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群众路线理论的理论自信

2014-08-15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先锋队先进性马克思主义

鲁 兰

(太原理工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1]。群众路线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之一,那么群众路线理论的理论自信从何而来?我们坚守群众路线理论的理论自信又面临着怎样的时代挑战呢?本文从理论逻辑、实践检验、理论发展、时代考验四个角度构建了群众路线理论的理论自信框架,论证了群众路线理论是值得而且应该自信和被信的,是能够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引导我国社会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

一、自信源于群众路线理论内在逻辑的严密性

群众路线理论服从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地位。一方面群众认同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的存在性,理论上人人都服从真理,并且通过家庭、学校、大众传媒、职业场等的政治社会化将真理内化为一种行为规范和意识,从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着社会的文化领导权。另一方面,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真理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真理反映和维护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理和群众实践之间的互动奠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形塑真理的主体性地位。

首先,认识和践行真理需要无产阶级先锋队。列宁认为:“群众自身没有社会主义意识,只能依靠外界灌输进去。因此,群众必须由‘无产阶级先锋队’的组织进行引导,才能组织起来进行社会革命和发展社会事业。”[2]引导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历史任务。在先锋队的结构方面,列宁认为,先锋队是由知识分子和革命家两类人构成[2]。这是一种精英主义取向,在认识和践行真理方面存在着先进与后进的差异。先锋队代表着先进,群众代表后进,先进有权领导后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先进性是指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社会进步的方向和趋势,反之则是后进[3]。

对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更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她代表着先进,在认识和践行理论中能够做到先知先觉,群众则是后知后觉。党之所以代表着先进,因为党能够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其所作所为符合时代进步的总趋势。党的先进性外显为党员的先进性,即共产党员具有道德和能力的双重先进性。由此推知,共产党应该而且能够领导广大的人民群众。

其次,真理的发展需要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性的群众基础是其价值性,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来考察,真理都是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反之则是谬误[4]。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它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论的建立、发展和更新的智慧和力量来源于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但这种人民主体论是一种广义的泛化,人民群众是相对于个体的集合性概念。同时,对理论的提升和概化超出了群众个体的能力边界和实践范围。因此,人民群众在发展真理、创造历史的实践中需要有外界的整合力量。人民群众需要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地实践,党也需要领导群众才能更好地发展真理,创造历史。

再次,群众工作方法是先锋队和群众间的纽带。无产阶级先锋队理论从逻辑上论证了党领导群众的应然性,也即党应该而且能够领导人民群众;人民主体论则论证了党领导群众的必然性,即人民群众需要党的领导,党也需要领导人民群众。二者共同构成了党领导人民群众实然性的逻辑基础。党领导人民群众的方法是群众工作方法,党先知群众后知的假定和现实,要求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必须肩负起教育和训练群众的责任,而群众则必须向先锋队学习,以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除了群众的学习之外,由于党员个人具有认知的局限性,党员必须不断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真理,不断地向人民群众学习实践经验;从党员上升为整个先锋队的党也要学习,学习是党保持先进性的核心要件,党学习才能先进先知先觉,才能领导群众。最终,马克思主义真理是在党员学习、群众学习和党学习中得到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从而更具时代性,保持真理性。

二、自信基于实践标准对群众路线理论的检验

理论自觉和自信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其根据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5]。群众路线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是经过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立足点就是实践基础上的主客体、主客观的相互统一,它是主客体在实践活动中相互改造、相互认识的动态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达到统一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正确的认识[6]。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一种理论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4]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检验首先是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它是群众性、政治性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成功范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诞生,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而新中国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我国的成功运用。

近代中国各阶级、阶层的人民对国家民族出路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包括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他们先后提出了自己的救国方案和主张。这些探索失败的共同原因之一是他们都脱离群众,未发动和组织群众参与到革命和改革中。群众路线在无产阶级政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观点吸收内化为符合中国实际的群众路线理论,并贯彻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

群众路线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土地革命战争中,军队建设在党的群众路线指引下取得了辉煌成绩:“红军经过许多群众未曾发动的地方,细心去了解群众日常生活的需要,从群众日常生活斗争引导到政治斗争以至武装斗争。这种斗争是群众本身所需要的,而不是单纯军事力量的发动,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在艰苦的扫荡中保护了党保护了军队。”[7]在土地革命中,针对没收地主豪绅财产问题时,党采取“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这一工作方式,在没收的形式、没收土地所有权归属和使用权归属方面充分征求和尊重群众的意见。

