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压力管理的学校影响因素及其破解对策*

2014-08-15张学浪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心理压力校园大学生

张学浪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心理压力是一种正常现象,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人生际遇”。面对同样的压力事件,不同的学生往往会有迥异的反应。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其实,这与个体心理压力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有关。通常,大学生心理压力管理的影响因素众多,涵盖个人、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但对于在外求学的大学生而言,其中的学校影响因素则较为重要,并一直影响其压力管理的实效性。鉴于此,笔者尝试从学校因素介入,来分析其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管理的效果,并探寻出破解之策,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具体的实践范式。

一、学校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管理的具体表现

一般而言,大学生将在校园里度过四年的光阴,而大学生活对其一生发展的影响重大。所以,许多学生置身人生如此重要的生活环境,难免在心理上会产生程度不一的压力。近年来,尽管各高校对校园环境做出了一些改善,但仍就对大学生的生活,尤其是压力管理的实效性形成一定的影响。笔者主要围绕校园硬件设施与软环境两大方面予以分析。

(一)大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相对薄弱,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校园软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成员的个体意识在逐步加强,但这也间接影响了部分人群的人生态度,其生活中的功利意识越来越强,当然高校的某些学生和老师也不例外。对于某些大学生来讲,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正变得模糊和薄弱。他们逐渐丢弃了高中时的学习精神,平时学习松懈、不认真、钻研意识不强,课后作业抄袭现象严重,甚至还出现考试作弊行为。同时,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会照顾自己,但却追求高消费,经常与其他同学比物质。客观讲,有些大学生来到大学就是为了混文凭,其目标就是能顺利毕业,提升自己的形象和地位,将来找个理想的工作;对于自己作为大学生的责任感不足甚至完全忘却。而有些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欠佳,授课任务化、形式化严重,教学效果较差,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甚至远离师德宗旨,从而引发某些学生产生压力感。尽管上述现象是个别的,但却间接地反映了当前高校校园学风和教风的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加以及时改进,则将会阻碍校园软环境的建设。为此,许多热爱学习的同学也纷纷忧心,心理上产生负担,甚至对大学失去希望,以至其面临正常心理压力管理时也难以做出有效的应对。

大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相对薄弱,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对一些优秀的学生而言比较敏感。他们认为学风教风的退化将影响整个大学的软环境,对自己学习效果的影响也是显著的。事实上,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如果主动意识弱,加上教师责任心不强,将直接影响学习的质量。所以,许多大学生对于高校校园软环境忧心忡忡,普遍期待有质的改善。调研结果显示,认为大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相对薄弱,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对此反应强烈的学生占31.5%,反应一般的占20.3%,无所谓的占30.2%。高校软环境不理想,学风教风不好,是社会浮躁的一个表现,而该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影响学生的学习和交往,甚至危害其心理健康以及对压力的有效管理。

(二)高校基础设施有较大的改善,但仍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进而影响其学习热情和校园认同感

最近十多年来,我国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许多学校在改造老校区的同时,纷纷建设现代化的新校区,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展,其配套建设也没完全跟上,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高校校园硬件设施标准。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环境改善还没达到要求,如校园交通秩序混乱,乱停、乱放车辆现象严重;生活区人员拥挤、卫生管理落后,尤其是食堂、浴室等服务场所长期为学生所诟病。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本科生住6人间的现象比较普遍,且宿舍空间狭小、拥挤,彼此间相互干扰明显。另一方面,与学生最密切的学习环境建设也是问题集中之处。如有些教室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老化,缺少人均实验场所和器材,图书馆资料不足且更新缓慢等。上述问题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进而影响他们对大学的认同。

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对学校的后勤保障设施建设颇有怨言,其中48.6%的学生对此表示出不满。由此可见,高校现有的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且对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假如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且又难以适应,其心理极易出现困扰,甚至导致其压力管理效果的下降。所以说,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对学校的认同感,进一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势在必行。只有如此,才能减轻学生因客观因素而产生的压力,进而增强其压力管理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管理中学校影响因素的破解对策

