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衔接问题初探
2014-08-15崔翠
崔 翠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300384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必修课程,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重复。因此,如何解决高中和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问题既是教育者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也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高实效性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此情况下,对高中和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分析,找出两者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衔接问题的思路与对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解决高中和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的必要性
当前,高中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同一教育过程的两个不同教育阶段,是相互衔接、一脉相承的,都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只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进行教育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实践之中可能由于教学目的不同,人为地把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开来,把本来属于同一教育过程的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看成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体系,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加强高中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连续性是很有必要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连续性和系统性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把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转变为个人价值观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坚持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在我国,高中和大学属于两个不同的教育层次和教育阶段,二者有不同的教育规律和特点。高中阶段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要忙于高考,承受着沉重的学习负担和无时不在的升学压力,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主要是为各种考试做准备,并没有深入理解。教师也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讲授时也以迎接考试为方向。进入大学后,教师授课时仍然会对中学阶段学生已经烂熟于心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行重述,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大为削弱。
虽然中学和大学的教育重点有所不同,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是一个大的立体的整体,每一个阶段所进行的内容都有阶段内容的完整性,总体上它的目标是一致的,内容是系统的、连贯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应有序推进,以实现教育的连续性、稳定性,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逐步、扎实、顺利地完成。因此,应该保证高中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用系统教育的方法和视角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性、连续性的必然要求。
(二)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正确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所在。这里的全面发展,除了个体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外,更是指所有的学生在个性、特长、爱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能力教育和心理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理论素质、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创新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和谐发展。
高中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而当前高中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形成了某些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学生们的思维僵化,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分低能现象普遍存在。加上考试竞争的日益加剧, 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身心健康被严重忽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在日益加重的负担当中每况愈下。而大学是学生价值观基本成型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是高中阶段学生社会化的继续。但是,近年来大学教育环境和学习环境的逐渐开放,造成了学生们松散的学习状态,使得他们不能对自己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加之近年来中学生、大学生的自杀事件和伤人事件数量不断攀升,不难看出学生的素质在不断下滑,越来越缺乏最基本的做人准则,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也在与日俱增。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将中学和大学学生的经历和表现综合起来对待,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帮助中学和大学学生掌握马克思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三)培养新时期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到,“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样,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党领导集体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渐由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进入大学深造亦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如何使这些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事实上,我国的高中和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严重脱节,高中阶段学校片面追求成绩和升学率迫使学生盲目地学习,为考而学,学习也就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大学在招生时只看重学生的入学成绩,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现状,导致一些学生到了大学后无法面对和适应大学生活,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打击。因此,建立一个有效、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机制,使学生能够健康顺利地从高中走向大学,从大学走向社会,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高中和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重复与重叠
将高中和大学的政治课本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一定的重复和重叠之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 年初审通过的高中教材共分为“必修一经济生活”“必修二政治生活”“必修三文化生活”以及“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四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在中共中央确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 方案”规定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材中多有体现。举例而言,高中阶段必修四的哲学部分集中讲授的是辩证唯物的物质观、运动和静止、意识观;唯物辩证的总特征、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等内容;认识论中的实践观、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等;辩证唯物历史观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人的本质和价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等内容,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知识点重复率高达60%。
恩格斯曾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正是因为课程内容的重复和重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加之大学课本虽然内容丰富、高度概括、结构严谨,但事例较少,使得大学生更加难以把握教材内容。而且大学教师一般情况下很少有机会接触中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不了解现在的中学政治教学情况,对具体的知识点以及知识掌握的程度不清楚,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安排和实施。因此,有关部门及专家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妥善处理高中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落实新的课程制定方案,并制定新的教学大纲。
(二)忽视大学文科和理科学生在认知结构上的差异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分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四门课程,这是所有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可是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全面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由于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大多数省份实行“文理分科”的教学和考试模式,所以高中阶段文科生和理科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距。文科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政治经济学常识、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学习,而且在应试教育的高要求下,部分省份文科政治课程已经超出教学大纲的常识要求,学生的学习和考试题目难度已经达到了大学的课程考试要求。而绝大多数理工科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高考的限制,所以几乎没有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理论内容,有的甚至仅仅了解几个概念。