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要紧紧和人民站在一起,我们的工作才能取得成功。”[8]抗战相持阶段,在日军对根据地疯狂扫荡、国民党对根据地孤立的艰难处境下,共产党人进行了政权建设,吸引广大的党外优秀的群众加入根据地的政权机构中,实行民主管理,从而在决策中密切联系群众,体现了民意。通过整风运动,从思想上统一了认识,党和军队的一切行动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顺应人民群众的愿望。同时发动了大生产运动,广大党员干部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带领群众一起克服物资短缺、财政困难的不利局面,从而减轻了群众负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群众路线也是党在建设和改革时期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保障。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坚持走群众路线,改造中遵循自愿互利、积极引导的原则,实行和平改造、逐步过渡的方法。以群众为改造主体,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改造的核心,保证了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铺平了道路。改革开放之后,党和政府重新确立了群众路线的理论和实践地位,坚持把“人民群众高不高兴”“人民群众赞不赞成”“人民群众拥不拥护”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原则和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9],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安徽凤阳小岗村突破法律和体制的囚笼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和政府尊重并肯定群众的改革探索,并将这一做法在全国推广,从而开辟了农村改革的新天地。广东蛇口工业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党中央放手让工业区的群众自己探索对外开放的方式方法,最终形成并在全国推广的点—线—面结合、综合运用市场和政府两种资源配置手段等对外开放的宝贵经验。

简言之,群众路线理论同其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一道指引和帮助党完成了民族独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三件大事,取得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大成就;经受住了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

三、自信续于群众路线理论的与时俱进

李长春同志说:“我们党是一个由科学理论孕育催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下与时俱进是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理论的与时俱进对先锋队在不同时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确定了不同的历史任务,也为群众观点赋予了不同的内容,为群众工作规定了不同的方法。

从时态的角度而言,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理论需求。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价值在不断地与时俱进中得到巩固和维护,理论的与时俱进也坚定了理论的自觉和自信。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时代的主题,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并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这一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引。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群众路线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调查研究和向群众学习”“领袖与群众的关系”和“群众路线的实际运用”“群众路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以及“执政党的群众路线思想”三个不断变化和完善的时期[11]。革命和建设时期群众路线工作的独特性要求作为先锋队的共产党员必须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素养,且不能唯教条主义;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且不能唯经验主义。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被赋予一种崇高的道德主义建构,党员是公意的代表,作为公意的承担者,党员必须具有至上的美德,要充分体现公我的精神。在群众工作方法的绩效方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认为平等高于效率、政治高于经济、作为伦理话语的“红”高于作为技术话语的“专”,试图通过理论建构+阶级斗争的方式来践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该时期,党的合法性高度依赖单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共产党人把握住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适时转变工作重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指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赋予了群众路线理论新的内涵,群众路线理论开始注重从哲学的角度进行逻辑论证,从执政党的角度进行理论建构,从群众的角度进行理论践行等[11]。

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共产党人将精英主义观点引入并形成了新的群众路线理论。精英主义是一种理性的功利治国方式,是对列宁先锋队理论的回归。新理论弱化了党的先进性中道德主义建构的要求,转而依赖工具主义建构。换言之,将群众工作关注点由人转向体制、结构、技术,从而避开了组织行为的合法性,转而强调组织效率或是效果的合法性;从该不该由党来做事,变成党做得好不好。在群众工作方法的绩效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认为,效率高于平等、经济先于政治、作为技术话语的“专”取代作为政治话语的“红”,试图以技术支撑+经济发展的方式引导人们改变思想,实现党的群众路线的变革和践行。总之,新理论赋予党的“理论合法性”和“制度合法性”的双重来源。

新时期,面对经济市场化、社会自由化、文化多元化和新媒体迅猛发展、公民意识觉醒的巨大变革和挑战,共产党人因势提出了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理论。工具主义导向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已经不能满足在权力意识、行动逻辑和行动能力方面发生变化的群众的需求。党的先进性要求党组织和党员不仅具有道德的先进,还要具有能力的先进。新时期党的先进性遵循道德主义建构+工具主义建构的路径。群众工作绩效的衡量标准超越单一的经济发展速度指标,转变为更加关注民生、维护群众利益,综合协调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效益。合法性依靠理论合法性、制度合法性和绩效合法性。

四、自信依赖于群众路线理论对时代挑战的清晰认识和把握

群众路线理论的理论自信并非盲目自信,而是一种把握现实的理性的自信。在自信的同时也应看到群众路线理论面临着三大挑战: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挑战、对共产党先进性的挑战、对群众工作方法有效性的挑战。只有对时代挑战的深刻把握才能应对群众路线理论发展所面临的复杂环境,增强行动的预见力和自信心。