(一)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和谐文明的校园

第一,加强校园硬件设施的建设。客观上,校园是学生的“第二故乡”,其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影响重大。就现代社会来讲,校园硬件设施的水平能从多个侧面反映学生对校园的认同。鉴于此,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校园硬件设施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及其引发的心理压力,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园硬件设施的建设,完善现有的教室、实验室、生活配套设施,尤其是加强教室和实验室两大学习场所的建设,争取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温馨的校园环境。

第二,优化学校教风,增强教师的师德水平。自古以来,教师的职责包括: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传授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这三个方面。在过去,师生更多地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强调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而教师也往往以严厉著称。但现在,这种关系有了实质性的改变,从上下级关系变成了朋友关系,尤其对于远离父母的大学生而言,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更强。事实上,在大学生活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复杂问题,如学习障碍、品德发展、人际交往、未来就业、甚至婚恋问题等等。而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及困惑,除了个人的努力,家庭的配合,更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关怀,尤其是教师的品德言行,能间接影响他们的一生[1]。所以说,优化学校教风,从增强教师的师德水平入手,加强其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进而以他们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来教会学生做人和做事。

(二)提升学生个人的情绪控制能力,为自己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通常,大学生会遇到各种机遇和挑战,此时其情绪可能会出现波动,若是具备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这将有助于他们把握住机遇,进而克服困难。提升大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是其营造健康心理环境的重要前提。首先,要使自己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之间的关系,通过积极的人际关系来美化自己的心灵。其次,作为一个集体,辅导员和班干部要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营造优良的班风,引导大家相互帮助,相互关爱,团结合作,以集体的力量使每位成员形成心理慰藉感。最后,要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教会大学生正确面对困境和逆境,学会生活,先从生活方面提升自我控制力,持久锻炼后压力管理能力自然会随之提升。

(三)通过“思修”课帮助学生克服就业压力

通过“思修”课的教学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并尽早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一般情况下,多数学校的就业工作在每届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学期才启动,而且其工作也主要是围绕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用人单位信息等内容来展开。其实,这种就业指导的局限性极为明显,而正确的就业指导应该贯穿于每一位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即从进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即应该引起重视。根据社会需求、用人单位提供的信息,在培养大学生时,除了考虑其专业素质之外,更要重视考察他们的综合素质及未来发展潜力。这些能力方面的要求,并非短期内所能形成,需要每个同学的长期积累,不断实践。学校可以利用大一开设“思修”课的契机,通过“思修”课,提前帮助大学生进行未来择业规划,培养其择业意识和能力。事实上,通过“思修”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学生做好生涯规划,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进而缓解自己就业时的压力。

同时要通过“思修”课的教学帮助大学生改变择业观念和思维。为了改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提升其就业时的心理承受能力,“思修”课教师应对学生加强“三观”教育,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进而为将来的高质量择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也要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分析自己的优劣,在就业时做到扬长避短。还要加强学生就业思维的教育,使他们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树立起科学的择业思维观[2]。

(四)完善奖、助学金制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当前,许多高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纷纷尝试奖助学金制度的改革。针对困难学生,进一步完善奖助学金体系,如设立贫困学生的专项奖助学金,尤其是对于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可以按普通奖助学金的双倍额度进行发放。而且,学校要积极争取校外企业的赞助,通过设立企业奖助学金的方式,来引导他们为高教事业做贡献[3]。如南京邮电大学获得企业援助,设立“移动通信助困金”,收到良好效果。

当然,学校的勤工助学工作也要积极开展,全方位地对贫困生进行帮扶,以缓解其因收费制度改革而带来的困扰。事实上,高校勤工助学不仅可以暂时减轻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帮助其完成学业;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自尊、自强的心理品质,这对于提升其承压能力是非常有益的。鉴于此,从学校和教师角度,应鼓励贫困学生多参加校内外安排的勤工助学活动。对于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学校要加强引导和教育,尤其是参加校外的活动,在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的前提下,应主动为学生联系单位,争取为其提供更多的岗位。

