于一名记者来说,电视新闻直播报道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必须深刻理解直播报道中记者的角色转换的重要性,将描述者、体验者、收录者、引导者、提炼者落到实处,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经验,不断提升个人在新闻直播报道中应变处突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