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茶道”探微:基于中日茶文化的比较研究视角

2014-08-15李芳菲王胜鹏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茶道饮茶茶文化

李芳菲 王胜鹏

(1.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回顾当代以来的茶文化著作,可以发现,无论是以中国茶文化为主体还是以日本茶文化为主体进行的讨论,都无法脱离将两者进行一番比较的研究方法。因为茶道虽然是日本的国粹,但是茶的故乡在中国,日本茶道的源头也在中国。正如《中国古代茶文化研究》中所说,“茶道的思想源头是茶禅文化。禅是中国化了的佛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国文化孕育了禅。那么,茶道的思想源头在中国”。[1]186因此,如果要窥见“茶道”本相,就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

关于“茶道”的定义,众说纷纭。自古以来,中国谈茶论道的人很多,而我国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茶道”一词是在唐代中期。首先是与陆羽同时代的高僧皎然,在他的诗中表现出来的“茶道”是指“通过饮茶顿悟人生,实现精神升华,达到常人不可及的思想境界”。[1]182稍晚于皎然的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将具有广泛意义的爱茶人的饮茶活动也归入茶道之中了,主要包括“种茶之道、制茶之道、营茶之道、饮茶之道等作为方法而言的茶道”。[1]182这两者基本囊括了中国茶文化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在日本的茶道中,有很多不同角度的定义:“综合各家的说法,可以看出日本茶道的几个明显特征:①茶道是一种行为艺术;②茶道是包含艺术、道德、哲学、宗教和文化各个方面在内的综合文化体系;③茶道的表现形式是室内艺能;④茶道是以茶为媒介的心灵沟通之路;⑤茶道的精神内核是禅,是禅进入俗家的一种方式。”[1]183

而本文所要探讨的是,中国是否具有日本茶文化中的行为艺术性的形式、过程,即外在化、礼制化的“茶道”。

1 中日茶文化的内涵差异

中国是茶的第一故乡。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种植的茶树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引种过去的,茶的利用是我国先民的一大发明。中国的茶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现在有文字记载的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到周武王时,茶叶已经成为贡品,汉代已经出现茶叶市场,魏晋南北朝的清饮之风促进了茶的精神文化的形成,到了唐代茶叶就成了日常饮品,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饮茶了。正是在这个时期,陆羽总结了自有茶叶记录以来的茶事活动,写出了第一本茶专著——《茶经》。黄仲先先生曾将我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先秦至唐初为茶文化形成时期,唐宋为茶文化鼎盛时期,元代为衰落时期,明清为我国古代茶文化的复兴时期”。[1]5发展到现在,茶叶已然成为“国饮”,作为中国人民不可缺少的饮品而继续存在、发展、演化着。

中国古代的“茶道”更多地类似于“茶事”,多与茶树栽培、茶叶采制、茶叶品审、烹茶用水、制茶工具、饮茶方法等活动的方法和技艺相联系,同时也涉及精神、思想境界层面的含义,但是极少与品茶的程式、礼仪等规范相涉及。正如《东京点茶》中所说:“宋代全社会各阶层广泛饮茶用茶,从人员上来说,已经达到了全社会的最大化;从范围来说,涉及了社会生活、礼仪习俗的方方面面;从功能上来说,茶馆社会文化功能日益完备,茶事服务社会化、专门化程度不断加深。所有这些,为宋代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最大化的社会基础。”[2]31茶与社会各层面的这种紧密联系的现象也推动了种茶、制茶、饮茶、茶事服务这一角度“茶道”的发展。同时,“宋代文人士大夫对茶相关活动的全面参与介入极大地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提升了茶文化的品味,提升了茶艺等茶文化重要内容的社会地位”。[2]31这就突显了“茶道”在精神、思想境界层面含义的延伸。

