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地方电视时政新闻栏目的改革

2014-08-15

视听 2014年7期
关键词:时政新闻报道广西

李 卉

近年来,电视收视率逐年下降。虽然每当发生一些重大事件的时候,社会还是会对电视保持持续的关注,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持续升温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远离电视。电视观众的减少让本来竞争已经十分激烈的电视新闻领域变得更加紧张。原国家广电总局在2011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在媒体界引发了较大的震动,很多以娱乐节目而闻名的电视台,纷纷调整节目布局,裁剪调整部分收视率较好的娱乐节目,不断加大对新闻类节目的投入力度。

中央电视台在整合各个频道新闻资源的同时,增加新闻播报类节目的比重,通过自己掌握的大量新闻资源,再加上一些知名新闻评论员的影响力,使得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收视份额迅速增长。此外中央电视台除了在全国建设了大量新闻记者站外,还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建成7个大区域的中心记者站,使其海外记者站和周边国家记者站数量达到71个。而“新闻立台”也再次成为各地方电视新闻机构的办台思路,在削减娱乐类节目的同时,各家电视台纷纷创新新闻类节目的编播,以期望新闻类节目能在中央电视台的巨大压力下突围而出。地方电视新闻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改变时政新闻报道的旧模式,使时政类新闻成为新时期地方电视新闻的新闻品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尊重新闻规律,优化会议及领导活动报道

关于各类会议及领导活动的新闻,在现代社会,无论在哪个国家,均无可避免地成为重要的新闻内容之一。不可否认,一些重要的会议、领导的活动和重大事项的决定,的确具有相当重要的新闻价值,广大观众也有知晓的欲望,但一些地方电视台在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存在着误区。第一是不管领导参加什么活动全部都要上电视,把这当作是一种规格和待遇,这是违背了新闻规律的;第二就是领导相关活动的报道篇幅冗长,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第三就是一般只发通稿,从而限制了新闻记者的创造性,由此“生产”出来的电视新闻缺乏吸引力和亲民感。时政新闻报道的改革核心首先是要尊重新闻规律,从常规的政务新闻中发掘出多元化、多角度的报道,真正发挥时政新闻报道“辅政亲民”作用。对此,一方面媒体需要报道方式和文风的调整,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对新闻定位及媒体管理理念的转变。通过压缩“习惯性”、“规范性”的会议报道及领导活动,增加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民生类新闻事件的报道,才能使时政新闻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更“接地气”,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喜闻乐见。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提到了“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中央电视台在2012年12月23日的《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了节目时长仅有25秒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南海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消息,被当作时政活动说短话、讲实话的标志,成为了地方各级联播类节目的榜样。

2013年1月,广西电视台《广西新闻》全新改版,严格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会议新闻语言简练,内容充实;领导考察关注百姓,量减质精。《广西新闻》在播发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考察调研活动的报道时,将多地调研内容整合为一条新闻,同行的自治区领导只点名,省掉了职务称谓。在缩短的报道篇幅中,多从基层角度、群众角度来写,更突出群众关心的内容。自治区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议程紧凑,会议程序简化,会议新闻报道就少了套话、空话,全都是实打实的工作部署和具体要求。自治区主要领导参加的调研活动控制在3分钟之内,参加的会议控制在2分钟之内,会见等外事活动控制在1分钟之内;其他自治区领导参加活动的报道,多以《一句话新闻》形式播出。根据统计,2013年《广西新闻》播发自治区主要领导参加的考察、会议、会见等时政活动174条,时长350分钟左右,同比条数减少了36%,时长减少了一半多。时政类报道所占版面的比重同比平均减少近三分之一,百姓关注的民生报道、资讯类新闻的播出量则相应增加。

