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淤不染绛珠仙*:论《红楼梦》中象征黛玉之花实为荷花

2014-08-15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芙蓉花晴雯芙蓉

文 兵

(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 汕头 515063)

曹雪芹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悲天悯情铸就了《红楼梦》这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同时也倾注了其全部的情思塑造了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作为《红楼梦》中当之无愧的女一号,林黛玉从来都是红学研究的焦点。对黛玉各方面的研究也屡见不鲜,而对黛玉象征之花的考证却鲜有人为之,抑或说读者大多以“眼见为实”为由,从未对象征黛玉的芙蓉花有过任何怀疑。而《红楼梦》这部奇书,本身从构思、文字、手法、情节、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等方面就已经足以令人叹为观止,再加上断臂之遗憾、版本之繁杂、脂批之影影绰绰,书中的细节从来都是值得反复推敲的。笔者通过文本细读,仔细推究,发现象征黛玉的并非通常所说的芙蓉花,而是荷花。

一、“晴有林风”

书中的几位重要女性都有对应的花来象征自己,虽然有些象征的花似乎说法不一,但几位主角的对应之花还是非常确定的。比如宝钗是牡丹花,黛玉是芙蓉花,探春是杏花等(见六十三回)。这里单说黛玉,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黛玉抽的花签上画着芙蓉,于是象征黛玉的是芙蓉花这一点似乎从来没有争议。但需指出的是,被曹雪芹比为芙蓉的还有一个人,虽然不是在宝玉生日时以抽花签的方式暗示的,但却专门有为此人和芙蓉的关系的一大段描写,她就是晴雯。晴雯死后,宝玉痛惜,一个小丫头为了安慰宝玉骗他说晴雯临死时托她转告宝玉她不是死,是去做芙蓉花神了(见第七十八回),于是才有了“痴公子杜撰芙蓉诔”。脂批有云“晴有林风”[1]90,意思是晴雯身上有黛玉的影子,《芙蓉女儿诔》祭晴雯实际是将来祭黛玉的预演,所以让晴雯和黛玉同时跟芙蓉花发生关系这一点是很好理解的。但我要说的重点是,曹雪芹用以象征黛玉和晴雯的芙蓉花实为荷花。《汉典》对“芙蓉”的解释:(1)芙蓉花。中国的锦葵植物,花美丽,白色或粉红色,在夜间变深红色。(2)荷花的别名。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木[2]。由此可知,在汉语中,“芙蓉”有两种,一种是通常所说的芙蓉花,叫作木芙蓉;另一种就是荷花,叫作水芙蓉。只不过现代汉语已经比较固定地用“芙蓉”表示“木芙蓉”,用“荷花”表示“水芙蓉”了;而在曹雪芹生活的时代,“芙蓉”一词是两者兼指的。芙蓉花生长在陆地上,而荷花生长在水中,所以“秋风万里芙蓉国”①(五代)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指的是木芙蓉,而“出水芙蓉”②(南朝·梁)钟嵘《诗品》。指的是水芙蓉,即荷花。宝玉生日时黛玉抽的花签上写的是“风露清愁”,风是清的,有清风之词,露珠像眼泪,有哀愁之意,这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内心的伤感。此处的“清”字象征黛玉人品高洁,“露”字表示她的伤感之泪。黛玉本来就是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来人间还泪的。那么,生长在水中的荷花才更容易获得风与露,说明象征黛玉的芙蓉是水芙蓉不是木芙蓉。

另外,我们再来看看晴雯司长的是哪种芙蓉吧。晴雯病逝的第二天,宝玉遇见两个知情的小丫鬟,便向她们打听晴雯临终前的情况。其中那个伶俐的丫头知道宝玉的呆性,怕他伤心,便说晴雯告诉她自己不是死,而是玉帝派她去做花神了,谁知宝玉竟追问晴雯被派去做哪种花的花神了。

恰好这是八月时节,园中池上芙蓉正开。这丫头便见景生情,忙答道:“我也曾问他是管什么花的神,告诉我们日后也好供养的。他说:‘天机不可泄漏。你既这样虔诚,我只告诉你,你只可告诉宝玉一人。除他之外若泄了天机,五雷就来轰顶的。’他就告诉我说,他就是专管这芙蓉花的。”(《红楼梦》第七十八回)③本文原文引文均出自参考文献[1],其内容以清乾隆甲戌(1754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为底本。

这小丫头正是瞥见“园中池上芙蓉正开”,才“见景生情”说是“专管这芙蓉花的”,可见她说的是荷花。同回另有一段:

