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保护:河南省非遗保护的新路向

2014-08-15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数字化

高 岩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外语系,河南 郑州450045〕

一、引言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存留下来的大量非遗档案,如图片、音像制品等资料,由于分散在全国各地,大量相关资料无法得到妥善保存。这些流传千年的民俗工艺及汗牛充栋的非遗普查资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的根脉所系,科学保存这些非遗资源,是国家、民族乃至每一个普通民众的责任和义务。非遗保护有多种方式,根据非遗的传承衍变规律,有抢救性保护、挖掘性保护及开发性保护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进步,传统的非遗保护手段已无法满足非遗保护的需求,为专家学者推崇的新型的保护方式——数字化技术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数字化技术实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的大规模存储和管理,可以有效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及周边生态保护区的监测评价,北京、浙江、陕西等省市已经就数字化技术保护非遗开展了探索性的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文表述为: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又称无形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作了如下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为某个特定群体、社区、个人等所特有的并可以被继承传承的各种社会实践形式、表述方式、观念思想、技能及其操作的环境、工作场所等,并且在传承的过程中,还可以不断地再创造,以维系群体、社区与周围环境的持续感和认同感。[1]44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不仅对于一个国家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是提高该国家综合国力、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由数字化带来的“数字革命”,人们已经耳熟能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已经展示出人类文化史上又一次空前的“媒介转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描绘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图谱”,建立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基因库”,其实质是抢占内容革命的战略制高点,避免在文化遗产的“媒体转移”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基因变异”和“产权转移”。[2]从这个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可以看做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卫战,是一个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未来发展有巨大干系的问题。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认识,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

1.民族角度

任何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都是在民众的真实生活之中不断生成的、活态的、现实的并且成为它们日常生产、生活经验的一部分,都体现了其民族精神的传承,是其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和独有的全民性的活的记忆,乃至维系其民族存在的生命线。因此,从民族的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对其民族精神的尊重和保护,就是对其民族文化意识的唤醒和强化。

2.国家角度

从广义上讲,国家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这个共同体形成了共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成为该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性标志。文化全球化尤其是文化霸权主义的出现,对于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具有了新的国家意义。这种国家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国家文化主权的保护。文化主权是一个国家政治和精神独立的内核,失去这个内核,国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并最终沦为他人的附庸。因此,从国家的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对国家独立和主权的捍卫,就是对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维系。

3.世界角度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意图以一己之文化来代替世界上的弱势民族文化并最终实现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来统一全球文化,从而打破人类文化的生态平衡。因此,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世界各国在文化领域共同行动起来保护自身各民族所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既是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也是对人类文化生态、人类文明的健康持续发展及不断提升创造更好的环境。

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数字化保护现状

河南省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目前,全省已有95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72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000余个项目列入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普查出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20多万条。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全民族乃至全人类至为重要的珍贵文化遗产。[1]450除了深厚的积淀和多样的表现形态,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享誉中外的少林功夫和太极拳,在国内有着深远影响的炎皇二帝祭祖大典、太昊陵人祖庙会、老子生日庙会、马街书会、朱仙镇木版年画等。在民间神话方面,河南民间神话保存完整,流传广泛,被著名学者钟敬文称为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而河南的民间音乐被称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根本”,其中河南的板头曲就被喻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活化石”。在戏曲曲艺方面,河南大弦戏历史悠久,比号称“中国戏曲之祖”的昆曲还要早四五百年。在泥塑方面,河南淮阳太昊陵以及浚县大伾山杨纪屯的泥咕咕被称为史前图腾和最早的生殖崇拜。在瓷器制作方面,禹州钧瓷更是由于其精良的烧制和制作工艺享有“家有钱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集中表现钧瓷烧制技艺和中原抗战历史的“大河儿女”更是作为央视的开年大戏,广受好评和赞誉。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然而,由于资金缺乏、保护模式陈旧、自觉保护意识不够及传承人日益老龄化等主客观因素,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遭遇了严峻的挑战,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和重要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日渐萎缩,且有退出历史舞台之势。目前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仍然是以传统保护手段为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已经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保护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政府部门的职能和角色得到充分发挥和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传承人的生活也得到了各方的尊重和保障;同时,支持性机构,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公共文化机构以及民间团体组织等优势得到凸显,社会民众的保护参与热情也得到了激发。