二、丰富报道内容,加强时政新闻民生贴近度

(一)倾全力做好时政新闻节目。建立地方电视台全台办新闻的信息保障机制和汇集机制,要从改进报题、策划、审阅制度开始,使新闻中心能够预先了解当天全辖区内最精彩、最重要的新闻。要正确处理新闻节目内部结构问题,把握好时政新闻、经济报道、民生新闻、简讯等各类新闻在节目中的比重,增加时效性强的动态新闻和信息。如广西电视台的《广西新闻》紧跟舆论热点,进一步跟进交通的相关报道,推出《记者调查:车牌“变号神器”对抗新交规,“变号贴”销售火热》、《南宁:闯黄灯暂不处罚,设置“绿闪”让司机避免闯红灯》、《故意遮挡号牌,广西高速交警首开扣12分罚单》等报道,为观众提供更多资讯,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相关政策。

(二)适当增加关注民生类新闻。时政新闻的采编和播出要强调坚持平民视角与百姓情怀,在重要新闻信息及时播报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增加反映民生的报道。

如2013年广西电视台《广西新闻》中,逐步推出了《南宁:老人摔倒大家扶》、《环江:一人跌崖众人救》、《城市交通拥堵,民警紧急救助外地孕妇》、《南宁:一条围巾带来的温暖》、《寻找“围巾哥” 传递正能量》、《南宁:的哥与时间赛跑 抢救生命》、《街头送热粥,温暖一方人》等一系列“凡人好事”新闻报道,传播了身边的感人故事,向观众传递了正能量;推出了《寒冬暖阳》系列报道,深入一线报道了大山里的孩子在寒冷冬日的艰苦生活,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随后还联合广西电视台资讯频道发起了关注山村孩子的“寒冬暖阳”爱心行动,将爱心传递给需要关心的山村孩子。类似的民生类新闻报道,更接地气,进一步拉近了观众与节目的距离。

(三)大胆引入新闻采访新方式。中央电视台成功地在《新闻联播》中融入了“海量街访”模式,将民意调查报道引入时政新闻播报。其中最为经典的“你幸福吗——我姓曾”被网络称为“神回复”,在成功吸引全国民众的“眼球”之外,还引发了全社会“幸福观”大讨论,有效地引导了社会正面话题。这一实践证明,新颖的新闻报道方式带来的吸引关注、引发热议的效果立竿见影。

(四)增加便民服务内容的报道。如《广西新闻》在节假日期间,通过节假日期间天气、出行、旅游景点门票和车票预售情况从不同角度为观众提供服务信息。通过《寒冷冬日,谨防煤气中毒》、《流感进入易发高发期,提高卫生意识就能有效预防》、《电单车交通事故频发,“保暖”方式存隐患》等提示类的报道,强化新闻的服务意识,为广大观众提供更有价值、更为贴心的服务。

三、找准新闻切入点,完善时政新闻报道策划

(一)加强策划,让时政新闻视角“接地气”。有些新闻事件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关乎民生,是广大观众急切盼望知道的,但如果表达方式不对路,采用了官样、套路的语言去播报,那么能够带给民众的信息就会大打折扣,让本来利民便民的好政策变得干巴巴,没有吸引力。因此,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把这些好事说好是至关重要的。通俗地说是要用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语言,把相关政策、信息传递给老百姓,不能让他们有误解。所以,对新闻报道的策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会议的报道,我们应该先提前掌握会议的主要内容,提前介入策划,同时要求记者必须找出会议报告、领导讲话中所包含的最重要的信息、与以往不同及与民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等,坚决避免出现令人生厌的会议程序报道和空话套话。如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广西电视台除了在《广西新闻》开辟“2013·北京两会”板块之外,还在资讯频道设立“开启中国梦——全国两会特别节目”,使得整个两会报道的内容更为丰富。同时把代表委员请进演播室就群众关注的问题进行专访,设计“两会连百姓”板块,针对“两会”热点话题,将街头百姓提问与代表委员解答以及特约评论员点评,利用电视手段,突破空间限制加以呈现,让节目更加贴地气。充分利用广西资讯频道官方微博的力量,在观众中发起话题,将观众观点在节目中播出,架起节目、频道与观众沟通的桥梁,节目关注度进一步提升。

