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创新生态系统”的四个关键要素
2014-08-15王娜
王 娜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110034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是世界一流的理工科大学,享有“世界理工之最”的美名,一向以培养世界工程领袖人才著称。它培养了众多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士,是全球高科技和高等研究的先驱领导大学,也是世界理工科精英的聚集地。学校的校训是“既学会用脑,也学会动手”。这反映了该校创办者罗杰斯先生的教育思想,那就是推动教育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该校的教学特色是通过实验进行教学和学习。MIT 从1861 年建校以来,迅速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而不断追求创新与卓越是其发展的动力源泉。对于大学怎样才能保持创新的引擎不断前进,并且前进得更快,从而不断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这个问题,麻省理工学院的经验是需要一个“创新生态系统”,而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需要四个关键要素:竞争性、灵活性、致力于基础研究,以及最重要的开放性。
一、竞争性
首要的是竞争性。用苏珊·霍克菲尔德(MIT 第十六任校长)的话来说:“我们‘抢’生源、师资和经费。”美国高等院校相互竞争非常激烈,大学之间为师资力量、学生、资金甚至为运动队而竞争。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学校的名誉既取决于学生的质量,更取决于教师的水平。所以各大学会通过提供高薪和奖学金去吸引著名教授和有天赋的学生来提升其办学实力。同时,在职教授也已经成为提高所在大学声望、并从政府机构和私人基金会吸引资金的强大力量。
二战以来,就像所有的美国研究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不得不与其他大学竞争联邦科研经费。苏珊说:“我不能说,我们总是乐此不疲!体制本身会有其自身的缺陷。但我确信,这种同行评议(peerreviewed)的竞争对我们非常非常有利。以同样的方式,因为我们积极与我们的同行机构竞争顶尖的师资和学生,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推动自己不断迈向卓越。当然,越来越多对人才的竞争是全球性的,这一事实将继续提高我们所有竞争者的智力屏障。同时,竞争会刺激世界各地创建出杰出的学术同行机构。”
在人才培养方面,竞争会促使大学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创造更好的课外活动机会,以及增加更多的服务项目。在科研创新领域,竞争使科研人员努力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促使科学进步。这种竞争在一流大学里最为激烈。而其他所有的大专院校也同样存在竞争,即使不是为提升地位,也是为避免衰落或关闭。由于竞争,美国大学成了创新的温床,以及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
就像霍克菲尔德说的,竞争体制也有其自身的缺陷。比如,在为争取获得联邦政府的拨款的竞争中,科学家们可能花时间起草拨款申请、接受现场采访,或出席专家小组会议,评审他人的申请报告;教授、校长和院长们需要从教育和研究上分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筹措资金、与校友或可能入学的学生谈话;会有很多时间花费在和其他学校争聘教授上,等等。[1]但在美国学者看来,考虑到自治和竞争所带来的各种好处,容忍这些麻烦是值得的,但不承认这些麻烦是不行的,问题是如何想办法加以改进。而形成一个健康的竞争环境,会促使大学更加努力地去做到最好,从而使资源能够得到集中利用,产生最大的效果。
二、灵活性
第二个因素是灵活性。美国大学的课程设置和研究几乎完全独立。大学通过多个收入来源,还可以以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去灵活运作,制定研究方向,规划长期战略,灵活地回应时代变化。
美国政府给了麻省理工学院和其他研究机构相当大的自主权来设定学校的研究议程,所以学院有权自由地采纳教师、教授的最佳想法,自由灵活地确定开发领域与实践策略。但即使是美国的公立高校,政府也不可能资助每一个大胆的新想法,因此,美国大学得益于多个收入来源,不仅是政府补助和学费,还有基金会的资助、工业合作伙伴及私人的捐赠。他们可以灵活地支配这些资金,用于基础研究、创新项目、重点战略计划等,使他们更有信心抓住任何新知识的产生机会。
灵活性激励着MIT 的发展,同时也激发出教师和学生的灵感。MIT 教师的科研与发展具有灵活性。教师可以就自己薪资条件、科研方向、发展要求等,直接与学校商谈,而不是以政府对学校的规划为标准。学生的选择也具有灵活性。MIT 为回应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开发出很多为学生学习和服务的项目,比如几乎80%MIT 学生都参与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该计划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教授指导,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与兴趣,选择参加前沿的研究。这不仅提高了本科生的科研水平,同时还促进了学生与教授的科研合作。MIT 足够自由与灵活的氛围,使教师和学生在不断的互动中产生最好的想法,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创导者。
三、保证基础研究
