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
2014-08-15方利山
方利山
(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39)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力推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通过设立若干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把特色显著的民族地域文化在其原生地域环境中作整体性的活态保护实验,将给我国文化生态的保护、文化生态的平衡、中华文化物种的安全、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等等方面开拓新路。之所以要采取文化生态保护的新举措,加强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是因为这些年来我们更加明确地意识到,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传统文化一以贯之,中华文化遗产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无价之宝。基于这样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内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就是要使中华文化遗产在历史和现实的统一中得到有效的保护,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放光彩,创新性地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因此,进行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是具有前瞻性和深远意义的国家文化战略。
一、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价值意义
在中国皖南古徽州之地,一府六县(歙县、黟县、绩溪、婺源、休宁、祁门)历史悠久,自秦时即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单元。经过数千年的雨雪风霜,蒸育胚变,中原世家大族儒学文化基因的发酵,程朱理学世俗化对徽州社会的浸润熏陶,“贾而好儒”的徽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竭力倡扬,使徽州社会尚文重教,“儒风独茂”,中华传统文化在徽州之域深深扎根,世称“礼仪之邦”、“文献之乡”、“文物之海”,被誉之为“程朱阙里”、“东南邹鲁”。至明清时期,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终于实现了“区域总体全面发展”,“集中地、典型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徽州文化既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同时又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明清时期的典型代表,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古徽州的厚实积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具有标本、缩影和全息基因价值,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生动见证。在徽州地域,黄山、白岳、新安江绝佳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多彩而集中的物态文化遗存和“非遗”活态文化,三者相得益彰,相依共存,构成了完整的徽州文化生态空间。正是基于对徽州文化的这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才有了以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形式全面保护徽州文化生态的顶层设计。2008年元月,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作为全国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正式获批成立;2009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获国家文化创新特等奖;2010年又被列为国家十大文化创新工程。国家明确要求,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应对全国目前正在展开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作出示范作用。我们要把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使中华文明的这一瑰宝发挥更大的作用。
搞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实现对徽州文化遗产的整体、活态保护,就是要凭借徽州之域绝佳的自然生态环境,整体活态地保护好徽州物态和非物态文化遗产,守住中华农耕文明之根,在徽州之域着力建设一个人文与自然相和谐,历史与现代相统一,个性与共性相得益彰,文脉清晰、文魂丰沛、传统风貌依旧而又彰显现代文明的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示范区块,这是中华民族的特色精神家园的守护和建设。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应是以后世界孔子学院学员来中国了解、触摸、感悟、体认中华文化的一个实习基地。冯友兰先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旧邦新命”的学说,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具有启迪意义。这种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应该将徽州文化中体现的中华民族传统智慧和历史经验作为当代徽州之域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的有益借鉴;应该充分运用尚活在民间的徽州文化活态“非遗”传统智慧和历史经验,发展徽州之域的生产力,促进社区现代文明建设;在徽州之域文化生态的保护中,创新性地组构契合中国国情的和谐社会管理和运行机制;要让徽州文化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成为介入徽州之域当代社区生活并和现代相融合的与时俱进的活文化,探索亲民依俗的现代文治方式;让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让徽州文化“非遗”传统技艺艺术在原真复活和生产性保护中助推徽州之域的文化产业发展,改善农村民生;让徽州传统教育理念作为当下教改的借鉴,为今天的徽州之域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总之,这种“文化特区”类型的文化生态保护创新实验,是在现代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努力保护徽州传统古村落的文脉文魂,把传统古村落的自然之美丽、人文之美丽留下来,让“新安大好山水”永远“大好”,更加“大好”,并将这种“大好”做成范本,扩开影响。我们必须有这样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国家战略高度,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作系统的筹划安排,促成国家建立在文化部之上的统筹管理指导机构,促成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有专项资金投入,促成文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保护区的考核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促成保护区实验一些特殊政策的出台,完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这一“千秋大任”。
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基本前提
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实验中,地方政府和各方面当事者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从理念上有新的提升。一是保护对象创新。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过程中,徽州古村落古建筑一类物态文化遗产、徽州民风民俗传统技艺等“非遗”仍是重要保护对象。此外,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其内涵已将保护对象扩大到保护整个徽州文化生态空间,由文物而及其关系,由文物而及其生存环境。它特别关注徽州整体自然环境、徽州物质文化遗产现存、徽州“非遗”活态文化所构成的立体空间的创新性保护。二是保护模式创新。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不只是仅仅要保护几个徽州“非遗”项目,而是要在徽州之域凭借绝佳的自然生态环境,整体活态地保护好徽州物态和非物态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特区”式的重大系统工程。它的实验和探索,不仅直接关涉到徽州之域的未来发展,关涉到安徽文化大省的建设,而且对中华文化遗产在现代发展中的有效保护利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本位复归,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创建,对中华民族复兴以及中国梦的实现,都具有特别的意义。三是保护方法创新。目前,徽州文化许多新的保护办法正在发现和发明。像修复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展示性保护、收藏性保护,等等。不论保护理念的提升,还是保护实践的推进,搞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基本前提,都是要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定时段典型代表的徽州文化有到位的、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深刻认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价值意义,就是要对徽州文化、中华文化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没有这一点,就不可能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推进中,保住徽州文化生态空间的物态“筋、骨、肉”,守住徽州“非遗”的“精、气、神”,就不可能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推进中,立足民生,坚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在获取效益时,又不失去“非遗”的本真;没有这一点,就不可能有各类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新模式、新方法的发现和发明。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主要是靠徽州乡村的广大百姓。歙县许村是徽州文化遗存丰厚、古建筑留存很多的千年古村落。几十年来,村中的一些长者和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职工对村里的文物古迹保护的价值意义都有一致的共识,主动配合村委会工作,自发成立了村民保护委员会。他们积极捐资修葺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积极管理和维护村子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环境,阻止各类破坏、倒卖徽州文化文物的行为,为保护徽州文化生态积极谋划献策;向年轻人和中小学生积极宣传许村的徽州文化,宣传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深远意义。由于民间百姓文化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靠文化自觉,许村各类国保、省保级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建筑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民间祠祭、舞大刀等特色徽州文化民俗“非遗”也得到红红火火的复活。许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徽派风貌保存较好,已成为让内外瞩目的徽州文化旅游体验点。象歙县的昌溪村、苏村、丰瑞里,祁门的沥口、闪里、桃源,绩溪的余川、上庄、湖村、瀛州,黟县的庐村等古村落,越来越多的民间百姓认识到徽州文化古建文物等等是徽州祖先留下的珍宝,是有益子孙后代发展的文化优势,大家主动保护,使这些地方的徽州的文化生态保护走在了前面。事实说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离不开民间百姓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总书记的指示,为基于文化自信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