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中共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的特点

2014-08-15

三晋基层治理 2014年6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边区抗战

秦 龙

(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是在抗战的大背景下在陕甘宁边区开展起来的,为边区建设和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发扬为工农兵服务和为抗战服务的高尚品格,成功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文化建设之路。作为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突出的政治性

(一)突出了抗战主题

陕甘宁抗战文化运动是在抗日战争的政治大背景下兴起并发展的,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无不突出了抗战这一主题。中国共产党坚持对边区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建立了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党中央多次颁布有关文化运动文件,建立了多项文化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重视和指导下,陕甘宁边区的文化人士积极参与文化活动,边区的抗战文化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成果显著。

(二)反映出了无产阶级的抗争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1]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量文化作品以农村土地斗争和各种反封建斗争为主题,主要反映了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从属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事业,民族矛盾虽然在当时是主要矛盾,但阶级矛盾依然存在,不可能忽视或置之不理,在边区的抗战文化运动中也反映出了无产阶级的抗争。

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的政治意味深厚,来源于抗日救亡这一政治主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指导下,开展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反映出边区抗战文化运动的政治特性。

二、鲜明的时代性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使抗日成为当时的时代主题,“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2]所谓抗战文化运动,反映的就是当时的抗战实际,它满足了抗战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陕甘宁边区的抗战文化运动就是反映这一时代主题并为之服务的。

文化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它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而变化。抗日战争是当时中国现实生活的主要内容,一切事务都应以抗战为中心。中国共产党把握住了民族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紧跟时代潮流,取得了全国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党发展了文艺理论,颁布了新的文化政策,强调重视文化人和文化团体的作用,发挥他们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推动建立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在陕甘宁边区掀起了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抗战文化运动。还在部队中推行军队文艺政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鼓舞广大指战员的战斗士气和抗日斗志,提升他们的政治觉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前,边区的文化运动出现脱离群众的现象,党适时的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指明了文艺为抗战服务、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促进了边区抗战文化运动的繁荣。

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无不在时时处处激荡着时代的主题,铿锵有力的回响着文化救国的声声呐喊。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入工农兵群众,积极前往前线,写出了许多反映战斗生活的文艺作品。文艺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3],就是要高亢、明朗、激情,就是要鼓舞广大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作坚强而持久的斗争。在抗战后期,面对民主建国呼声的日益高涨,中国共产党随时代而动,毛泽东强调:“把抗战文化升华为抗日民主文化,进而发展为新民主主义文化。”[4]从而实现了文化重心的转移。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紧扣时代主题,制定适宜的文化政策并开展相应的文化运动,牢牢把握文化战线的主动权,促进社会不断前进发展。

广大文化工作者在战斗生活和不断的创作中培养了坚定的使命感和时代精神,运用好了手中的文化武器,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最终取得了圆满的胜利。

三、显著的人民性

陕甘宁边区的抗战文化运动是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文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5]人民群众是边区抗战文化运动的主要来源,是文化运动的主人,他们不仅享受边区抗战文化运动带来的有益成果,还积极参与了边区的抗战文化运动。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具有显著的人民性。

(一)具有广泛性

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具有广泛性,体现在抗战文化运动所反映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描写和歌颂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战活动和取得的成绩,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广泛性还体现在文化工作者与广大群众相结合,边区的抗战文化运动把群众文艺作为其重要内容并不断发展壮大。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战斗前线,切实感受一线生活,产生了情感的共鸣。边区的文化运动走入基层、走向群众,戏剧下乡、街头画展等文化形式拉近了广大群众与抗战文化运动的距离,广大文化工作者与人民群众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通过不同形式的文化运动满足了广大群众广泛的精神文化需求。广泛性最终体现在广大群众亲身参与边区抗战文化运动,成为抗战文化运动的骨干分子。各种文艺小组、民间秧歌队、业余剧社、业余合唱团等民间文艺组织相继成立,并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展现出了广泛的群众性,闪耀着人民性的光辉。

(二)具有深刻的革命性

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具有深刻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服务对象和内容三个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抗战文化的指导地位,指明了边区抗战文化运动为抗战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在服务对象方面,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为广大工农兵服务,是先进的、革命的具有新民主主义色彩的文化运动。旨在促进人民当家作主,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容方面,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文化,是坚持进步、反对落后的文化。边区抗战文化运动反映的是革命思想和科学意识,弘扬的是爱国主义,具有革命性的特点。

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既坚持了广泛性又坚持了革命性,满足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展现出了显著的人民性。

四、民主的兼容性

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不仅注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建设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注重民主的文化人政策,建立抗战文化统一战线,并不断吸收借鉴民族传统文化、进步文艺思想和西方先进文化,具有民主的兼容性。

(一)注重民主的文化人政策

中国共产党热忱表示,“我们虔诚欢迎一切科学艺术人才来边区,虔诚地愿意领受他们的教益。”[6]在边区抗战文化运动方面给予了广大知识分子充足的自由,允许他们创作宣传合理有用的文化作品,给予了他们适当的形式自由和内容自由,充分发挥他们参与抗战文化运动的积极性,充分显示了边区抗战文化运动的民主性。

(二)建立抗战文化统一战线

在边区抗日文化统一战线方面,边区在教育上实行“民办公助”和“民教民”的办法,团结了本地的知识分子,团结改造旧艺人、旧秧歌和旧戏班,对其实行新文化的改造。边区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促进了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的发展。

(三)对中外文化的兼容并蓄

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的文化采取辩证的方法。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立足于陕甘宁边区的风土人情和舆情,并将其与抗战的主题有机结合。边区抗战文化运动还继承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衣钵,强调发展新文化运动,继承发展了民主和科学精神。在对待外国先进文化思想方面,认真学习苏联的优秀作品,并学习资本主义国家文化作品中的有益成果,为我所用。对中外文化的兼容并蓄,促进了具有边区特色的抗战文化运动的最终形成。

五、系统的整体性

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参与主体广泛,围绕着为抗战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展开,制定了一系列的抗战文化政策,开展了一系列的抗战文化运动,具有系统的整体性。

(一)参与群体广泛

边区抗战文化运动的参与群体囊括了边区几乎所有民众,组成了一个从事抗战文化运动的整体。各方主体组成了一个从事边区抗战文化运动的有序的系统合力。

(二)抗战文化运动是边区整体建设的一部分

文化政策方面,中央对边区的文化运动实行直接领导,积极制定和颁发了相关文化政策并逐步完善,较为系统、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着陕甘宁边区的各项抗战文化运动。边区的抗战文化运动围绕着为抗战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这一中心议题展开,形成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这一文化整体。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运动归根结底是文化建设,而文化建设是不可能独立于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之外的。

[1][2][3][5]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8,865,1011,1012.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99.

[6]胡乔木.欢迎科学艺术人才[N].解放日报,1941-06-10.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边区抗战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