可以说,日本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日本是没有原生茶树的,也没有喝茶的习惯,饮茶的习惯和随之形成的茶文化是在约9世纪初时,留学中国的日本高僧最澄首次将茶籽及饮茶器具带回到日本后由中国大陆传入日本的,那时正是中国的盛唐时代。日本在平安时代之前,基本上处在一味模仿中国的时代里,拼命吸收中国的各种文化,盛唐时期的中国茶文化也被日本人囫囵吞枣似地接受了下来。但之后,由于菅原道真提出取消遣唐使在中国留学,日本便开始了创立本民族风格文化的历程,在中国唐宋时期茶文化的基础上创立了现代日本国粹——茶道。被誉为日本“茶祖”的村田珠光,凭借其独特见解和他将日本人的情趣融于茶事之中的成功之举,逐渐改革了茶室和茶具,提倡以精神为主的素朴的茶事,这使日本茶道焕然一新。村田珠光之后,为茶道的形成竭尽全力,并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是室町时代末期的武野绍鸥和他的弟子千利休。千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他将他之前的日本茶道宗师村田珠光提出的“谨、静、清、寂”的茶道精神改动一字成为“和、静、清、寂”四字宗旨。并且,他简化了日本当时存在的茶道仪式,不拘泥于物质的束缚,只求在这一过程中净化心灵,加强交流,反省自我,从而达到平静恬淡、不物于物、谦和恭敬的内化本心的作用。在这个层面来讲,他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当今日本的茶道流派虽然很多,但基本遵循千利休“和、静、清、寂”的茶道宗旨。

发展至今的日本茶道,其实质就是一系列有关沏茶、饮茶的礼仪,并经此修炼人们的道德,以求修身养性,学习礼法,增进友谊。尽管日本茶道中派别林立,有许多世家存在,但观其大概,茶事技艺上并没有多少出新、排他之处,程式要求、表演方式上大同小异,有创意的是饮茶仪式及其所负载的文化内涵。

综上,中日两国的茶文化都比较注重思想内涵、精神追求,总体上发挥了茶的凝神静气、清心助智等功效。但相比较而言,日本的茶道有一套完整的精神内涵与外在形式礼仪紧密结合的行茶体系,而作为中国茶文化一部分的中国茶道基本没有特定仪式可循,使得发挥和传播中国茶文化精髓缺乏必要的物质载体。总之,中日茶道之间渊源关系深厚悠久,但是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茶文化是大众化的、重实用,日本茶道则是典型化的、重精神。

2 中日茶文化各异之缘由

虽说中日茶文化同根同源,但由于其发展过程受到了自身民族个性、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致其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魅力与风采。

2.1 不同的民族个性孕育了茶文化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实用的民族,自唐宋以来,“茶之用无异米盐”,元曲中也常说“清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一直是以一种实用的态度来对待茶。考察厚重悠久的中国茶文化历史可见,茶就是从实用起步的。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至唐代陆羽撰写《茶经》,中国茶文化走过了一个从“实用”至开启“精神文化”的历程。乃至中国茶道文化精神性体现最为典型的禅宗茶道,也是基于僧人对茶的实用性认识而衍生出来的。因为僧人认为,茶有三德:一是坐禅时,通夜不眠;二是满腹时,帮助消化;三是茶为不发之药。[3]在中国古代,若欲将一种物质层面的事物提升到礼制、精神功用的高度,则必是想以此来规范社会秩序、稳定统治、固化阶层观念,为政治服务。故中国茶文化是没有严格的仪式可循的,相比之下对茶的精神内涵的发掘也远没有达到日本茶道那样的深度。虽然陆羽在《茶经》中指出“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唐刘贞亮也作《茶十德》,即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郁气、以茶除病气、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利礼仁、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但古往今来,中国人往往不会在日常的饮茶生活或者茶艺过程中去刻意追求这种理念的实现。“中国国民无论是皇室贵族、文人士大夫还是普通平民,历来饮茶都是为自由自在地娱乐性情、舒放性灵,或当作等同于米盐的一种饮食习惯。”[4]

但日本茶道不同,它与禅学思想相联系,与此配套的一系列礼法更注重追求精神文化,对个人自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起到促进作用。日本在古代和近代都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民族,这养成了他们特别重规范、重礼仪、重视自我克制和坚强意志训练等个性。这些民族个性反映在茶道中就是一套严密而具体的规定,包括对茶室的房屋结构、行茶的招式、动作、道具和程序。而且,日本民族是一个擅于博采众长、兼采异邦的民族,擅于将从他民族中“拿来”的东西赋予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内涵、适应本民族的特征,从而转化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以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体系,以此来提高其国家实力和竞争力,提升国家形象。因此日本作为茶文化的传入地,却能将“茶道”赋予自己独特的内涵从而发展成国粹享誉世界,被称为是应用化了的哲学,艺术化了的生活,轻实用而重精神。

