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4-08-15付培凯
付培凯, 王 华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广东 中山 528404)
自20世纪末以来,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各高等院校纷纷开展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特别是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公布以来,全国创新教育工作的意义、目标、内容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日益规范,创业教育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在创业教育领域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客观地说,无论在认知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我国的创业教育仍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基础性问题。创业教育模式(EEM)作为实施创业教育基本的方法论体系,其形态必然决定创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长期以来,我国的创业教育模式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关注程度和认识深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从我国的教育实际出发,全面认识、解构当前的创业教育模式,既是创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实施人才强国、实业富国的必然选择。
一、什么是差异化创业教育模式
之所以提出差异化创业教育模式问题,正是基于目前我国创业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同质化倾向。不可否认,创业教育确实具有一般性,但由于不同高校办学类型的差异,决定了不同高校大学生创业的领域与层次、方式与方法的不同。为此,“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不能千篇一律,必须在坚持创业教育一般模式的同时,结合各自的办学层次与特色,探索富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1]。
差异化创业教育模式是一种立足于要素主体实际开展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在教育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法、策略、过程、评价等方面全方位实施“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得到充分拓展。
一般说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方法手段上是不同的,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来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创业教育模式。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一种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职业理想自主选择、自觉参与的新型培养模式,使每一个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教育和指导。创业教育固然有共同的基本规律,但也应重视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差异性。构建创业教育的差异性模式应该从“道”、“法”、“术”、“器”四个方面去理解。
创业教育之“道”指的是创业教育的规律。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创业教育有着一般教育的基本规律,也有着其特有的内在规律。差异化创业教育要求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在尊重教育基本规律的同时,更加关注创业规律的特殊性,按照创业教育的规律施教。
创业教育之“法”指的是创业教育的理念、方法,是创业教育客观规律和原则的反映和具体体现,恰当的创业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创业教育方法,对提高创业教育质量,实现创业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创业教育应立足实际树立差异性的教育理念,制定恰当的教育策略,这是创业教育得以实施,创业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面对千差万别的教育情境和教育目标,必须采取合适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创业教育之“术”是对创业教育理念、方法的实践。差异化创业教育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学校不同、学生不同,办学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都要求创业教育运用有针对性的方法,区别对待,从而实现“因校施教”、“因人施教”。
“创业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是创新教育,个性、开创性、创新性和实操性是其根本属性,它不是局限于已给定的知识与理论的灌输,而是更加强调受教育者创新意识与精神的培养,创业能力与素质的生成。”[2]创业教育的价值指向是多元的,创业教育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一个全面、有效的支撑系统,以满足创业教育实践不同层次的需要。这个支撑系统就是创业教育之“器”,创业教育的差异性应体现在课程、实训、实践平台、师资、制度等构成要素方面。
二、我国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开展创业教育相对较晚,不管是对创业教育自身的认知,还是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选择与使用,创业教育都处在尝试探索阶段。欧美、东亚等发达国家早已将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创业教育任务被恰当地分解到教育的各个阶段。与此相对照,我国的创业教育目前仍主要压缩在高等教育领域,其任务不仅包括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同时还包括创业启蒙教育。此外,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十几年也正值高等教育发展、变革最快的时期,创业教育基础薄弱,外部情境复杂,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构建创业教育模式面临诸多重大问题。
1.创业教育模式关注度不均衡
我国高等教育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规模快速扩张,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扩招的同时,高职高专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比重也明显提升,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这种教育格局下,创业教育模式应该在各层次的高等教育中得到同样的关注。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创业教育模式在高职教育领域被关注得很不够。根据中国知网收录的有关创业教育的文献来看,从2001年出现第一篇有关创业教育模式的论文开始,人们对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持续升温,特别是自2006年以来,这类研究文章数量陡增,仅2011年就有131篇文章发表。在全国热衷于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背景下,占据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领域却显得异常冷清。从2001年到2011年的十年时间里,中国知网有关高职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非常有限,2011年这类文章只有23篇,不足全年该类论文总量的18%,且研究过于笼统,内容高度重复、缺乏创新。高职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力度和效能与其发展规模严重失配。
2.创业教育缺乏分类指导
