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渊明诗歌艺术风格探美

2014-08-15白旭辉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陶诗质朴陶渊明

白旭辉

陶渊明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人品及诗作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宋代曾纮说:“余尝评陶公诗,语造平淡而寓意深远,外若枯槁中实敷腴,真诗人之冠冕也。”足见陶渊明诗歌艺术风格的深远造诣及其在中国诗坛上所享有的重要地位。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时期,当时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战乱仍频,人民涂炭。少年时代的陶渊明胸怀远大抱负,立志为国建功。但出仕之后,目睹了门阀士族垄断高官要职、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的现实,他仕而归,归而仕,反复达五次之多。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矛盾、痛苦和辛酸之后,理想彻底破灭,终于在“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无比愤慨中,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污浊的官场,从此归隐,永不复仕。

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深深地影响着他的诗歌风格。出仕的雄心壮志,使他的诗歌具有金刚怒目式的壮美;入世的清静闲舒又使他的诗风具有质朴自然的优美。陶渊明一生的重要诗作,大都是归隐以后写的。一曲乐章,尽管有时高昂,有时低沉,但总有个基调。一个诗人的艺术风格亦如此。我以为,陶诗风格的基本格调是自然、朴素。宋代惠洪论及陶诗时说:“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可见出陶诗的质朴、自然风格。宋代严羽曾说:“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如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所谓“质而自然”就是朴素自然。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陶诗自然、朴素的风格作以简要分析。

自然朴实的抒情美

诗的生命是情感。陶诗中的情感,犹如山间的清泉,缓缓流出。诗人生活在远离官场、宁静恬淡的乡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间”,方宅、草屋,绿树、远村、鸡鸣、狗吠,简直是进入一个神话世界,诗人就处在这样一个和平、宁静的乡间环境。他亲临躬耕的生活是:“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益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与喧嚣纷扰的官场相比,乡村的生活自然是简单、平静的。才由污浊的官场“挂冠归田”的陶渊明,对农村田园生活倍觉清闲舒适。“绝尘想”主要指抛却仕宦生涯的痛苦记忆,生动地表明了陶渊明和统治阶级毅然决裂的坚定态度,也是他融入劳动人民的起点。在生产实践中,他终于找到了和劳动人民“话桑麻”的共鸣点。“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彼此无拘无束,推诚相见。这里既没有朝市“雷同毁异,物恶其上”的倾轧残杀,也没有官场的繁文缛节,只是自由平等的“奇文共欣赏”的闲适清静的生活。与浑浊的官场相比,陶渊明甘愿过这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动生活。所以,他的诗都抒发了自己爱好清静、自由生活的真意。

陶渊明也曾有过“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然而几次仕途的实践,使他清醒地看到,官场生涯与他“性本爱丘山”的心性是不相容的,他对自己仕宦经历的感受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因此,诗人最终还是歧路回头,复返自然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冲破仕宦枷锁、回乡隐居田园的愉悦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感情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所以在表达上也极其自然朴素,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正是所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清人温如能说:“陶诗多真趣。”他所谓的“真趣”,就是陶诗那种自然朴素、平淡浅显的诗句,带给人们的丰富而回味无穷的美的享受。

退隐躬耕的陶渊明与农民相交甚欢,感情深厚。这种浓浓的感情自然地渗透于他的诗歌之中,他描述与乡民交往的寻常情景,感情真挚,直抒胸臆。元代陈绎说:“陶渊明心存忠义,心处闲逸,情真景真,甚于《十九首》矣;但气差缓耳。至其功夫精密,天然无斧凿痕迹,又有出于《十九首》之表者,盛唐诸家风韵皆出此。”此言道明:一是陶渊明写于诗歌中的物事,全都是他的真情实感;二是他的诗在抒发感情时,极为自然,没有精雕细凿的迹象。这两点都是以“真”为基础的,因此才产生了“直抒胸臆”这种自然朴实的风格。

