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基础
2014-08-15赫崇飞刘歌德
赫崇飞,刘歌德
(1.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中山 528436;2.中山大学,广东 广州 510275)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篇光辉历史文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纲领性文献,其意义十分深远。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很显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我们全面理解、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在未来的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哲学理念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灵魂,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胜利
为什么全面理解、把握、实践、贯彻执行《决定》,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原因是:哲学理念是一个民族、国家、政党的灵魂,真正的哲学价值是无形、无限、无价的,它关系到政党、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实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它确确实实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他们的理论和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而“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即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这个大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整个社会主义时代和将来共产主义社会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在1844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揭示了哲学和无产阶级内在联系:“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2]15“德国人的解放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2]16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因而它必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恩格斯指出:“我们党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科学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3]这个科学世界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列宁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这些观点总结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4]7“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4]67
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5]无产阶级宇宙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分析中国国情,制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找到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胜利。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在科学和实践基础上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在实践基础上、在科学基础上的有机统一。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也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客观世界既是物质的,又是运动的、充满矛盾的。因此,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保护)世界,既要坚持唯物论,又要坚持辩证法,既要照唯物论办事,又要照辩证法办事。离开辩证法讲唯物论,就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就不能自觉地、全面地、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就不会积极能动地去改造世界。离开唯物论讲“辩证法”,“辩证法”就会变成唯心主义辩证法,变成“变戏法”“诡辩”,在政治上就会出现冤、假、错案。
马克思、恩格斯以社会实践的观点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6]16事实上,要改变世界,必须依靠生产斗争实践、科学实验实践、革命实践、改革实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第11条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19同时,只有从辩证唯物主义去理解实践,才能说明实践的前提、基础、对象、根源、过程和规律。脱离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实践”,把实践放在唯物主义前面,不是科学的、正确的、革命的实践。实践和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不可分割的。离开实践讲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同样,离开唯物主义、辩证法讲实践,实践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实践中就会变成蛮干、盲干,造成灾难性后果。我国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实践”给人民带来重大灾难,1966年至1976年,长达十年的“阶级斗争实践”,更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这个历史教训,要世代记住。我们今天离开科学讲“发展”,离开唯物论和辩证法讲“发展”,就会破坏自然,破坏生态环境,也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其教训同样非常深刻。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了一段非常曲折的道路,根本原因是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当今,我们要全面理解、把握《决定》,在实践中贯彻《决定》,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从哲学视角反思新中国60多年成功的经验和失误、挫折的教训,首要的问题就在于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是否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认识和处理了主观与客观、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党犯了长达20余年“左”的错误。从哲学上反思,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没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主观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主观能动性不符合客观规律性。《决定》总结改革开放35年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7]17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历史进行了严肃认真的反思,科学地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唯物辩证地认识和研究国情。邓小平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8]163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的论断。党的十二大,第二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科学地阐明了它的历史前提、基本含义和特征、主要矛盾、基本路线,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是对我国基本国情认识的一次飞跃,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肯定我国现阶段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7]178这就有极强的针对性,使我们能保持清醒头脑。我国现在虽然经济总量在全世界处在第二位,但我们是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人民富裕程度不平衡。我们必须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客观实际出发,全面深化改革。
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当代中国所处的“世情”“国情”“党情”的实际决定的。一句话,只有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才有出路,才有活路。
当代世界的经济、政治发展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当前世界形势的发展仍然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抓住机遇;另一方面,中国当前面临着经济、政治、外交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才能面对、应对各种挑战。当前世界经济仍然处于深度调整期,既有复苏迹象,也面临基础不稳、动力不足、速度不均匀等问题。面对世界经济形势带来的新挑战,无论是发达经济实体还是发展中经济实体,都在努力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决定》正是应对世界经济形势带来的新挑战,努力寻求新的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也是由当代中国的国情和党情决定的。目前我国暴露出来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决定了必须全面深化改革。顺应时代潮流,满足人民期待,保持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都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总之一句话,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全面深化改革。
(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
科学实践观点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在1937年写的《实践论》,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78年,长达20余年时间偏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个人迷信盛行。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破除了个人迷信,破除了“两个凡是”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打开了人们思想解放的闸门,恢复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一定意义上说,真理标准的哲学大讨论,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社会主义。邓小平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8]143
《决定》总结改革开放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7]179全面理解、贯彻《决定》,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解放思想。30多年改革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有的成为固化利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利益的要求。所以要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要敢于改掉那些不合法、不合理、不利于生产力发展、不利于人民共同富裕的“利益格局”。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敢于抓住重点,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决定》指出:“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7]176解放思想无止境,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观点的。现在和今后,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过程中,必须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求真务实,顺应时代本质要求,深刻把握时代的变化,紧紧抓住时代特征的精髓。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以更加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
(三)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全面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
《决定》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全面性要求。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不可能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人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9]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也说:“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10]312-313“片面性、表面性也是主观性。”[10]313-314
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六个方面的全面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不但要紧紧围绕六个方面的改革,而且每个方面的改革也要体现全面性。全面深化改革又具体体现在15个方面。《决定》分16个部分,除第一部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外,其他15个部分就是全面改革的具体方面。
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须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大建设。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在深化改革中,要让市场与政府各归其位;权力与权利规范有序;效率与公平相互促进;精神与物质相得益彰;生态与发展和谐共存。
(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历史唯物论的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坚持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
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他强调:“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把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人们观察、分析、研究复杂社会历史现象重要理论武器。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客观要求,就是为了“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7]178。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都是为了使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进一步和谐。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第一次全面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就是生产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第一个提出“生产力标准”,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11]。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2]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生产力标准”概念:“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8]372今天,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生产力标准,以“三个有利于”标准去指导和检验改革。
(五)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和人民利益标准,坚持人民为本
习近平强调: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和人民利益标准,概括起来就是“人民为本”。人民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世界、认识社会,改造世界、改造社会要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方法论;人民为本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一切为了人民;人民为本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的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的解放、富裕、幸福,一切革命、建设、改革的成果让人民共享。人民为本,概括起来就是五个“一切”,即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功劳归功于人民,一切成果让人民共享。
《决定》自始至终贯穿人民为本的理论。“人民”一词是《决定》出现最多的关键词之一。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因为人民强烈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一切为了人民。怎样才能全面深化改革?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7]178。“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7]177这也是为了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就是为了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7]177。《决定》提出了六个“紧紧围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每项改革都是为了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生态等等方面的实际利益,要使人民当家作主、共同富裕,过上幸福生活。
怎么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是改革的主体、主人。全面深化改革其广度、深度、难度都是空前的。我们要相信13多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无限的。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激活中国人民的活力,形成强大的合力,其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总之,只要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做到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成果让人民共享,那么我们所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也就一定能够成功,也一定会成功。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18.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列 宁.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83.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列 宁.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23.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