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费尔巴哈论》看德国古典哲学的谢幕——兼论恩格斯的新哲学观

2014-08-15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伦理观费尔巴哈黑格尔

徐 梦

〔重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044〕

为了阐述自己对施达克于1885年发表的关于费尔巴哈的一些观点,晚年恩格斯为《新时代》杂志撰写了《费尔巴哈论》这篇文章,恩格斯也有意借此机会将之前他和马克思的哲学信仰彻底地总结一下,将他们与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做一个简要系统的说明,表明其哲学观源于对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等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的继承与批判。因此,对这篇文章的学习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根据,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一、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恩格斯在该文第一节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评价。其中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即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和革命性、黑格尔体系与方法论之间的矛盾以及黑格尔体系的解体展开批判性的论证。

1.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和革命性

恩格斯论述了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和保守性两重特点,认为这些特点与黑格尔哲学产生的背景有关。普鲁士时期的德国封建势力依然存在,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而资产阶级自身软弱无力,在此背景下,作为时代的产物,黑格尔哲学不可避免地带有革命性和保守性的两重性特点。

在某种程度上,黑格尔哲学甚至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首先,对比18世纪法国大革命与19世纪德国政治革命,恩格斯强调两次革命有很大的不同。二者虽然都以哲学革命作为政治革命的先导,但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彻底决裂,相反,德国资产阶级在面对封建势力时却表现出软弱的一面。因此,恩格斯嘲讽道:“在德国那些教授的迂腐晦涩难懂的言辞后面难道还隐藏着革命吗?”其次,从黑格尔那些看似缜密无暇的辩证话语,如“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恩格斯洞悉出这个命题本身在深层次上就体现出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和革命性。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是在为现存的一切辩护,将现存的一系列制度神圣化。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却又在有意无意中说明只要是合理的东西,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内在根据,就有存在的理由,具有合理性。由此,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著名命题发展为:凡是现存的,都应当是灭亡的。恩格斯的这个命题内含双层意义。一方面,凡是现实的,不管它的存在再怎么具有合理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自身的不合理性也会逐渐显现,也会被逐渐成长起来的新的具有生命力的东西所代替;另一方面,只要是合理的,不管它与现实多么相悖,多么矛盾,最终也会成为现实。

2.黑格尔体系和方法论之间的矛盾

黑格尔体系和方法论之间的突出矛盾表现在黑格尔体系,黑格尔按照传统哲学的要求,以绝对精神为起始点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黑格尔体系。黑格尔进一步为其体系注入了“合理内核”——自然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精神于思维和历史中回溯自身。因此,结论只能是所有的哲学在黑格尔这里终结了,人类对真理的认识通过对绝对观念的认识在黑格尔哲学中已经达到了。然而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却强调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不具有最终性质,在黑格尔看来,对真理的认识应包含在认识的过程中,包含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这种表现不仅在认识领域,在实践领域、历史领域也是如此。永远都不可能存在某种完美的人类绝对状态,历史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不过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由此看来,黑格尔体系与反对将一切僵化、教条化的辩证方法存在着矛盾。

同时恩格斯强调黑格尔哲学包含巨大而又丰富的思想内容。黑格尔体系蕴含着以往哲学无可比拟的领域,这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后人应该做的是将“‘绝对真理’撇在一边,而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1]215

3.黑格尔体系的解体

黑格尔体系初步建成之时,因其宏伟而严谨的辩证风格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受到社会各界的顶礼膜拜,一时间成为占据各大通俗读物和日报的头条内容。然而黑格尔体系和方法论之间的矛盾使得黑格尔哲学存在分化的可能,并且这种可能最终爆发。将黑格尔体系的“绝对精神”理念奉为圭臬的人被归于老年黑格尔派,因为其在政治和宗教方面显得相当保守;认为辩证法是黑格尔哲学核心的人,在政治和宗教上是最极端的反对派,被称为青年黑格尔派。这种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白热化,青年黑格尔派同老年黑格尔派以及封建势力的斗争越来越公开化。

费尔巴哈哲学在黑格尔哲学的解体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面对黑格尔体系所认为的精神是本原,自然界是派生,自然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费尔巴哈站在唯物立场上说明了自然界不依赖于任何哲学而存在,它是我们人类和自然界生物赖以生长的基础。然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一旦触碰历史这一变动不居的话语舞台时,就难免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沼之中。