别林斯基说过:“当形式是内容的表现时,形式与内容联系的是那么密切,以致如果形式脱离内容,也就意味着形式的消灭。”陶诗的质朴、清淡和自然,是与他所表现的内容相联系的。质朴的诗风也源于作者贫困而寒微的生活境况,清谈自然是他睥睨黑暗的政治和污浊的官场,向往自由平淡的人生的体现,所以他的诗歌便与当时一些达官贵人范写山水、奢谈玄言、专事雕琢、苟驰夸饰的诗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陶渊明还善于把自我思想情感自然地融入客观事物之中。如《饮酒》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并没有突出自我情感,只是极为自然地描写客观景物;而这些客观景致所构成的典型环境,却恰好如实地表现出作者闲适、恬静的自我心境。又如《饮酒》诗第八首:“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紲尘羁。”作者在诗中以青松自喻,严冬冻死了众草,却使青松显得傲然挺拔,诗人的品性如青松般高洁。他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渗透在对青松和众草的描写之中,寓情于物,借物抒情,物我交融,情感中又蕴含着一种人人可以感知到的人生真理,表现出和谐自然的风格。

情趣盎然的意境美

诗的魂魄是意境。优美的诗篇,总是以生动鲜活的形象启发人们的想象力,使读者以自己的生活感受去领会诗人所创造的意境。

诗人创造意境是与其抒情特点紧密联系着的。陶诗抒发感情自然,想象也自然,取材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诗人并不着意刻画,而是运用适当的手法轻轻点染,就使得形象鲜活,意境浑出。

苏轼曾说:“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所谓“奇趣”,就是指作品所创造出来的独特境界赐予读者的美感享受。古代学者许学夷说陶诗“遇境成趣,趣境两忘”。初看,陶诗描摹的情景似乎为信手拈来的平凡物事,不经意间的寥寥几笔,创造的意境又是那样的平实,好像没有屈原大师的广博华美,似乎不如山水诗人谢康乐的富丽精到,也比不上唐代“诗鬼”李贺那样的新异诡谲,而细读之就会发现,它于字里行间创造出一种独到的天然浑成的意境,展现了难以企及的淳朴美。试读他的《归田园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暧暧”形容昏暗,是说村庄从远处望去,仅依稀可辨,“依依”形容轻柔,傍晚时分,在日落余晖中,农家的炊烟,在村落的上空轻柔地飘荡。此处诗人并未肆意雕琢,仅信笔用“暧暧”、“依依”四个字稍事点染,便使农村宁静的生活环境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再看:“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陶渊明归隐后,很少与世俗交往,有时白天也关起门来独处室中。他与农民所谈,大都是桑麻农话。这一归田后的生活画面也是用朴实自然的白描手法表现出来的。

黑格尔曾经说过:“在艺术里感情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的,而心灵化了的东西也借感情化而表现出来。”陶渊明的诗歌创作正是这样,他对于所描绘的外在世界绝非漠然视之,而是将外表的物事纳入内心酝酿发酵,再将浓烈的自我情感渗透于外在物事之中。陶诗中的田园气象完全是心灵化了的,诗的意境凭借诗化了的田园图画表现出来。陶渊明退出官场,躬耕垄亩,有一种返璞归真,释然轻松之感,他在从事劳动的过程中,置身于恬静优美的乡村田园,闲舒自在地仔细欣赏自己劳作的成果,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他深爱着这美好的田园景物,这种“人化的自然”给了他精神寄托,已在他生活中不可或缺。诗人徜徉于躬耕岁月,尽享田园生活的真趣,领悟农村景色的诗意。这样,在他的诗作画面中,就充溢着田园生活的情感。在《归田园居》这组诗里,作者详尽地描绘了住所及周围远近的风物,并从对这些农村风光的新鲜体味中,流露出由仕宦归隐田园自然世界的特殊感受。诗中的一物一景,无不闪耀着诗人的情感色彩,无不令人感到生活气息的安详和宁静,是那样得亲切和富有诱惑力。特别是他独创的田园诗,往往借田园生活之景,表达内心的理想之境,创造出情趣盎然的意境美,而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使诗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陶渊明弃官归隐,在庐山脚下的农田里找到了生活的皈依。但他对现实的批判和思考却从未停止过。现实生活美好的境界使他的精神格外愉悦,而现实世界的污浊丑恶更激起他对美好生活的神往与追求。他心灵中不断迸发着理想的火花,他脑海里时时浮现着对自由生活的憧憬,《桃花源诗并记》就是他心中理想世界的展现。诗人在这里提出的理想的“桃花源”社会是富足的、和乐而安宁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里是平等的,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这里是公平的,收获属于劳动者;这里没有剥削和压迫,“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里超然世外,人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里是理想的境地,人们通过自我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的生活。“桃花源”是诗人理想社会的高度概括,也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美好愿望。虽然,它仅仅是一个“画饼充饥”的幻想,却启发人们去认识黑暗的现实社会,鼓舞人们为美好生活而抗争。陶渊明所创造的意境放射着理想的光辉,正是这理想之光照亮了田园生活,使得一首只是描绘日常生活的诗篇,也具有着强烈的内在魅力!这大概就是陶渊明看似平淡无奇的诗作受到后人推崇的价值所在吧!