(宝玉被贾政叫去会见宾客之后)众人皆无别话,不过至晚安歇而已。独有宝玉一心凄楚,回至园中,猛然见池上芙蓉,想起小丫鬟说晴雯作了芙蓉之神,不觉又喜欢起来,乃看着芙蓉嗟叹了一会。

宝玉又是“猛然见池上芙蓉”才又想起“晴雯作了芙蓉之神”,“看着芙蓉嗟叹了一会”之后,便决定祭奠晴雯,于是便有了那篇惊天地、泣鬼神的《芙蓉女儿诔》,再次点明了晴雯与“池上芙蓉”而非“陆上芙蓉”的关系。

这样看来,与晴雯和黛玉关联的花就是荷花,其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④(宋)周敦颐《爱莲说》。的气质本身就比木芙蓉更符合黛玉的人品与气质。

二、“留得残荷听雨声”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与贾母等人在大观园中坐船游水时,看见水上的破荷叶影响景致,宝玉说应该找人将其拔去,此时黛玉却说:

“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⑤(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原文为“留得枯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红楼梦》第四十回)

黛玉跟宝玉短短的两句对白,乍一看似闲谈之笔,但联系黛玉与荷花的关系思考一下,却能发现深意。笔者认为此处黛玉引这句诗有三层含义:首先,是借黛玉之口专门提及荷花表明黛玉对荷花是情有独钟的,进一步印证荷花对黛玉的象征意义。其次,黛玉在这句提及的荷花偏偏是“残荷”,不是明媚鲜妍盛开着的“鲜荷”。这既体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也预示了她“冷月葬花魂”的悲惨结局。第三层是谶语意义,黛玉的《葬花词》中有这样几句:“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这四句大意是说再好看的花都有花期到了凋谢的时候,花开的时候大家都来欣赏、赞美,而花落了以后就难以寻觅。所以,“黛玉葬花”这一《红楼梦》里最为凄凉、唯美的行为艺术就是要完成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夙愿。我们分析黛玉葬花的路线和地点可知,她所能够葬的花是桃花或者其他生长在陆地上的花,而长在水里的荷花却是无法去葬的。试问如果象征黛玉的是这些落花中的某一种,那她今日葬这些花应该预示日后有人来葬她才对,就不会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两句了。可见,象征黛玉的并不是这些长在陆地上的花,而是长在水里的她偏偏无法去葬的荷花。因为自己是不能葬自己的,所以她才会建议不要拔去残荷,让其自开自败。正如她在仙界是绛珠仙草,因为得了甘露而存活,然后下界还泪,泪尽而亡,因水而生也因水而死;最终又选择沉湖将生命结束于水中,像荷花那样生也依水而生,死也依水而死[3]245-250。笔者十分认同刘心武“黛玉于中秋之夜沉湖而死”的推断。这里只补充一点,黛玉沉湖的具体地点应该就是在她曾经跟湘云联诗的凹晶馆边的那片水域,而中秋一般是在公历9月,荷花的花期就是6月至9月,那么当时湖中应该满是残荷,黛玉就是在这样的中秋月圆之夜悄无声息地实现了“冷月葬花魂”的谶语。回想那年黛玉与湘云凹晶馆中秋联诗,不也是望着湖中的“残荷”而偶然天成的这一绝句么?可见看到“残荷”,黛玉就联想到了自己。因此,象征别人的花黛玉都可以葬,惟独不能葬象征她自己的荷花。

三、“藕官指与了黛玉”

红楼十二官[4]是贾府为元妃省亲在苏州采买来的十二个小戏子,在《红楼梦》中占有不少的戏份,书中详细交代了十二官的去留:

……将去者四五人皆令其干娘领回家去,单等他亲父母来领;将不愿去者分散在园中使唤。贾母便留下文官自使,将正旦芳官指与宝玉,将小旦蕊官送了宝钗,将小生藕官指与了黛玉,将大花面葵官送了湘云,将小花面豆官送了宝琴,将老外艾官送了探春,尤氏便讨了老旦茄官去。(《红楼梦》第五十八回)

《红楼梦》讲究“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不会有任何一处是闲笔,这么大篇幅的描述也绝不会是随意为之,红楼十二官为什么要如此分配?遣散的几个戏子中是否有龄官[5]?这些问题也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笔者认为,十二官的遣散和分配背后也是有理据性可考的(由于篇幅限制,红楼十二官的分配之谜将另文专述),此处单分析藕官指与黛玉。“藕”本就是荷花的根,因为荷花长在水中,藕是深埋在湖底的。这也暗示了黛玉沉入湖底而死的悲剧结局,而大观园留下的其他几个官的名字都与荷花无关,黛玉又一次跟荷花发生了联系。此处我们还不得不提一下那个死去的菂官[6]。我们认为菂官的死也不是随便一写的。菂官在《红楼梦》中被提到就是在藕官烧纸祭奠她这一情节中,也就是说单独写到菂官的时候她已经死了,并未像宝官、玉官被遣散,也没有像芳官、藕官等被分配,她出现的意义主要就是要配合藕官烧纸这一情节。

