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群众路线的三重意蕴

2014-08-15

三晋基层治理 2014年6期
关键词:群众

李 蕊

(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群众路线的理论内涵、历史形成及现实意义对于增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尤为重要。

一、理论意蕴:群众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在1981年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群众路线被明确界定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理论逻辑上说,它至少包含了两层涵义:一是党的宗旨理念,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二是党的方法理念,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而追根溯源,这样的宗旨和方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

(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早在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基础上,就初步提出了“人民创造国家”的思想。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其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现实的个人是一切历史活动的前提”这一著名论断,并初步系统地论证了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生产关系)、市民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初步构建了其唯物史观的理论框架。1847—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其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更为鲜明地论证了共产党人与无产者(广大群众)的关系,即:共产党人由于其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先进性,是无产阶级运动的领导力量;但同时“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群众才是无产阶级运动的主体力量和服务对象。

1886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明确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并提出历史发展的动力“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1]

从上述论述来看,虽然马恩并没有明确提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论断,但其唯物史观的一系列观点本质上都在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力量,无产阶级运动是为了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运动。

(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认识论

相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宗旨理念而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理念更多地是中国共产党人历史经验的总结,马恩具体的相关论述较少。但是,追根探源,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蕴含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论萌芽。

1845年,马克思在布鲁塞尔草拟了一份供进一步研究用的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这个提纲里,马克思着重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进而提出了他的实践观,并提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等著名论断。更为重要的是,在《提纲》里马克思还把实践观点用于认识论中,认为实践是认识产生的基础,同时也是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标准。

另外,结合马恩后来的一系列论述可以看出:在他们眼中,正确的认识产生和检验于实践,而“实践”不是少数人的实践,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是内在蕴含着“正确的理论认识必须从群众的实践中来、并指导于群众的实践中去”这一观点的。

二、历史意蕴:群众路线是对我党经验教训的总结升华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认识论,更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等方面经验教训的直接总结。

(一)革命年代:“群众路线”概念的提出及初步形成

我党成立之初就特别重视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大革命时期,党通过在工人中创办工人学校、工会组织,在农民中创办农民协会、农民讲习所等形式,启发工农群众的阶级觉悟,广泛发动工农群众,从而掀起了几次工农运动的高潮,初步显示了依靠群众的巨大力量。

胼胝体梗死同时也会出现“失读不伴失写”的压离断综合征(splenium disconnection syndrome)。“失读不伴失写”离断综合征第一次由Dejerine在1892年提出,接着Sharma也报道了这一症状。他们的研究发现这类患者表现为可以书写文字,但不能读出所写内容[25]。这类压离断综合征在临床上更为少见,容易被当成患者言语障碍而被忽略。同时胼胝体梗死也会导致包括记忆力和计算力在内的认知功能障碍[3]。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初步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概念。在红军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我党强调红军的任务是“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必须重视群众工作。1929年底召开的古田会议,在初步总结我党我军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概念,提出“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2]另外,这一时期我党也开始关注群众工作的具体方法问题,如毛泽东在1934年提出“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必须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进一步发展了对方法层面的群众路线的认识。1943年,毛泽东起草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指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可以说,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第一次较为明确的表达。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党对群众路线的认识框架基本形成。1944年,毛泽东作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这是“一切为了群众”的明确表达;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把“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看做是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同样是在七大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第一次对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可以说,中共七大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观点正式形成。

(二)建设时期:“群众路线”的完整概括与系统阐述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领导同志都对“群众路线”做过阐述和身体力行的实践。如: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我们“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

1956年中共“八大”上,邓小平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群众路线做了新的概括和系统阐述。第一,他对群众路线的地位作了界定,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组织工作中的根本问题”。第二,他对群众路线的内涵作了阐述,认为群众路线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在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在另一方面,它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第三,他对执政条件下群众路线的特别意义作了论述,指出“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第四,他对落实群众路线的措施作了具体安排。

可以说,八大党章和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是我党成为执政党后对群众路线最集中、最系统、最深刻的阐述。八大后,中央领导同志还多次反复强调群众路线问题,不但继续对群众路线进行理论上的探索,而且进行了深入的实践。遗憾的是,后来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虽然表面也是“依靠群众”,但是搞成了极左的“群众运动”,导致了严重后果,成为片面理解和执行“群众路线”的错误范例。

(三)改革开放时期:“群众路线”的规范表达与丰富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党对群众路线的认识回归理性。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把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总结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同时《决议》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高度概括,形成了沿用至今的规范表述,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982年十二大“党章”又加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至此,“党的群众路线”这一政治概念发展成为一个有完整表述、系统内容、深刻内涵和实践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宗旨”,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三、现实意蕴: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要求

2012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后来,他在一系列讲话中进一步阐发了这个思想。可以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是当前中国最大的实践,而贯彻群众路线则是当前实践的现实要求。

(一)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需要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

2011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及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要求时,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是群众路线在党的报告中的鲜明体现。2013年3月,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式讲话中,对“中国梦”的内涵、实现途径作了系统阐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并着重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上述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人民,中国梦归根到底也是人民的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过程中,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

(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上下一心,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而中国共产党由于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先进性,则是实现中国梦的领导力量。因此,实现中国梦,需要党和群众上下一心,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1945年中共七大报告中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此后每一代领导人都在不同场合强调和论述这一问题,如习近平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指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

(三)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克服弊病,解决突出的“四风”问题

上下一心共筑中国梦,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最主要的是要解决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而当前这些现象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

“四风”问题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我党历史上数次整风整党运动也都是旨在解决党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在今天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四风”问题更为严重,违背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因此,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克服弊病,解决突出的“四风”问题。

总之,群众路线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渐进的实践过程和突出的现实意义,当前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我们全面把握它在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层面的内涵和意蕴。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9.

[2]毛泽东选集[M].哈尔滨:东北书店出版社,1947.548.

猜你喜欢

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始终将群众感受放在首位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进化了的吃瓜群众
畅通“最后一公里” 解决群众出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