除此之外,政府、非遗保护机构、各民间团体等组织也在积极探求传统保护模式之外的新型保护手段,其中,数字化保护以其先进的保护理念和前期已经取得的良好保护效果,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全新话题,也是一个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的综合性工程,各国各地方都还处于探索阶段。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技术手段,改变了文化遗产的传统保护方式。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做得较好的地方有北京、浙江、陕西等省市,其中,由北京大学主导的故宫数字化保护项目、微软研究院对西安兵马俑的数字化保护工程以及浙江大学牵头的“敦煌艺术数字化”工程、南京大学实施的三峡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等均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和应用价值。[3]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数字化保护刚刚起步,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

四、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手段探讨

在具体的保护实施方面,应做到数字化保护技术与保护策略并重。

1.数字化建模

数字化建模技术主要指如何快速准确的获取文物的三维信息。获取三维信息可采用三维扫描仪或三维照相机。利用这些设备结合三维建模与图像处理等技术,实现文物图形结构与纹理等信息的高精度获取与保存,目的就是在计算机里建立相关的数字模型,为文物的信息共享、保护修复、考古研究与开发利用等提供准确的数字化素材。[2]

2.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目前国内外考古界日渐广泛应用的一项新技术,它通过航空遥感探测地下不同物质发出的不同电磁波,如有文物,就会出现遥感异常,可广泛用于文物勘察以及文物保护研究等。

3.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就是使用计算机技术生成逼真的三维环境,并配合相关的声音等信息。例如,在数字博物馆里,阅览者只需敲击一下鼠标就可以在面前清晰且内容详尽地将传统博物馆中的展品呈现出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互联网络,人们可以将很难欣赏到的珍贵展品呈现在眼前,并实现在虚拟博物馆中的漫游。[3]

4.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统

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统,就是对已有的典型图案、工艺品进行创新设计,从而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新的艺术作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扬有较大的帮助。该系统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平面图案的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统的研究;二是对三维实体工艺品的造型进行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统的研究。

5.数字化保护与人文把握相结合

技术虽为人所用,但不能让技术破坏本来的面貌,不能过度依赖技术。对数字技术要有一定的人文把握,使技术富有方向性和鲜明的文化立场,充分体现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价值之间“和而不同”的特质。因为文化生态领域与自然生态一样,有新的物质诞生,也有不适应时代的特征消亡,通过数字化技术保护、保存和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文化曾经的现象与存在形式,以体现它的文化传承价值。

6.技术引进与加强保密相结合

面对数字化进程中日益凸显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强风险预防意识,采取措施以防止数字化保护过程中类似技术、文化等风险的发生,同时要增加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保护模式;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同时,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切实掌握关键技术,而且还要加强保密意识,凡触及文化核心的问题,都要格外敏感,不要让中华千年文化外流。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借鉴先进国家的保护技术和保护模式,同时要考虑到地区实际,尤其是基层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由于基层技术普及率不高以及人员素质有限,数字化保护难免遇到难题,更加需要探索适合基层保护的方法,注意其中的风险防范。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各国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更好地驾驭数字技术,使之为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用,路还很长。

五、结论

开展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不仅对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原文化、建设中原儿女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当下的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建设中,充分发挥河南省的文化资源优势,将这些博大而厚重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与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有效对接,对于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及加快我省文化产业的升级改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保护和弘扬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高峻.生态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2):103-109.

[3]张红灵.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J].四川大学学报,2008(1):123-125.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数字化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