二、对费尔巴哈宗教观和伦理观的批判

该文第三节,恩格斯指出了费尔巴哈宗教观和伦理观的唯心主义倾向,主要目的是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和伦理观。

1.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

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混淆了宗教和人与人之间固有的感情关系,一味地将宗教视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毫无疑问是错误的。事实上,宗教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逻辑范畴,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终必将走向消亡。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是随人类出现而即刻存在的,并且将一直持续下去。其次,恩格斯也对“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这一观点加以批驳。历史上伟大的转折之所以往往伴随着宗教变迁,是以当时的历史条件或社会存在为转移的。恩格斯指出,历史运动之所以带有宗教色彩,只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最初阶段,因为当时基督教占据统治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还不太可能提出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只能打着宗教的旗帜。最后,恩格斯指出了费尔巴哈宗教观的不彻底性,费尔巴哈虽然强调基督教的神只是人的虚幻反映,但由于这个神是长期抽象过程的产物,所以他认为这个神所反映的人也不是一个现实的人,而是许多现实人的精华,是抽象人。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虽揭示了宗教产生的心理依据,却不能更进一步地揭示社会根源才是宗教产生的现实依据。他虽然批判了基督教,但却陷入同样的逻辑循环之中,建立了一个永恒的无神论宗教。

2.对费尔巴哈伦理观的批判

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伦理观时,恩格斯将费尔巴哈的伦理观同黑格尔的伦理观作了类比。他指出,黑格尔的伦理观虽然形式是唯心的,但内容是现实的。费尔巴哈的伦理观虽以人为出发点,但他所谓的人不是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人,不具有社会属性,是抽象的。此外,在善与恶的对立研究上,费尔巴哈也显现出不足。在黑格尔看来,善与恶是道德意志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中善是意志的肯定方面,恶是否定方面。同时,在肯定的或善的东西中必然存在着恶的东西,否定的或恶的东西是推动一切运动的内在源泉。费尔巴哈仅仅强调善的作用,忽视恶的作用,从抽象的人出发,一味地追求人的一般的善的本性,把两者绝对地对立起来。另外,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道德伦理观的实质还是资产阶级的道德伦理观,费尔巴哈所设想的不分性别、不分等级的彼此相爱甚至大家一团和气地痛饮吧,在恩格斯看来是极不现实的,因为在利益直接对立的阶级社会中,人们不可能抛开阶级不分彼此地相爱。对于这种超阶级的、脱离现实的抽象理论,恩格斯指出,它绝不可能适应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正因为如此,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1]236

《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留给世人的一笔宝贵遗产。这篇文章在马恩著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费尔巴哈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意义

恩格斯这篇文章给予社会主义中国最重大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论和指导思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用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去剖析现实问题、理性认知世界的有力武器。

首先,《费尔巴哈论》第一、三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在于它并不是无本之木,它是前人思想的集大成者。在马克思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曾经有段时间,马克思同样也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拥护者。马克思在1837年2至4月写给父亲的诗册中,有一首“黑格尔讽刺短诗”,虽然对黑格尔哲学的空幻性有所批评,但也坦然承认,“我们已陷进黑格尔的学说”[2]。在论述马克思是如何同黑格尔派脱离而赞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时,恩格斯指出,马克思曾经怎样热烈欢迎这种新观点,而这种新观点又是如何强烈地影响了他(尽管还有批判性的保留意见),这可以从《神圣家族》看出来。[1]218可以看出,对于前人的观点,马克思是有自己的判断力和选择性的,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观点,不是全盘赞成也不是彻底否定,扬弃是进步的最好方式。历史上任何著名的哲学思想一定是在扬弃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的出现皆有其内在根据和必然性,不可能凭空出现。比如马克思是从黑格尔派转向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大本营,随后又将费尔巴哈的半截子唯物主义抛在脑后,确立自己新的哲学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绝不能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著,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前因后果搞清楚,只有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个系统的把握,才能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否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也只能是僵硬的、教条的、片面化的,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时都不免具有局限性。