三、大学生心理压力管理的实效性方法探讨

见诸报刊的大学生心理管理的方法较多,但许多方法相对过于笼统,只是简单提出点思路或处理意见,并未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摆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其实,高校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压力,提升其压力管理能力的渠道和方法是多样的。笔者认为,依托“思修”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教会学生自我管理压力的方法尤为重要。“思修”课的课程主要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成才观、价值观、法制观、实践观,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4]。实现“思修”课的这一教学目的,可以通过加强“思修课”的实效性,以大学生能否掌握自我管理心理压力的实效方法作为一项重要检测指标。

1.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压力,学会将压力化为动力。目前,许多学者提出,转化压力与缓解压力是同一过程,而且期间还可以以此给自己提供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将压力视为生活对自己的一种磨砺,鼓励自己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在缓解压力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抗压能力。鉴于此,“思修”课教师可以通过理想信念的教学,使大学生认清外在客观因素对自己成才的影响是极为有限的,而一个人能否真正成才关键看自身的努力,不能因某些客观问题给自身造成心理压力而降低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高尚的人生目的和进取的人生态度,来认清困难是暂时的,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考验,自己更不能因此而失去前进的动力。对此,学生当务之急则要做好四年大学生涯的整体性规划,给自己未来的人生价值设定具体评价标准,并通过不断努力为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进而创造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人生。综上所述,大学生在管理自身心理压力时,一定要立志高远,脚踏实地,认清大学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曲折,在实践中化压力为动力,从而通过树立理想、坚定信念来提升自身压力管理的实效性。

2.提升自己认知心理压力的水平,通过控制自我情绪来化解压力。从心理学上讲,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即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以获取知识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其重要特点是整个过程中带有明显的个体主观情绪。换言之,个体的情绪是通过自身对某一事物的认知所折射而生的,且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种相对应的情绪,而这两种性质的情绪则可以通过个体对自身行为认知的归因效果来作出判断[5]。通常,个人的认知是复杂多变的,由此所产生的情绪也是复杂多变的,也正是这种相应的情绪影响了个体对压力管理的效果。倘若“思修”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认知,并进而提升其认知水平,那么学生随之产生的情绪也是以正面性质的居多。为此,“思修”课教师可以尝试案例教学法,即选择典型案例,通过案例中人物处理问题的经验,来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其中的利与弊,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面情绪。同时,鼓励学生主动讲述自己在大学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困难,引导他们来分析困难的实质,并使其明白这些困难并不是左右自己成功的决定因素,以帮助他们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通过上述方法,不仅可以改变学生的认知过程及由此所产生的观念来调适其不良的情绪反应,而且还可以凭借这种乐观的情绪来化解他们在大学生活中的困难。

3.及时管理好自身心理压力,避免压力感的增加。实践证明,一个人产生压力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整,其压力感将可能逐渐增强,以致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要及时管理好心理压力,而这里的压力管理又分为自我管理和他人协助管理。对于后一种管理,“思修”课教师可以发挥实践课的作用,教会学生合理安排大学的学习和娱乐时间,形成适合其大学正常生活的合理节奏。同时,对于学生因学业问题而产生的压力,“思修”课教师可以与辅导员沟通,帮助联系其他任课老师,及时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进而避免其相关的压力感增加。另外,“思修”课教师应利用好实践教学环节,将整个班级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并为其营造欢快的交流氛围,鼓励和引导大家敞开心扉谈自己的心事,通过这种开诚布公的倾诉,来减轻学生长期的压抑乃至内心的困惑。此外,“思修”课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鼓励他们多接触令自己心情愉悦,或多关注一些能力够给自己带来成就感的事物,进而减轻其压力感。

[1]研究生教育应建立以科研为主的导师负责制[J/OL].http:∥news.xinhuar新华网2006 -7-13.

[2]颜农秋.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疏导[J].高校理论战线,2004(7):47-49.

[3]李海燕.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压力与心理扶助体系的建立[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50-52,57.

[4]王 晶,段云芬,陆 文.以实效性为目的的《思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113-114.

[5]郑国庆.认知调节情绪的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3):25-26.

猜你喜欢

心理压力校园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多吃蔬果缓解心理压力
消防员心理压力状况调查
通过图片看内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