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2014-08-15杨保兰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基本原理原理马克思主义

杨保兰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的,强调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性高,学习效果好,知识掌握全面、系统。不断探索“原理”课堂教学改革是这门课程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但不管教学方法如何多样、形式如何灵活、课程的设置如何科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论怎样变,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不能变,学生始终是主体。课堂是教师的舞台,也是学生的舞台,课堂有效性的研究首先是对学生的研究,其次才是方式的探讨。本文的基本着眼点,不仅是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更重要的是一切教学行为都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着眼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它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科学,主要是解决课程的“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教学设计涉及的主客体要素很多,包括教学任务和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其中核心的主体要素就是教学对象。

“原理”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最基本的物质观、意识观、实践观和社会历史观,把握最基本的矛盾分析方法、辩证思维的方法等,使学生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原理”课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求教师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组成部分的整体性,从总体上理清其逻辑主线,依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关注焦点,努力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热点难点问题。

“原理”教学方法的设计,要求选择适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特征的多种方法,如使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等方法进行合理设计。虽然教无定法,但必须坚持以问题为中心,体现师生对话精神。脱离开学生主体,一味的依赖于书本和教义无异于空谈。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了解学生、不断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当代大学生面对各种社会信息的冲击,面对种种迷惑,政治思想观念、人生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面对各种社会信息的冲击,面对种种迷惑,他们并不拒绝哲学,而是迫切需要贴心的、精彩的哲学。这就要求我们在“原理”课堂教学时,对课程章节和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设,这种预设归根到底是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要了解学生对学习“原理”的态度;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精心施教,才能使“原理”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如何了解学生,目前使用的各种方式都可以借鉴。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等等都是老师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其根本是让教师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通过了解,在课堂及时纠正错误看法。例如,有学生认为,学习这门课程不如其他专业课程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看不到对自己的现在和将来有什么帮助,取得这门课程的必修学分即可。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原理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人生,同时又应用于实际。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原理在现实生活中能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兴趣。

通过了解,在课堂及时答疑解惑。有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的许多内容和高中阶段有重复,没有新鲜感。针对这种情况,教学要明确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才能有更多的收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个完整而科学的体系,其博大精深和逻辑性强的特点在人类思想史上成为一个伟大的丰碑,对于不同生长阶段的青年学生而言,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会有不同的体会和认识。

通过了解,在课堂上提升理论高度。“原理”课是一门具有高度理性思维和理论水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我们在课程教学上要特别重视理论的提升和拓展。比如,绪论中讲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超越,单纯苦口婆心地讲马克思批判和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那么我们做到的仅仅是告诉学生知识,学生听起来必然枯燥无味。如果讲讲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贡献以及他们的师生关系、为人特点,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较之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有何优越性讲清楚,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理论的魅力所在。

三、充分相信学生,通过教学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师生关系不是简单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以生为本和以教师为主导的关系。因此,要达到教学效果关键还在于课堂互动、师生间思想的交流碰撞、情感心灵的融合沟通。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课堂有效性的生成,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留足自主探究的机会和时间,根据学生的特点,科学地调控课堂。要尽量做到对学生有亲切感,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比如,讲授矛盾观时,设计一场课堂辩论:“大学教学是教重于学还是学重于教”,让学生在熟练地掌握和驾驭教材的同时,用辩证法的观点,通过生动的事例、巧妙的辩论,诱导学生探讨,引发思考,启发分析,激发争辩,营造一种与教和学相适应的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再如,讲到第六、七章时,为了激发学生对社会理想的憧憬,让学生利用投影、幻灯、录像、录音等多媒体资料和演讲、朗诵、绘画等方式展示“我的社会理想”,使学生身临其境,有感而发。在展示过程中,很多学生声情并茂,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表达出了内在的情感。经过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了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和弊端,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探索的艰辛过程,引导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认同,对崇高的社会理想产生向往之情。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社会理想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深切的感受,他们对社会理想的体验、感受也得到了教师的尊重与理解,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从讲授方法入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对社会热点和自己的思想难点非常关注,教师本身还有自己的教学计划,能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衔接起来,形成逻辑关联,必须依赖于教师本身驾驭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师须对整个教学内容合理设计,突出重点,关心热点,解决难点。具体来说,可以在课堂上先提出问题,包括章节重点问题、与此关联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先行解答问题、理解问题;然后比较所长,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运用了什么观点和方法;在每个章节结束后反思教学内容,框架结构等,做到“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

课堂要培养学生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比如,学生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热切关注,这一问题不仅是社会发展观的重要理论,而且涉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通过课堂引导,使学生认识到,目前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任务极为繁重。因此,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意志,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当前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的,这恰恰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立场的基本结论。

课堂要培养学生学会辩证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还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一起思考问题,在思考中学会哲学的思维方法,训练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1]王正明.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认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50-52.

[2]陈雪英.从学生实际出发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J].学理论,2009(12):186 -187.

[3]龙海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探讨[J].高教论坛,2010(5):19-22.

[4]孙前梅,刘海英.“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转化[J].黄山学院学报,2010(6):97-100.

[5]郑淑婷.关于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10):15-16.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原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UPS电源的基本原理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