而大学由于条件的限制,对文理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并无区分。经常将文科和理科的学生安排在一个班同时上课,老师也只是按照大学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来组织教学,并没有将大学文理科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考试要求等区别开来,也不能同时照顾到理论基础不同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导致同一个班上的文科生因为不断重复高中内容,觉得课程越来越乏味,减少了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积极性。然而,理科生有好多课程内容因为之前高中阶段接触较少,学习和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和吃力,以至于难以调动兴趣。其中最难协调的是文理兼招的专业,讲课时总有顾此失彼之感。
(三)忽视高中生和大学生在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上的差异
高中思想政治课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高中的教育多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在授课时一般采用“填鸭式”教育,将课本知识单纯地灌输给学生,学生们被动地接受知识,使得学生缺乏一定的探索性,变成了学习的机器。学生们为了高考这个既定的目标,不得不接受这种应试教育方法,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地学习。这样一来,这门本来与社会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变得单调、乏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这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消极态度也被不少学生延续到了大学阶段。
大学是一个相对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约束,主要以自我学习为主,上课没有固定教室,学习内容也极为灵活,授课内容大多趋于专业化,部分重点、难点知识需要通过反复阅读以及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加深理解并掌握。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开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研究能力。教师讲课速度快,课程内容强度大,对学生的快速接受能力要求高,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给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此高密度的学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加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方式的错误和消极的学习态度使他们产生了抵触情绪,从而产生期末考试“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思想,以临时突击来应付考试,认为考试顺利通过就是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殊不知这些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误解,也正是这些错误观念的逐渐增强,影响了教学效果,导致两个教育体系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极大地削弱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加强高中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衔接的路径选择
高中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由于教育阶段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规律以及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不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同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中学作为向大学输送人才的主阵地,担负着重要的育人使命;大学则承担着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不同的教育规律和心理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以,针对高中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衔接问题,我们应该从高中和大学两方面入手。
(一)建立中学与大学的长效沟通机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高中教育一方面能够影响义务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事实上,当前中学“唯分数”的应试教育模式形成已久,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高中生“死读书”和“读死书”的普遍现象,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们的主观意愿,根本不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长此以往,根本不利于新时期的学生成长。所以,中学若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主动邀请知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学者到高中开座谈会、研讨会或开设专题讲座,这样,可以把大学学者的思想观点、见解及个人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通过各种形式融入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让高中政治教师及时了解把握先进的教育思想、大学的改革动态、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等。
教师是教学任务的执行者,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但长期以来,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通常只局限于研究大学政治课的教材和教法,很少通过与高中政治课教师交流互动获得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信息,也不了解学生在高中的学习基础和知识结构,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知识点的重复,所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中政治课教师的沟通,对于搞好教学衔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大学可以委派骨干教师到中学课堂旁听,这样,既可以使大学教师了解中学教育状况以及课程改革现状,又可以增强高中与大学的感情联系,实现高中和大学思想政治的衔接。通过相互交流,大学教师可以更好地找到高中和大学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衔接的切合点,避免出现教学内容简单重复、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的问题。在了解和吸纳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基础上,实现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对高中政治课教学的超越。
(二)对大学的文理科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认识和分析文理科学生之间存在着基础水平、学习方法、兴趣程度上的差距,是搞好高中和大学政治理论课课程衔接的重要内容。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最基本形式。因此,若想搞好教学的衔接问题,必须从课堂教学开始。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可以根据文理科学生的特点,对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进行隐性分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有侧重点地教,这样,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也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理科学生,应侧重基础知识教学,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线索,这样,既可弥补他们基础知识欠缺的不足,又可为理论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文科学生,则应侧重理论的深化和规律性的总结,特别是要有一定程度的拔高,每次课都要补充一些新知识、新内容,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避免由于不断重复而产生厌学的情绪。
具体来说,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接受意愿等,针对当今的理论热点分别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观点或案例,让文科生和理科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将文理科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便于教师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三)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必须结合实践进行,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在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过程中把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并把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外化”为实际行动,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特别是社会主义者的教育机构里经常举行关于自然科学、美学和国民经济学问题的演讲,而且听众很多。我常常会看到一些穿着褴褛不堪的粗布夹克的工人谈论地质学、天文学及其他学科,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比一些有教养的德国资产者还多。”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开展多方面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是适应新的教育改革和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为了增强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吸引力,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使每一个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提高自身的独立学习能力,更使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寻找答案、完成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了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而大学阶段可以推行“实践性教学”,即选择学校所在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社区或有代表性的实践教学基地,深入街道进行参观访问和扶贫帮困等志愿者服务活动,为群众送科技、送文化,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剖析社会、思考社会发展,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相长。
[1]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徐福利,李淑珍,王金辉,马玉霞,朱莉.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接的路径[J].华章,2011(28).
[3] 钱红华.高中和大学思想政治连贯性教育问题探讨[J].成才之路,2009(7).
[4] 傅建球.中等与高等教育体系的断裂与衔接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文摘,2010,29(2).
[5] 李铁.大学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