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化的思考

2014-08-15田修胜李功员

三晋基层治理 2014年6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内化信仰

田修胜 李功员

(湖南怀化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委党校,湖南 沅陵 419600)

党的十七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十八大又进一步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因此近年来各高校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来说,当前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和把握得不够深刻,践行得不够理想。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从知识教育向价值观教育、信仰教育内化。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化的依据

(一)逻辑基础:知识—价值观—信仰的梯度层次和辩证统一的关系

知识、价值观、信仰是梯度层次的关系。先有知识,后有价值观,最后是信仰。首先,人们对于一个对象,开始只是一个知识的概念。人们一般先去接触、认识、了解这个对象,使它的各种形象反映到意识当中,形成一定的印象,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次。其次,当人们对这个对象认识后,就要辨别其对自己是否具有价值、有多少价值,结果就形成了价值观。最后,当人们发现这个对象在同类中或在当时情况下具有最高价值时,就产生了对这个对象的信仰。有了信仰的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并将其信仰当成长期的甚至是终身努力和奋斗的目标,同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增强行动中的自信心和坚定力。

知识、价值观、信仰是辨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知识是价值观、信仰的基础。价值观需要通过对相关对象的认识,才能发现其是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才能得以形成。信仰更是在对对象认识、认可的基础上形成的最高价值判断。只有那些在“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信仰,才能产生深层精神共鸣的主动趋向,才会在人们心目中保持久远。其次,价值观和信仰是知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发现一个对象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时,才会产生更进一步了解和开发它的动机和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对象的知识概念背后的真实性不断地被开发和表现出来。又由于其实用性,人们会不断地完善和改造它,使它朝着更有意义的方向发展。当人们认为已经实现了价值的最大化时,便将其视为信仰,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此时人们会最大限度地对对象加以尊重、保护、充实、改造,这就促进了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内在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合理、科学的内容结构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构科学、合理,符合人全面发展的需求,抓住了人的根本。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思想素质过硬、政治方向明确的人才的根本任务,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恰恰体现了这一要求,抓住了人成长的根本。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遵循了邓小平提出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和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精神,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了理论、理想、精神、道德等四个基本内容,分别对应于灵魂、主题、精髓、基础的布局排列,囊括了培养当代人的思想品德的主要内容,是大学生价值体系、信仰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

(三)现实需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悟和践行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都有所了解,但很多大学生对其真正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它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对自己内涵和修养的提高没有多少指导意义,因此导致很多大学生的现实表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到国际环境和国内社会风气的影响,在价值定位上出现了偏差,其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不太符合社会的要求。还有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科学性和崇高性体会不够,没有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信仰,在面对其他各种社会思潮时,不能辨别其真伪,导致他们迷失了学习和奋斗的方向。因此,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到价值观和信仰的层次让大学生去学习、思考和实践,才能提高大学生教育的效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核心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交往越来越密切,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相互间交融、激荡、碰撞地越来越频繁和激烈,使得很多大学生在价值选择和信仰选择上感到困惑和彷徨,结果形成多元价值观和多元信仰,严重地甚至会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信仰。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从知识向价值观、信仰的内化,不但使学生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深刻体会其现实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感情认同,而且对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核心价值观和主导信仰的形成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并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具体实践当中去。这对于大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十分重要,也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局。

(二)有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一种崇高的信仰和共同的追求激励和指引着人们不懈努力的结果。一个没有信仰和追求的民族,将很难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没有信仰和追求的社会也必将是一个没有凝聚力的社会。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与之相伴出现的信仰危机、道德危机、诚信危机等,时时刻刻威胁着我们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承担者,是知识、价值观和信仰传播的重要力量。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知识教育向价值观教育、信仰教育的内化,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能够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拥护的程度,提高学生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性,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有利于顺利实现高校培养人、塑造人的目标

培养人、塑造人是高校最根本的任务和目标之一,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这个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意识形态教育,它为高校教育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教育目标和科学的发展方向。教育的最佳效果不是表现在让教育对象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而是体现在对人内心的触动上。因此,为了顺利实现培养人、塑造人的目标,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远远不够,还要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的价值观和崇高的信仰的力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理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信仰。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入学生的头脑,就必须实现从知识教育向价值教育观、信仰教育的内化、从灌输理论教育向激发主体思维的转变,使大学生透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付之于行动。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化的路径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化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今社会,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面前,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才会有学习和行动的方向。教师一定要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率,树立光辉的形象,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教师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成自己的主导信仰,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并通过实际行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来丰富学生的心灵,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与号召力,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从知识向价值观、信仰的内化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教师要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所隐含的潜在实质,正确对待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使学生能够理性地看待、分析和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和面临的挑战,真正体会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化,最根本上还是学生自己。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和践行的主体,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实践活动的动机、切身利益、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都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从知识向价值观、信仰内化的效果。因此,必须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能发自内心地认识、体验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并发自内心地接受它,最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信仰。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锻炼,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能力,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感受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巨大精神力量,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充分提高价值与信仰的选择、判断的能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转化为自觉的追求。

(三)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作用

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家长和长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发展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摇篮,是学生品德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在学生发展方向的指引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社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锻炼平台及环境基础,社会各种组织、机构所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影响也是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教育不能禁锢在校园里,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要理论联系实践。只有在社会实践的锻炼中,学生才能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把理想转化为行动,把信念转化为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知识教育向价值教育观、信仰教育的内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特别是老师的宣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的力量。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合力,共同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从知识向价值、信仰的内化。

[1]周文华.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变[J].思想教育研究,2013,(1).

[2]朱惠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性与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6).

[3]龚 彬.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的整体性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4]朱洪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探析[J].教育文化论坛,2011,(1).

[5]曹必文.高校思政课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探讨[J].教育探索,2012,(2).

[6]金春姬.高校思政课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1,(2).

[7]唐昆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2).

[8]王学俭,李东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突出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内化信仰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论信仰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铁的信仰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