藕官在《红楼梦》中最重要的行为就是为菂官烧纸,并借芳官之口向宝玉道出了自己的婚姻观:

……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红楼梦》第五十八回)

注意,她的意思是妻子死后方可续弦,可不是主张封建社会的三妻四妾,这是非常有预见性的婚姻观,与现代婚姻制度相符。既反对一夫多妻制,也不赞同丧妻后孤独终老,只要心中还记得亡者就应该续娶善待自己。

菂,古代指莲子,又与荷花有关!“菂”的寓意也是很容易理解的,莲子洁白饱满,可入食入药,人人喜爱,但莲子的芯儿是苦的,可见像菂官这样的戏子在台前唱尽人生的富贵繁华,能博得众人的青睐,但在幕后却历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心里却是苦的[7]……与藕官联系起来看,藕是荷花的根,菂是荷花的籽,一个最先长,一个最后结,周而复始、首尾相接,足见藕官与菂官的情缘。藕和菂都与荷花有关,笔者认为“藕官祭菂官”实际上也是预示将来宝玉祭黛玉,同时也是借藕官的婚姻观道出黛玉对自己跟宝玉的婚姻态度:即使自己离世,只要宝玉心中有她,也不必空守一世。

四、“风剪了玉芙蓉”

元妃省亲时点了《豪宴》《乞巧》《仙缘》《离魂》四出戏,脂批云:“《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1]166根据这条重要的脂批,黛玉之死的诸多细节我们都可以通过《牡丹亭》中的《离魂》这场戏找到伏笔。

《离魂》其实是《牡丹亭》昆曲演出本中的一出,主要表现的是杜丽娘相思成疾,在哀婉凄怨中辞世,在《牡丹亭》的原本中对应的是第二十出—《闹殇》[8]109-118。细读《闹殇》的文本,会发现很多唱词与黛玉所作文辞有惊人的相似:《闹殇·金玲璁》“连宵风雨重”“风雨萧条”—“连宵脉脉复飕飕”“寒烟小院转萧条”《秋窗风雨夕》(《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闹殇·鹊桥仙》“枕函敲破漏声残”—“残漏声催秋雨急”《秋窗风雨夕》(同上);《闹殇·玉莺儿》“做不的病婵娟桂窟里长生”—“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咏白海棠》(《红楼梦》第三十七回);《闹殇·意不尽·末》“一叫一回肠一断”(李白)—“落霞与孤骛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黛玉的酒令)。

其中,《金珑璁》[8]109一节更是在情节上多处以丽娘映射黛玉:

【金珑璁】〔贴上〕连宵风雨重,多娇多病愁中。仙少效,药无功。“颦有为颦,笑有为笑。不颦不笑,哀哉年少。”春香侍奉小姐,伤春病到深秋。今夕中秋佳节,风雨萧条。小姐病转沉吟,待我扶他消遣。正是:“从来雨打中秋月,更值风摇长命灯。”

“多娇多病愁中”的丽娘多么神似“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的黛玉;丽娘的“不颦不笑”又让人联想到黛玉的一颦一笑;“今夕中秋佳节”也对隼于笔者前面分析的黛玉死于中秋月圆之夜。看来不管是曹雪芹还是汤显祖,都想通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团圆之夜”安排女主角香消玉殒的悲剧,以复加此种凄清悲凉之色彩;而“药无功”则更是直接地点出黛玉之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黛玉初进贾府时,贾母问及黛玉在服什么药,黛玉说在吃人参养荣丸,贾母听了就说:“这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这里有一条重要脂批:“为后菖菱伏脉。”许多红学家推测是贾菖、贾菱配错了药,导致黛玉服用后恶化了病情,加上精神上的煎熬,导致她过早死去。而刘心武则进一步推测是赵姨娘和贾环贿赂了贾菖、贾菱,“让他们配出慢性毒药,去给黛玉服用,以加快黛玉的死亡”,因为“他们深知宝玉爱的是黛而不是钗,黛如死亡,宝一定悲痛欲绝,很可能殉情死去,宝玉死了,王夫人、薛姨妈的美梦也就彻底破产了,那时贾环作为贾政唯一的儿子,继承荣国府全部家业,也就水到渠成了。”[3]167-168