2.2 茶文化主要传播群体的差异导致了其主导思想内涵的不同

“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大约在唐代得到了普及。并且,人们把茶从最初的单纯饮用、解渴、提神升华为通过饮茶获得某些精神上的需要、反映人生信仰、追求人生的崇高境界和寄托、表达对人的情谊等。”[5]103唐朝的许多诗人都曾写过与茶或茶事相关的诗歌。如白居易,在他留世的诗歌中有60首左右都是咏茶的。“唐代之后的宋代,也有许多文人学士描绘过茶那清郁隽永的香气、甘露琼浆般的滋味。如宋代诗人苏东坡就曾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的诗里,将佳茗喻为佳人。”[5]104由此可见,文人儒生是推动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这也解释了为何在中国茶文化中,儒家思想的痕迹随处可见,甚至占据了它的主体。尤其在现代社会中,茶叶往往作为亲友之家互相馈赠、表达佳节祝福的礼品;走亲访友之时,往往奉上一壶好茶以示招待,同饮品茗之际,闲话家常;文人官士饮茶之余,不忘谈论国事以抒发自己的感慨。这些无不体现了儒家的礼仪、尊亲重友、励志、中庸等思想。而贯穿其中的纽带,就是“茶”,围绕这衍生出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就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茶文化,温情而悠远。

当然,中国茶文化受道家、佛教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道家的养生思想和自然观,通过茶带给人的神清气爽、心平气和之感,来传达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性情与精神寄托。佛教的兴盛则直接推动了茶文化的繁荣。佛教的哲学思想与饮茶文化深深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独特精神意境的茶禅文化,而这也对后来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可以说,中国茶文化兼融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之下,能够引导个体实现精神的升华、美好和谐的感悟,从中体味悠久的中华历史传递出的文化特质与独特意境。

与中国不同的是,在日本,优良的茶种以及各种关于茶的著作,都是由派往中国的遣唐僧人们带回国的,饮茶之风也是由寺院流传到外界的,在日本茶道发展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样是寺院的禅师,如荣西禅师、村田珠光、一休和尚、武野绍鸥、千利休等。因此,日本茶道核心内涵的形成主要受佛教禅宗的影响,而不是像中国茶文化那样受儒、释、道三家的综合影响。与禅学思想相适应而形成的日本茶道“和、静、清、寂”四核心,通过饮茶礼仪中的“七规”表现得淋漓尽致。茶道四则不但是日本茶人们的行动指南,更是日本国民修炼本民族精神和国民性的手段与媒介。

2.3 中日茶文化的不同发展路径导致了其推广层次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中国茶文化涵盖的社会层次比较广,呈现出博大的特点。在宋代,民间的大小城镇就广泛兴起了茶楼、茶室、茶亭、茶馆等场所,士农工商各阶层在这些场合中,或者以茶会友,又或者通过饮茶开展人际交往,从而使茶成为日常生活本身的内容,这也催生了部分地区出现的内容更为丰富、形式相对固定的“茶民俗”。

而在日本,上层社会的成员为了自己的阶级统治需求,更多地赋予了茶精神上的含义,甚至将茶上升为了一种宗教,在茶道的内容和形式上讲究务精务细。这一点,从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完成日本茶道的草创,是得益于当时日本的最高掌权者丰臣秀吉的参与及扶持一事上便可得见,其主要的参与对象并非普通的日本民众。相对于中国茶文化的大众性,日本茶文化则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虽然茶道在民众中也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远没有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

相形之下,中国的茶文化是通俗、宽泛的,带有很强的实用性特点,日本的茶道则是偏于玄奥、精细的,更具有典型性。

2.4 中日历史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了两国在茶文化多样性上的差异

自古以来,中日两国交往联系不断,日本受中华文化影响深远,由中国引进日本的许多先进文明经过自身的改造,开花结果,享誉世界。茶道就是其中之一。但由于两国地理环境因素上的巨大差异,直接影响了各自茶文化的多样性。

茶是中国人的国饮。中国茶文化体现出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实用性和大众性,另外,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多样,民族众多,风土各异,因此各地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可以说民间饮茶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突出表现就是异彩纷呈、各显风采的茶艺。如白族三道茶、潮州工夫茶、江浙地区的盖碗茶等有着一些具有地方性和局域性的茶文化。