近十多年来,我国已基本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在实现规模扩大的同时,其类型也趋于多样化。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无论从学校还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创业教育的针对性都是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然而,从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模式方面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我国高等院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严重的同质化倾向,没有顾及到教育层次和学生差异。这种平面化的创业教育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不同层次院校创业教育模式趋同
当前,我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院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主要关注创业教育模块(创业知识、创业实务)的设置、创业教育支撑体系(创业课程、师资、制度、文化、孵化器等)的构建和创业教育参与方(学校、政府、企业、行业等)的构成这三个方面。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探讨上,创业教育的关注点是“教什么”和“如何教”,而对科学方法论指导下的创业教育过程的管理与控制涉及较少,普遍缺乏对办学层次、办学定位、学生个体差异这些前提的思考,整个创业教育领域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针对性和适宜性考虑不够。尽管我们能找到不少诸如“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独立学院创业教育模式”等有关分类研究文献,但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创业教育模式的差异性并没有体现出来,不同层次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2)同一院校内学生接受的创业教育趋同
大学生培养模式同质化是我国高等院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这种现象在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的创业教育领域尤为严重。由于基本的支撑工程仍是创业教育加强的重点,绝大多数高校没有更多的智力和财力来对创业教育进行精细化管理,因此,同一院校的学生往往接受着相同的创业教育,从而获得相对一致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创业知识与能力的互补性较小。
3.创业教育广度深度不足
2010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教育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杜玉波指出,下一阶段创业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强化基础建设,逐步普及创业教育。这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创业教育发展仍是外延式的。根据专业在线调查平台“问卷星”对广州市1113名各类大学生所做的调查,创业讲座、创业课程和创业计划大赛仍是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参加创业课程学习的只占调查人数的37.92%,这表明我国的创业教育仍是面窄层浅的,全面、系统、深刻的创业教育模式仍未形成,这与发达国家构建的从低到高、从普及到专业的创业教育模式形成强烈反差。
三、差异化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索
构建差异性创业教育模式,具体到高职教育领域,就是要在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内容、对象和方法,合理配置、使用多种创业支撑平台,从而形成“千校千面”、“千生千面”的个性化创业教育模式。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从学校定位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入手,平行推进“普及化”、“融合化”和“专业化”创业教育,有效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化创业教育需求,同时也保证了创业教育的高覆盖率。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及化”创业教育,实现创业教育全覆盖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大众化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为主线,拓展教育形式,强化其对学生的影响度和渗透力。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基于知识、实训、实战、拓展、评估“五位一体”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全院性公共选修课“创业实务”,使之成为学院普及创业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该课程重视教学的实践性,配套开发创业实训室和大学生创业实战园,为学生提供宽广的创业实践平台。
在以创业课程为教育主线,传授创业知识、训练创业技能的同时,学院还将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并以开发多样化的创业教育拓展活动作为补充,营造优良的创业文化环境,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渗透。在开展创业策划竞赛、创业论坛、企业参访、创业团队入园仪式、创业总结表彰大会等常规活动的基础上,着力创新活动形式,开发了创业征文大赛、市五大高校创业联盟、创业校友联合大会等文化活动,并将其整合为一个有机的创业文化体系,充分释放体系要素的协同效应和文化在创业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2.面向不同专业学生开展“融合化”创业教育,助推人才培养改革
学院率先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体系的有效衔接,以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课程群建设和广东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抓手,推动不同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学院与行业协会、企业合作开发本土创业案例库,并将其渗透到不同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中。目前,学院“动漫设计”、“灯具设计”和“软件技术”等专业课程在内容和教学手段上具有浓厚的创业教育色彩,以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学业进步效果明显。
为保证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实践性和有效性,学院还首创院、系两级“创新创业教学工场”,构建了“系部+工场”、“专业+公司”的“双创”教学实践平台。该教学平台根据不同专业成立师生公司,通过承接市场上的合同订单,引入真实产品作为教学载体,引入真实项目组织教学内容,引入真实流程改革教学模式,工场就是课堂,学业结合创业,实现了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
3.面向特定学生开展“专业化”创业教育,培养自主创业人才
针对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学院率先在全国开设了创业管理专业,培养小微企业创办与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创业管理专业以创业人才专业化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为中心,将成熟的“创业实务”国家级精品课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系统开发了“商业机会”、“创业营销”、“创业实战”、“创业财税”等专业核心课程。在优化创业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学校还非常注重强化实践条件建设,充分整合学校、政府、企业的优质资源,打造了“联动互补、内外衔接”的创业信息平台、创业实战平台和创业孵化平台,以满足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
总之,通过开辟“三化并进”创业教育路径,依托由创业信息平台、创业实践平台、创业孵化平台和创业制度平台构成的“四轮驱动”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有效完善了创业教育能力训练、素质培养、文化渗透和管理保障的协调机制,实现了学生学业与创业的互融、互动、互补、互助,助推了教学模式改革。
[1]朱先奇.构建中国特色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N].光明日报,2008-04-09(11).
[2]吴金秋.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定位 [N].中国教育报,2010-0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