陶渊明的诗歌能够使景、事、情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诗人把对自然景物的观赏体会,与领悟到的人生真意联系在一起,使景、情、理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这种创造意境的独特风貌与陶诗那种质朴自然的风格节拍是一致的。

朴质无华的语言美

诗的血肉是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作为文学体裁之一,更需要精妙的语言。诗歌作家必须以高超的语言功力来实现自己的审美创造。而作家运用语言的不同,使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各具千秋。

翻开陶渊明的诗集就会感到,田园风光、恬静的生活,都是用朴素、白描般的语言抒写出来的。他的诗歌语言看似及为普通平常的农家语言,其实都是经过作者精心提炼高度概括的,就是这些普通而精到的语言,创造出了丰富的形象。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描绘堂前树林里的清阴凉意,用一个普通的“贮”字,就显现出那种荫凉满满的状态。我们仿佛看到那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似乎是能够贮存起来的一汪清泉。真可谓,着一“贮”字而境界全出。“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状写南风徐来,拂过田野的情景,一个平常的“翼”字,同样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和煦的南风犹如慈母之手,正在温柔地抚护着那旷野里生机勃勃的幼苗,此番情状,意趣盎然。若更易一字,便顿然失色。陶诗炼字运用之精妙,在此可窥一斑。再如“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则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这八句诗虽平淡无奇,却写出了田园生活得生动和谐。苏轼说陶诗“似癯而腴”,正说明了这一特点。

宋代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苏东坡更认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可见,没有一颗空灵、飘逸的诗心,没有一番炉火纯青的功夫,是休想让语言“返璞归真”的。清人伍涵芬道:“陶渊明诗语淡而味腆,和粹之气,悠然流露,最耐玩味……人初读,不觉其奇,渐咏则味渐出。”的确,陶诗的语言自然朴素,毫无雕饰,纯净得象淘洗过的一样。但平淡绝不平庸,它寄至味于平淡,平却有趣,淡却有味,它是表面上的质朴与内蕴中的深厚的辩证统一。其高妙之处就在于“语造平淡而寓意深远”,“味淡而实厚”,真乃大家手笔,实属难能可贵。还有不少诗句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北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等,看似质朴无饰,仔细揣摩品味,全是匠心独用之“妙句”。

以上从三个方面浅析了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点,但并不全面,用鲁迅先生的眼光看陶诗,其风格既有质朴自然的优美,也有金刚怒目式的壮美,在研究探讨陶诗时,应从多方面入手。

由于陶渊明质朴的为人和他的作品的艺术魅力,使得唐和以后的诗人都以他为楷模,学习他,模仿他;但他们都没有像陶渊明那样使清淡、闲逸、朴实达到那样完美的统一。总之,质朴、自然的诗风乃是陶渊明诗歌的宝贵特色。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谢先俊.陶渊明诗文选[M].成都:巴蜀出版社,1990.

[3]孙杰军.陶渊明诗歌风格之我见[J].宿州师专学报,1999,04.

[4]李萍.天然去雕饰——试论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征及形成原因[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5).

[5]朱彤.略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J].阅读与欣赏(教研版),2007,07.

[6]刘叶敏.浅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风格[J].双语学习,2007,11.

猜你喜欢

陶诗质朴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一片质朴的原始主义树叶
晚明陶诗评点研究
山有桂子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
《陶渊明 饮酒》
陶渊明诗歌意象的张力
用最质朴的文字写出最真诚的感动
试论儒家“乐”文化对陶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