其次,恩格斯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其扎实的理论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正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应具备的能力。强调理论的正确性固然重要,但是如何找到一个准确的表达方式而不至于让别人觉得老生常谈是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学习和临摹的。文章开头没有使用枯燥的语言去阐明观点,而是首先将德国革命与法国革命作比较,用事实去说明,让读者自己去感受。恩格斯善于用例子去论证观点,在表述德国不具备革命条件时,一连用了两个反问句,虽然文中较多的引用让初读者理解起来有些吃力,需要不停地翻阅、查询某个人物或事件的出处,但是在了解这些材料的出处后,不仅读起文章来如行云流水,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因为概念性的东西总不如生动的描述来得深刻。恩格斯在文中擅长使用一些比喻、排比等语言艺术手法,来生动准确地表述他的观点。在评价黑格尔时,说他与同时代人歌德一样拖着一条“庸人的辫子”,在批判费尔巴哈企图建立无神的宗教时将无神的宗教比作“没有哲人之石的炼金术”,在论述资产阶级所谓形式上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时,恩格斯指出就连“萨瓦多的小学老师”也是一个神话式的人物。在学习哲学大家的文章、掌握其核心思想时有必要仔细揣摩他是如何构思、如何表述、如何将观点化于无形中以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他的思想的。当前意识形态教育就缺乏这种侧面的、间接的方式方法,直接灌输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使被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

四、《费尔巴哈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超乎世人预料。首先要肯定的是,改革开放是党中央以一定的历史条件为依据,做出的正确选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当今中国发展的一切成果。但任何发展必然伴随着因发展而产生的代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因为改革深化而产生的负面问题也逐渐显现。但问题的出现不代表道路的错误,只有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社会才能实现进步。面临现今的各种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依旧适用。《费尔巴哈论》第一、三节主要论述的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从方法论角度为中国当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分析和解决的有力工具。

1.重视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现实人的需求

在马克思看来,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人所处的地位反映的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地位。强调重视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现实人的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我国《宪法》第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所在。自毛泽东时代,党和国家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调人民群众是国家和历史的创造者,将群众路线纳入毛泽东思想,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也为党和国家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提供了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指导。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针对中国国情,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突破。而人民群众也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随着改革的深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更加得到显现。而现在群众关注房价物价、教育公平、医疗条件、食品安全……也从一个侧面彰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和发展的显著成果,社会进步显而易见。[3]人民群众主体意识觉醒,愿意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愿望,这正是党和国家所希望看到的。当前党和国家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寻求有效途径,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4]这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内容和新要求。因此,党和政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阶段要始终能够以一定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将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2.以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远景

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理解。实践的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体现在于,运用社会主义“现实运动论”的思维模式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处于何种阶段的问题,以及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问题。“社会形态论”致力于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解释为承上启下的关系,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并且是一个相当长的阶段,这种对共产主义的解读让人民群众一度对社会主义产生疑惑,对坚定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消极影响。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基于现实人的运动过程,是以现实人为出发点,不断满足个人需求和自身发展以及社会理想状态的追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很显然,共产主义应当放到具体的现实中去考察。共产主义理念不能人为设想,主观设定,纯粹从头脑出发认为应该如何,而是必须把共产主义放在现实的基础上与历史的条件下进行研究与探讨。[5]正如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的,要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因此,任何社会主义阶段性目标的实现都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条件,是共产主义在现实中的胜利。而当前中国的发展成果更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结语

密涅瓦河畔的猫头鹰终将挥舞着它愈加沉重的翅膀渐飞渐远,取而代之的将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的哲学篇章。恩格斯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极强的历史责任感为我们送别了哲学史上的一段传奇,并在其基础上铸就了一座不朽的哲学丰碑。德国古典哲学时代的谢幕,映衬着哲学运思乃至人类文明新时代的冉冉升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因为有了“中国特色”而熠熠生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俞吾金.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J].哲学研究,1995(3).

[3]李进,吴琼.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问题[J].人民论坛,2014(6).

[4]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N].人民日报,2013-04-20.

[5]李海清.应重视社会主义的“现实运动论”思想[J].学习时报,2014(3).

猜你喜欢

伦理观费尔巴哈黑格尔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黑格尔财富伦理观述论——兼论社会转型期国民财富观的问题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