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休闲时代高校德育生活化探讨——以大学生公益旅游为视角

2014-08-15韦世艺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志愿公益生活化

韦世艺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6)

生活与德育是双向互构的过程。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1]因此,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应着力推进德育的生活化。所谓德育的生活化,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具体而言,德育生活化强调道德教育和现实生活的融合,让教化在生活中生成,使受教育者在对生活的感知、感悟和践行中学会过一种道德的生活,从而实现受教育者品德的自我养成。

亚里士多德曾言:“我们需要崇高的美德去工作,同样也需要崇高的美德去休闲。”[2]所以,现代人应珍惜休闲,善待休闲。而如何珍惜休闲,善待休闲?作为现代性的产物,旅游已经成为人们闲暇生活的一种重要选择,是大众休闲的主要方式。旅游既能给人们带来感官享受和精神愉悦,又能锤炼、提升个人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人的素质的再生产。简言之,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是人的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市场逐渐分化,呈现出从大众化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及专项旅游方向发展的趋势。而公益旅游(voluntourism)作为非大众型旅游(alternative tourism)的一种形式,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在欧美国家发展极为迅速。从词源学的角度而言,公益旅游(voluntourism)由志工(volunteer)和旅游(tourism)两个词复合构成。因此,“公益旅游可视为一种将志工服务工作(volunteering work or service)融入于旅行相关活动的综合性旅游活动”。而研究表明,公益旅游的经历能推动“志工旅游者反思和重新审视过去,评价以前的人生、家庭、决策和态度,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促进个人人生旅途的发展”。[3]可见,公益旅游蕴涵丰富的教化价值。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在休闲时代背景下,基于德育生活化理念,思考通过公益旅游这一专项旅游休闲方式来推进高校大学生德育生活化的现实可能,以满足休闲时代对高校德育的价值诉求。

1 开展大学生公益旅游的必要性

一方面,公益旅游有利于大学生休闲素质的自我提升。所谓休闲素质,是指个体较稳定的休闲态度、休闲价值观和休闲行为习惯。正如著名学者周国平所言:“在闲暇时间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确实将越来越取决于他如何消度闲暇,而教育的目标也随之发生变化。过去,教育的目标是为职业作准备。现在,教育应该为人们能够有意义地利用闲暇时间作准备。也就是说,应该使人们有能力在闲暇时间过一种有头脑的生活,而不是无所用心的生活。”[4]进一步,能否拥有合理正当、积极健康的休闲生活不仅影响国民个体的人生幸福,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同样具有不同寻常的重要意义。因为,“改变了某个民族的休闲品性就可以改变这个民族的整个个性和这个民族的效率……休闲教育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不是一个附带的任务”。[5]所以,无论是从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及其今后的人生幸福而言,还是从整个国家的发展而言,大学生良好休闲素质的养成应成为休闲时代高校德育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开展大学生公益旅游,实质就是引导大学生在积极向上的休闲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休闲价值观和休闲生活方式。所以,开展大学生公益旅游有利于大学生休闲素质的自我提升,是高校德育面对休闲时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回应。

另一方面,公益旅游有利于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实践养成。如研究者指出:“公益精神的生成只有通过实践的内化与外化才能成为主体的道德意识、品质或善的德性。”因此,“公益精神的培育必须注重公共生活的实践性原则,必须创设更多的公益情景并鼓励人们本着社会责任去参与公益行动,这是公益精神培育的最终指向”。[6]培育和弘扬公益精神,无疑应成为现代公民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关注的时代主题。所以,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建设者和引领者,既应充分彰显自己的文化批判精神对公益精神给予有力地肯定和提倡,更应对大学生的公益精神予以行之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公益旅游的开展,使大学生能在自主选择的旅游休闲生活中实践志愿服务,并通过亲历的志愿服务获得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丰富情感体验,进而在得到他人尊重、社会认同的自我实现过程中升华对公益精神的内化境界和行动自觉。因此,大学生公益旅游的开展,有利于高校推动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实践养成。

2 开展大学生公益旅游的可能性

一方面,开展大学生公益旅游与国民教育的政策导向高度一致。

首先,公益精神的弘扬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所以,高校通过大学生公益旅游的开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益精神,完全符合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的指导精神。同时,《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也指出,要“积极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以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高校积极引导大学生公益旅游的开展,使大学生在旅游休闲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提升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是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引导。其次,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认为:“要着力建立志愿服务社会化运行模式,推动志愿服务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而大学生公益旅游以市场化的机制整合高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从而构建起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化运作模式,充分贯彻了志愿服务活动意见所提出的社会化运行理念。最后,《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指出:“把志愿服务纳入学校教育,研究制定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办法,鼓励在校学生人人参加志愿服务,可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折算成社会实践学分。”可以说,志愿服务制度化意见的颁布,对于高校如何把大学生公益旅游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假期社会实践相融合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实施思路。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发展大学生公益旅游与国家当前对国民教育的政策导向高度一致。