在文化多元交融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地位和空间越来越受到西方自由民主理论的挑战和挤压。当前,全球性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期,而新右派意识形态大肆兴起,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多种社会问题根源的解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经济解释范畴,出现了文化解释的潮流。

同时,马克思主义真理面临内部的三种挑战:一是经济基础的巨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形态的转变意味着传统理论所倡导的管制模式、人治道德、全能计划政府必然被参与模式、法治道德和有限政府所取代,相应的群众工作方法也会发生质的变革。二是阶级结构的革命性变化,主要指新精英集团的崛起,经济精英的数量和社会资源占有的能力和份额逐渐增大,成为超越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的主导社会经济发展的力量。三是阶级结构的变革带来了统治联盟的变革,社会统治的主体由工农联盟变为精英联盟。作为阶级基础的工人农民的阶级地位由之前的顶层下降到社会的底层,经济精英和政治精英共同居于阶级的顶层,知识精英则在中间层,成为顶层与底层的过渡和桥梁。

对党的先进性挑战的渊源是先锋队理论的内在假定,也即精英必须比大众优秀。党先知群众后知的假定要求精英党员必须在能力和品德方面优于群众,这样才能担负起教育和训练群众、领导群众的重任。然而,科层制的局限钝化了党员干部学习进步的动机和能力,处于新媒体时代的群众在社会知识和能力、专业知识和能力已经赶上甚至超越作为精英的党员干部。因此,如何保持党员干部精英的道德和能力的先进性,提升党的思想、行为、制度和绩效的先进性就成为对党的先进性的巨大挑战。

对群众工作方法有效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改革开放以来群众存在的状态与党和政府存在的状态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群众的组织形式脱离原来的单位制,向原子化的形态转变;群众的公民意识逐渐觉醒,民众要求享有自由发展的经济权利、平等待遇的政治权利、公平公正的社会权利。对权利的需求汇成了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动力源。由此,群众行动所遵循的逻辑不再是“主体-客体”服从的思维,而是“主体-主体”参与的思维;群众的行动能力也大大增强。对政府而言,政府的目标从经济发展的单一目标向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多元目标转变;政府的合法性途径和能力更多地依靠政府的绩效,而政府绩效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压力下并不稳定;受制于科层制的限制、政府机构的膨胀、预算约束等,政府的行动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治理的需求。政府和群众存在状态的变化呼唤群众工作方法的深刻变革。

综上所述,群众路线理论的理论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信源于理论内在逻辑的严密性,基于实践标准对理论检验,续于理论的与时俱进,依赖于对时代挑战的清晰认识和把握。维护和增强群众路线的理论自信是党治国理政的题中之义:一方面要通过理论创新,积极加快和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步伐和深度,回应西方民主理论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冲击,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地位,为群众路线理论供给理论合法性;另一方面积极进行政治民主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党的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问责机制,增强党员干部的道德能力素养。发掘党员干部不断学习进取的动力,提升党员的能力素养,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增强组织的弹性和适应性。还要积极回应时代对群众工作方法变革的需求,完善诸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制度性的群众工作渠道,开拓公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非制度性渠道,从而提升群众工作方法的绩效,有效回应群众的各项需求。

[1]新华网.2013 全国两会报道[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lh/2013-03/17/c_115052693.htm.

[2]列 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7.

[3]汤 涛.近年来党的先进性研究综述[J].探索,2005(2):23-27.

[4]金崇碧.实践视阈的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J].前沿,2010(23):51-56.

[5]田心铭.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0):5 -14.

[6]李晓偲,樊 勇.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J].红旗文稿,2009(23):25-26.

[7]林俊德.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线[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1):3-9.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全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32.

[9]何 坤,孙孝义.抗战时期毛泽东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和发展[J].毛泽东思想论坛,1995(4):44 -46.

[10]李长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06-04.

[11]刘毅强.“群众路线”研究五十年的回顾与展望[J].南京社会科学,1992(3):78-83.

猜你喜欢

先锋队先进性马克思主义
大同市文联、市文艺创研中心党员先锋队下沉社区疫情防控
篆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彰显高校师生党员先锋队特性的路径探析
如何提高企业中青年党员的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上海海昌海洋公园:打造文化游乐综合体先锋队
中央苏区时期少年先锋队组织研究
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看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