麻省理工学院是世界一流的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对美国乃至对世界在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文明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MIT 最初只是一个工学院。在过去,由于科学发展的速度不快,工科大学所应用的科学基础知识比较少,而且是较为稳定的,可以满足学生毕业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需要,所以只开些数理化基础课程就行了,而理科在MIT 的地位主要是给工科开设基础课。随着美国工业生产及科研水平的发展,基础科学在工业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直接和明显,单纯的工科大学已不能适应美国工业的需要。康普顿校长(1930~1949 年任MIT 第九任校长)上任后的重要举措就是加强理工结合,从而改变了理科在MIT 的地位,使MIT 由单纯的工学院转化为理工学院,进而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MIT 从1930 年起加强理科、理工结合,在一定程度上适当调节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正由于1930~1940 年这10 年中,MIT 加强了理科、理工结合,因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基础科学的高要求下,不仅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提高。
知识链知识资源的难以模仿性确保了知识链的知识优势,并最终转化为经济利益;反之,如果知识链没有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独特的资源,其知识优势就会慢慢丧失。所以,知识链管理的重心就是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通过把员工头脑中的创新思路、工作经验、心智诀窍等意会知识变为知识链独特的知识资源。除隐性知识外,知识链所拥有的专利、声誉、渠道等往往也难以模仿,这些都保证了知识链知识优势来源的稳定性。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从基础理论的成果到工业上的应用,所需要的过渡时间比过去大大缩短,只有较少和较低级的科学基础知识,特别是缺乏不断补充最新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已不能满足毕业后几年的需要,更谈不上毕业后十几年以至几十年的需要了。而在许多新领域内缺乏基础科学的坚实基础,就无法创造性地进行工作。MIT 从升格为理工学院开始,就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其办学宗旨为: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并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MIT 作为以科学技术研究为基础的创新型大学,其基础研究不仅仅是解决实际问题、适应市场需求,更是在渗透着高新科技环境下的一种纯粹的、由好奇心驱使的探索,而MIT 将致力于创设这样的环境,使之成为新思想、新见解产生的温床。
四、开放性
“创新生态系统”的最后一个要素开放性,也可以称之为为MIT 工作的各个层面和每个可能的方向打开通道。当人才与思想能够通过或经过几乎每一种传统的学术架构来流动,创新就会盛行,比如独立的教学和科研。开放意味着合作与分享。开放性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之间的开放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表明,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不是靠一个学科或几个学科能够解决的,需要多种学科协同研究来解决。因此,出现了超越传统的学科界限、由多种学科结合的“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近年来,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学和研究,十分重视向跨学科的方向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学系、单一学院的培养方式,使学生的选修课程和研究课题不仅可以跨学科、跨学院,甚至可以跨出本学校。跨学科课程和研究课题,由几个系、几个学院乃至同其他大学合作进行,是MIT 的一大鲜明特色。在全球化背景下,MIT 将不断拓展学科发展新方向。
(二)院校之间的开放合作
早在MIT 建校之初的几年,为了增加学生受教育的机会,MIT 同附近一些院校开展了许多协作项目。院校之间强强联手、相互协作、资源互补,能够更快地推动科研领域发展。当时的MIT 主要有:考古学与人类学材料研究中心,该中心由波士顿地区八所院校、科研和文化机构组成,研究领域包括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史以及相关学科;查尔斯·S·德雷珀实验室,这所实验室原是MIT 仪表测量学实验室,学院与该实验室共同合作,从事导航、航海与控制、计算机科学、数据与图像处理、材料科学、集成电路、运算学和水下运输技术的研究;哈佛—MIT 保健科学与技术部,这是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的主要合作项目,也是最早的合作,建于1970 年,其宗旨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人类健康服务,该机构本部在医学工程、医学物理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方面,有权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还有哈佛—MIT 康复工程中心,该中心建于1972 年,属国家计划的一部分,其宗旨是通过对医疗规律和治疗身体缺欠技术方面的研究,改进康复服务,该中心还与麻省总医院合作,开展临床评估,并提供有关高级康复研究的培训计划,等等。