日本的茶道则不存在这样的多样性。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相对狭窄,地形比较单一。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日本单一的民族国家,各地风俗基本一致。而日本茶道也不例外,形式上有着单一而严格的规定,精神内涵上则是以禅为核心。再加上它的传承是以秘传的方式进行的,更加不利于其在多样性上有所发挥。

但是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中国这种开放式、丰富多彩的茶艺,“相比之下对茶的精神内涵的发掘却远未达到日本茶道那样的深度”[6],但日本茶道则更倚重于系统的哲学思想作支撑。因为日本茶人不仅是希望在茶饮过程中实现平静身心、自我反省的目的,更是期望通过“共饮”的形式来实现一味同心、异体同心的社交性目的。

3 中国究竟有无日本式“茶道”

通过对中日茶文化存在方式、发展路径,及两者差异性的分析,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究竟是否存在闻名于世的日本茶文化中外在化、礼制化的“茶道”呢?

我国著名文物专家孙机在香港茶具文物馆做演讲时曾指出,“由于汉字的组合比较自由,中国古文献中出现过‘茶道’这个词组……这些‘茶道’的含义相当于茶事或茶艺,有别于日本所称‘茶道’”[7]。可见在孙机看来,中国的“茶道”并不存在日本茶道中的一套繁文缛节,也没有那么深刻的“茶禅一味”的精神境界。又如《浅析日本茶道的由来及其文化》一文指出,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层次复杂,而日本茶道却在继承中创新,自成体系,有其严格的程式。但是中国的茶道几乎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所以一说起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再如,滕军在《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一书中也分别从中日两国茶文化的历史成因、载体、调茶法、所用茶具、参与者以及相关文化方面直观叙述了中日两国“茶道”的不同之处。其中,作者指出:“成型后的中国茶文化有重视实用,贴近生活的特色。但当嵯峨天皇与回国的留唐僧人一起品茗时,更为关注的是由茶引发的精神文化氛围,而不是茶的实用性。”[8]除此之外,黄仲先先生也提到:“日本茶道是一种行为艺术或者就可以称为一种室内艺能;中国的‘茶道’重文学,而不重行为艺术,重精神享受,重心灵的感悟和体念,不重肢体动作,不重形式和过程。”[1]186

这些对“中国有无日本式茶道”的回答为我们今天认识中日茶文化带来启发,也使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中国“茶道”存在的类型。笔者认为,在中国这样历史悠久、文化体系多样、民族众多的国家,人们更注重的是茶的实用性,而非刻意追求茶对人的精神修炼。尽管自古不乏嗜茶之人,但也很难在儒、释、道甚至更多的思想体系之中综合出系统的哲学观来支撑一套规范化的行茶礼仪。所以,中国茶文化虽有精神感悟的成分,但始终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于是,在中国不存在日本那样在“禅”的内核下形式一致、礼制化的茶道,现在没有形成,今后也恐难形成。

尽管如此,中日茶文化始终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在某些方面也表达着相同的期指。这种相同点最明显的也许莫过于一个“和”字。“和”渗透于每一位茶人的自我净化、内心反省过程中,同时也体现于制茶和饮茶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和谐、巧妙配合。有如此深厚的文化根基支撑,茶道固定化的模式也仅仅是作为一种形式去敦促、提醒着茶人内敛、清净、反省、淡然、适人、适物……中国茶文化虽然没有形成日本茶道那种与所表达观念环环相扣的严谨表现形式,但中国茶的气韵源远流长。

[1]黄仲先.中国古代茶文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亢崇仁,丰智利.东京点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3]刘志文.论中日民间仪礼中的茶俗文化[C]//贾惠萱,沈仁安.中日民俗的异同和交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施由明.自由的性灵舒放与刻意的精神修炼——试析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根本不同[J].农业考古,2009(2):249-252.

[5]罗国中.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1):103-108.

[6]李荣林.中日茶道文化之比较观[J].农业考古,1997(4):343-346.

[7]孙机.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6(1):62-69.

[8]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95.

猜你喜欢

茶道饮茶茶文化
体验茶道魅力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茶道人生
《茶道六百年》
四季饮茶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