以上这段分析足见《牡丹亭》中《闹殇》一出对黛玉之死的伏笔,下面回到黛玉与荷花这个话题上来。《闹殇》中的《忆莺儿》一节唱词:

【忆莺儿】(外、老旦)鼓三冬,愁万重。冷雨幽窗灯不红。听侍儿传言女病凶。(贴白)我的小姐,小姐!(外、老旦同泣)你舍的命终,抛的我途穷。当初只望把爹娘送。(合)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

末尾一句表达了丽娘的父母失去女儿的悲恸,将女儿的死比喻成“风剪了玉芙蓉”。其中的“玉芙蓉”又让人联想到了我们一直在讨论的芙蓉花,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个“玉芙蓉”究竟是木芙蓉还是水芙蓉吧。“玉芙蓉”在《汉典》中的第一条释义便是:“‘白莲花’,即白荷花,比如‘亭亭玉芙蓉,迥立映澄碧’①(宋)朱熹《莲沼》。。”[2]可见《闹殇》中汤显祖借丽娘父母之口说出“玉芙蓉”喻指女儿杜丽娘,而曹雪芹和脂砚斋在《红楼梦》中则通过《离魂》一暗一明地指向黛玉,这里显然也是想用“风剪了玉芙蓉”象征黛玉之死,那么黛玉又一次与荷花联系起来。

五、“潇湘妃子”“眉尖若蹙”及其他

黛玉在大观园的诗社中的雅号为“潇湘妃子”,表面的来由是黛玉所住的潇湘馆中的湘妃竹,实际则是扣娥皇、女英为舜帝悲痛泪尽,投江而亡的典故。黛玉“颦儿”的昵称是因其“眉尖若蹙”而得,也暗指黛玉先天不足,有西施“捧心蹙眉”的病态美。西施是战国时期越国的美女,常于溪边浣纱,以至于鱼儿看见她美丽的面容忘了游水而沉于水底,因此中国有“沉鱼”形容美女的说法。不管是娥皇、女英,还是西施,都与水的关系密切,因此曹雪芹也是借这些“草蛇灰线”暗示了黛玉的命运跟水是息息相关的,这再一次印证了黛玉是“水芙蓉”而不是“木芙蓉”。

在《红楼梦》中,包括黛玉在内的许多人都给宝玉送过东西。比如探春给宝玉做过鞋子;蒋玉菡跟宝玉换过汗巾子;北静王给宝玉送过鹡鸰香珠串、一套三件的蓑衣、斗笠、棠木屐等等。黛玉送给宝玉的东西并不多,除了第四十五回送他的一盏玻璃绣球灯以外,她还给宝玉送过一个香袋。黛玉喜诗文不好女红,但却单给宝玉做香袋。一方面香袋跟手帕、玉佩等物一样都是随身携带的物品,常作定情的信物,因此除了黛玉以外曹雪芹不可能再写别的人给宝玉送香袋。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古代香袋又叫香囊,也叫荷包,又扣在一个“荷”字上,暗指黛玉是水中生长的荷花,而她为宝玉做的香袋装的是她无尽的相思泪。

综上所述,曹雪芹精心设计的象征黛玉的花不是通常认为的芙蓉花,只是在曹雪芹生活的时代芙蓉是荷花的一种重要的别名而已。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读者在理解黛玉这个艺术形象的时候总是会硬套芙蓉花的某些特征,认为只有芙蓉的娇艳和美丽才能与牡丹媲美,才能符合一贯的“钗黛之争”说;但殊不知曹翁则更高一筹,用出淤不染、冰清玉洁的荷花来象征黛玉与世无争、孤高自傲的性格特征。看官莫要会错意,方能读懂其中味!

[1](清)曹雪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M].脂砚斋批评.长沙:岳麓书社,2006.

[2]汉 典[DB/OL].网络在线词典,http:∥www.zdic.net/:“芙蓉”词条;“玉芙蓉”词条.

[3]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全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4]王潞伟.从《红楼梦》看康乾时期戏曲文化[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0.

[5]刘心武.刘心武续红楼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78-79.

[6]俞平伯.读《红楼梦》随笔之《菂官药官薬官》[M]∥《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二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91.

[7]徐扶明.《红楼梦》中戏曲演员的生活[M]∥《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二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23.

[8](明)汤显祖.牡丹亭[M].徐朔方,杨笑梅,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芙蓉花晴雯芙蓉
止痛消炎野芙蓉
飞红万点秋如海(节选)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我的芙蓉李树
变色芙蓉
Values Education of Children from Teachers and Parents
轻嗅芙蓉妆
晴雯之悔是在悔什么
M的快递
论《红楼梦》中病晴雯的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