进入21 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利用更拓展了MIT 与国内外院校的科研项目的合作领域,同时还促进其全球跨机构研究事业的发展。在全球的合作方面:有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联盟,这是一个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之间的创新工程教育和研究合作;2010 年,MIT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关于能源高管培训协议,双方还在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校际交流与合作方面达成诸多共识;2010 年6 月,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香港中文大学联手成立“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MIT 与印度马德拉斯理工学院也有合作;2012 年,MIT 与哈佛大学宣布启动新的合作项目,即网络课程开放平台(EdX),旨在为全世界的学习者提供网络教育。
(三)与工业界的开放合作
MIT 历来注重与工业界的合作伙伴关系,视其为激发和保持大学教学与科研活力的源泉。150 多年来,MIT 的科研思想和技术成果层出不穷,源源不断地注入到美国企业界和工业界。这不仅给美国的经济增添了新的活力, 而且还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改变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MIT 在l948 年开设了“工业联络项目”,该项目是MIT 与工业界密切结合的纽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该项目使MIT 与工业界的合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2006 年,MIT 的“工业联络项目”已经促进教师和学生与180 多个成员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加快技术转移的进程,它们还建立了技术转让办公室,其主要任务是受理发明,代理专利,承办技术转让协议,协助创办高技术公司,为大学筹集科研经费,同时也开展有关政策的研究。2006 年,麻省理工学院收到了149 项美国专利;签署了85 个授权、32 个供选许可证;同时,在麻省理工学院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成立了24 个新公司。而企业赞助的研究已经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经费中占很大的比例,2006年,这一数字为13%。同年,MIT 还准备启动一个新的国际创新倡议“I-cubed”,通过与其他机构合作,更将加强与加速麻省理工学院全球各地的创新努力。
(四)向全球开放
近年来,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遍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资源短缺、经济危机、环境污染、疾病传播等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挑战。MIT 将致力于建立以全球参与和共享为特征的全球化大学。
除与世界各国及院校机构建立研究合作项目外,MIT 率先向全世界公开了自己的教育资源课件,即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MIT Open Course Ware,简称MITOCW),以公开分享网络上内容的形式,广泛分享学院的工作成果,从而开启了世界课程资源免费共享的先河。MIT 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其所倡导的“卓越、创新、领袖”的价值取向,并引领其他国家和地区开放教育运动的发展。正如MITOCW网站主页上所书写的那样,“开放知识、赋予思想”(unlocking knowledge,empowering minds)。的确,它所传播的不仅是学科知识,更是开放的教育理念。MIT 相信在以“全球参与和协作”的方式共同解决这些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会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模式。
总之,在美国,自治和竞争促使美国大学更具有进取精神,更能灵活适应变化的需要。竞争使大学不断提高学科建设、师资条件、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重要方面的水平;竞争又会微妙地加强学校自治的特点。在美国高等教育这种自治、竞争、灵活机制下,MIT 加强基础研究,不断巩固其作为顶级理科大学的强项;不断开放,使其在全球化时代建立以全球参与和共享为特征的全球化大学。这些因素环环相扣,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刺激体制,向着一个无限发展的空间,推动着MIT不断创新、更快发展。
面对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我国大学正朝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在改革与发展中,我们要努力为大学的发展创建一个自主灵活、竞争驱动的环境,使高校能结合自身优势制定出自己的特色创新模式,在发展优势的同时,加强学科、院校以及全球范围的开放合作,在提升教学与科研实力的同时,不断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1] Susan Hockfield .Making the Case for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EB/OL].(2008-02-04).http://hockfield.mit.edu/making-case-american-higher-education.
[2] Susan Hockfield. Universities and the Global Knowledge Economy [EB/OL].(2007-11-20).http://hockfield.mit.edu/universities-and-globalknowledge-economy.
[3] 彭小云.麻省理工学院[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7.
[4] (美)博克.乔佳义编译.美国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5] 杜文超,何秋琳,江丽君.开启世界课程资源共享的先河—MITOCW 项目评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