对领导活动的报道,应既重“人”,也重“事”,寻找新闻亮点。出席活动领导的级别和活动内容的重要性不一定是成正比的,所以针对活动的报道重点应该是在活动的内容上。如事先掌握了活动的主要目的,利用活动自身的受关注度和可采访对象相对集中的特点,提前对活动作出合理的策划,对活动的闪光点和新闻价值加以充分展现,然后再回到领导在活动中的讲话和要求上来,必定能够加深活动影响,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强化时政新闻的“头条品质”。新闻头条在时政新闻节目中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事关舆论导向、有足够的分量和新闻价值的新闻才能成为新闻头条,而且还必须是老百姓真正关注的,才会引起公众的注意,引发社会的舆论。节目制作单位及有关领导应当把新闻头条的采编作为重点工作,目光紧盯国计民生,不以领导的职务大小作为编排的主要依据,而是以新闻价值的大小决定能否作为新闻头条。

四、强化媒体责任,突出时政新闻监督作用

(一)提升新闻述评质量。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深入挖掘新闻背景及其折射的社会现象进行评述,提升电视新闻述评的质量和深度,将观众带入更深层次的思索,树立节目的权威度,体现节目的社会责任感,提升节目的形象感。如《广西新闻》在加强评论、树立主持人风格上下功夫,重点主题报道加播后话、编前话,或采用记者感言、主播点评的方式,用平实的语言提升时政类新闻节目的舆论引导力。多次采用播后话的方式引入评论,如新闻《岑溪出了个会写书的打工妹》用播后话点出了平凡人的不平凡贵在有梦想;《寒冬暖阳》系列报道更是多次采用播后话的方式,抒发对受冻孩子的无限感触,希望引起有关部门和爱心人士的关注;在一些颇具讨论性的新闻中,也采用播后话点评,引人深思,新闻《南宁:的哥与时间赛跑,抢救生命》中,报道了的哥为救人闯红灯的故事,播后加入了对法理与情理相冲突时如何抉择的观点点评。加入了相关点评后,主持人在风格上更平易近人,态度真诚,语言深入浅出,鲜活生动,全面提升了节目的公信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聚焦民生类政务服务现状。通过引入政务服务现状曝光、电视问政或问政类节目的处理情况跟踪报道,进一步聚焦民生类政务服务现状,通过新闻媒体推动群众关心的具体政务服务问题的解决,继而推动相类似问题的破题。

电视问政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媒体监督的利器,也被公众寄予厚望。随着电视问政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公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电视问政依然停留在“让官员出丑、让公众过瘾”的形式上,自然很难再满足公众的期待。电视问政更要问责,这样的呼声很大,也成为眼下公众对电视问政的一种期待。通过加强与群众的互动,征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向政府有关部门反馈,或把领导请到问题现场,面对更多群众采访问答,众目睽睽之下兑现承诺,才能让各级干部真正走到群众中,跟群众面对面,把问题解决在日常工作中,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通过时政新闻节目对问政情况的集中、连续报道,第一能让具体政务服务问题得到解决,第二能促进政府改善提升政务服务质量,第三能让群众看到媒体的社会责任。

五、强化品牌建设,打造名记、名评、名播

时政新闻报道中记者用其个性化的语言进行新闻事件的采访,新闻评论员用自己的独特视角对时政活动作出分析述评,播音员在屏幕前声情并茂地将一件件新闻事件告知广大观众。记者、评论员、播音员都是时政新闻节目与观众直接交流的代表,他们的形象也就代表了时政新闻栏目和电视台的形象。我们可以逐步培养出本地的名记者、名评论员和名播音员,通过增加曝光率、让他们多参加其他社会活动,为他们开通个人微博、微信等公共交流平台,让他们与关注者加强互动,进而推动时政新闻节目通过各种形式在多个平台传播,在树立他们个人形象的同时,树立时政新闻栏目有血有肉的形象,让新闻栏目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1.乔新玉:《微叙事:电视节目制作的新思路》[J],《声屏世界》, 2014 (1)。

2.徐滔:《改进时政新闻报道提高联播类电视节目吸引力》[J],《声屏世界》, 2014 (1)。

3.李春燕:《改进地市电视台的新闻报道节目》[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 2008 (12)。

4.蚁伟梅:《改进新闻报道 重在创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 (16)。

猜你喜欢

时政新闻报道广西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广西尼的呀
时政
时政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时政
时政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