另一方面,我国大学生公益旅游的开展具备很好的市场前景。

首先,我国公益旅游资源丰富。随着《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颁布实施,我国旅游休闲环境将逐步优化,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旅游休闲的可入性将大大增强。所以,大学生以公益旅游方式到西部农村地区旅游休闲的空间将得到扩大。其次,大学生公益旅游对于旅游目的地更有吸引力。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广大农村地区在经济繁荣、村风文明、社会和谐以及环境优美方面则迫切需要得到更为专业化的支持。因此,大学生公益旅游的开展,相对于其他群体的公益活动,将会更能获得旅游目的地政府和社区的认同。所以,我国大学生公益旅游的发展具备很大的市场空间,能为社会相关利益者积极开发大学生公益旅游创造足够的动力。

综上所述,通过大学生公益旅游的积极开展推进高校德育生活化,具备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建立和完善以高校德育生活化为旨归的大学生公益旅游发展机制,是休闲时代背景下推进高校德育生活化的重要举措。

3 基于德育生活化的大学生公益旅游发展机制

3.1 转变育人观念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从“育人”而非“制器”的教育立场出发,深刻认识作为完整的社会人,把大学生休闲素质的提升纳入到高校德育价值目标体系中。其次,要形成高校德育社会化的观念。作为高校,应努力拓展德育资源的获取途径,构建起社会化德育道路。开展公益旅游,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就在于以市场化的机制实现对高校、社会、家庭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得社会、家庭和高校作为公益旅游的相关利益者互相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推进高校德育生活化的良好机制。最后,要增强高校德育生活化的观念。高校德育要充分重视与日常休闲生活的有机融合,通过休闲生活丰富元素的隐性课程开发,增强休闲时代高校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

3.2 增强制度引导

制度引导的内涵具有支持和规范两重含义。作为高校,应制定大学生参与公益旅游的鼓励评价制度。同时,与旅游企业建立起畅通的联络机制,积极收集相关反馈信息,以此推动大学生公益旅游德育的实效性。作为政府,应制定鼓励旅游相关部门参与大学生公益旅游项目开发和实施的优惠政策。同时,对公益旅游相关利益者的权利和义务给予具体的规定,以此推动大学生公益旅游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3.3 推进合作共赢

大学生公益旅游作为社会化的育人活动,是高校、社会和家庭以市场化机制整合教育资源的产物。因此,大学生公益旅游的有效开展需要高校、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社区(地方政府)以及大学生家庭的通力合作才能得以实现。基于合作剩余的视角,各利益相关者只有在回报扣除成本有所剩余的情况下才会产生持续参与公益旅游的动机。因此,大学生公益旅游的各参与主体应在以“育人”为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充分协调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才能构建多方共赢的大学生公益旅游实践育人合作发展机制。

3.4 着力重点发展

重点发展包括重点区域的发展和重点人群的发展两个方面。从重点区域的发展看,西部民族地区应是大力发展大学生公益旅游的重点区域。因此,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提供相应的平台,引导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公益旅游实践育人的探索。从重点人群的发展看,由于大学生公益旅游的公益活动主要以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提供的志愿服务为主,而且公益旅游又往往兼有徒步背包游的性质,对旅游者身心素质有一定要求。因此,大学生公益旅游实践育人应重点在专业技能比较成熟,社会实践适应能力更强的高年级学生中展开。透过高年级大学生公益旅游的有力开展积极营造校园的公益旅游文化,进而为大学生公益旅游的持续开展奠定基础。

4 结语

以大学生公益旅游的开展推进高校德育生活化的有力实现,既需要宏观层面的学理把握,也非常需要微观层面的实践探索。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开展大学生公益旅游方面,无论是高校,还是旅游企业都还面临着复杂的操作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以下问题尚值得进一步探讨和解决:一是大学生公益旅游项目校企合作开发问题;二是大学生公益旅游项目校园推广问题;三是大学生公益旅游德育效益分析问题;四是大学生公益旅游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问题。而以上问题的根本解决,首先在于教育者能否充分地立足于休闲时代高校德育应有的价值意蕴,从德育生活化的理念出发,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地推动大学生公益旅游得以实际的进行。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2)[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88-289.

[2]马勇,周青.休闲学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8.

[3]宗圆圆.公益旅游动机、体验与影响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12(3):78-94.

[4]夏欣.周国平:教育引导人类的心智生活[EB/OL].[2014-06-14].http://edu.hainan.gov.cn/showarticle.jsp?id=20056449.

[5]J·曼蒂,L·奥杜姆.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M].叶京.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82:28.

[6]卓高生.现代社会公益精神的价值及本质特征[J].甘肃社会科学,2012(4):58-60.

猜你喜欢

志愿公益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我志愿……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公益
公益
公益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