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的转型发展——关于永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调查

2014-08-15张小燕黄湘燕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走廊加工企业

张小燕,黄湘燕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正在有条不紊的实施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区域产业科学布局、分工与合作的战略部署,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传统制造业产业转移规模逐步壮大。长三角、珠三角的“腾笼换鸟”,为身处内陆山区、经济欠发达的湖南永州带来了强劲生命力,形成了后发优势。该市的蓝山、宁远、道县、新田四县相邻,紧挨广东,独特的地理位置,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地域优势,逐步形成了以蓝山、宁远、道县、新田四县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县区的加工走廊——“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以下简称“加工走廊”)。

为了解目前“加工走廊”的发展情况,破解新时期承接产业转移的瓶颈,2013年7月23日至27日,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成立了“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专题调研组,深入蓝山、宁远、道县、新田四个县,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调研该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结构调整的有关情况,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加工走廊”发展的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对策建议。

一、“蓝宁道新”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情况

目前,“加工走廊”已经成为永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四个县依托自身的资源禀赋,积极抢抓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切入点,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速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加强各区域间合作,使得承接对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承接规模逐渐扩大

近年来,蓝山、新田、道县、宁远四县政府以“产业分区、特色鲜明、突出重点”为原则,结合自身传统的产业优势,着力打造“一县一品牌”、“一园一特色”的产业优化升级格局。“加工走廊”的产业承接转移有力的推进着该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由于成绩突出,2010年5月,“加工走廊”被湖南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领导小组授予“承接产业转移特色基地”。截至2012年底,“加工走廊”已整合开发了近40平方公里的用地,投资并建成了207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进出口总额达100万美元以上的规模加工企业达到135家。GDP、工业增加值、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分别占全市的29.5%、28.8%和72.9%。以蓝山县为例,2012年,全县园区签约项目42个,同比增长达到130%。到目前为止,该县外向型企业已达到630余家,实现了70000余人的就业。2013年上半年,全县到位外资达5600万美元,到位内资15亿元。在如此喜人的发展势头下,“加工走廊”计划在“十二五”末,努力晋升成为国家级加工贸易区,使其技工贸收入突破千亿元。

2.产业集群初现雏形

目前,“加工走廊”承接的产业主要包括三类:以纺织、制鞋、玩具制造、电子制造等为核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金属冶炼、五金、建材制造等为核心的高能耗工业产业和以水电开发、矿产品开发及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为核心的资源开发型产业。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加工走廊”的相关产业链进一步拉长,工艺进一步更新,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主要是以蓝山的毛织、制鞋、电子产业,宁远的玩具、建材、化工,道县的制鞋、电子信息产业,新田的家具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代表。尤其是蓝山县,以香港丽宏针织、台湾承阳针织、德晟纺织为龙头,涵盖了500余家毛织企业,发展成为全国第三、湖南最大的外向型毛针织基地。随着“彪马”品牌运动鞋总部、东莞必达电子公司总部及主要生产基地的进驻,蓝山县后发优势极强,扩大其规模效益指日可待。道县也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其工业经济从无到有,工业企业发展到183家,着力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园,目前已进驻企业29家,并且,园区成功获批了“两化融合”试验区、新能源示范区。

3.发展前景日渐看好

“加工走廊”有着综合成本比较优势和较好的发展潜力。“蓝宁道新”四县本身有着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地处湖南南大门,毗邻广东沿海,为“楚头粤尾”,是广东进入中西部地区的桥头堡,并且有着丰富的铁锰等矿产资源;再加上省市县各级政府出台各方面的具体扶持政策,使得劳动力、土地、工业用水用电等基本生产要素相对充足、价格低廉。在这些优势下,“加工走廊”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景越来越好。2012年10月,永州海关、检验检疫局驻永州办事处正式获批设立,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通关及检疫成本,这也标志着永州对外开放水平已到达一个新的高度。2012年第七届中博会期间,永州市借此机遇,举办了“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专题招商推介会,取得了丰硕成果。大会共签约30个重大项目,如道县光伏电子项目等,其中引进外资项目8个,资金达3.8亿美元;国内投资项目22个,引进资金74.9亿元人民币。并且此次签约的项目,科技含量较高,拥有自主品牌。随着香港金豪照明、炽佳电脑针织等一批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落户园区,“加工走廊”的产业正逐步实现由传统的贴牌加工向自创品牌的转变;由来料加工向进料加工,生产型向销售型转变;从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向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相结合、高成长性产业转变。

二、“蓝宁道新”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尽管“加工走廊”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前景也越来越被看好,但随着承接产业转移进入了关键时期,劳动力、土地等各种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各地区间竞争日益激烈,“加工走廊”的发展仍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瓶颈凸现

随着引进企业的逐渐增多,用地、用工、资金等矛盾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加工贸易走廊”承接产业转移的进一步发展。一是融资渠道不畅。“加工走廊”企业承接的大部分是科技含量较低的简单加工贸易类产业,各商业银行出于风险因素考虑,对项目贷款审批程序较严,贷款金额较少。由于产业项目抵押方式单一,很多项目无法得到贷款。二是征地用地难度较大。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用地受到严格控制,部分工业企业、物流园等项目受用地指标限制,至今未开工建设。三是用工矛盾突出。虽然永州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由于“加工走廊”内的企业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受规模、环境、工资、员工成长等因素的制约,对就业人员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

2.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近几年,永州市交通等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在交通、产业基础、园区建设等方面与周边地区相比依然略显滞后。“加工走廊”几个县处于丘陵多山地带,公路大部分还处于“九曲回肠”状态,二广、道贺高速公路南下和夏蓉高速西出还都是“断头路”,出省通道至今未通;铁路方面,现有洛湛、湘桂通往广西,主要承接产业的广东省却要往北绕道衡阳,蓝山、宁远、新田三县仍是铁路运行盲区。铁路货运的欠缺,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运输成本,使其产业承接发展被率先进入“高铁经济”的郴州、衡阳等地抢得先机。此外,目前该地区没有大型的综合性口岸物流企业为支撑,大型货柜运输车辆只能从沿海地区调运,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运输成本。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导致在对接产业转移上无法与衡阳、郴州、桂林等周边市县抗衡。

3.区域产业特色不明显

“加工走廊”在规划过程当中强调的是构筑“一县一品牌”的特色格局,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缺少省市的统一规划布局,各县还是有以“抢到项目、拉到投资”为主要目标。总的说来,几乎每个工业园区都有机械电子类产业、制鞋等加工类产业,各园区的产业特色还不够鲜明,标志性产业的发展还有待加强,存在着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各县重点扶持的主导产业雷同,基本每个县都有将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几项列入重点扶持对象,各县自己的特色资源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加工走廊”内部盲目暗中较劲的情况依然存在。

4.产业配套能力较弱

产业基础方面,产业集群仍然较少,配套能力较低。一方面,这几个县本来工业基础薄弱,整体规模不大,在全国的地位也不高,工业产品结构不够合理,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而且现有大部分工业产业的关联度较低,产业链不完整,导致很多产业由于达不到发达地区企业的配套要求,一些龙头企业的总部或者主要基地不愿迁至园区。另一方面,“加工走廊”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建设没有跟上,标准厂房数量不够,相关的绿化建设不达标,通讯、休闲、娱乐、购物等配套生活设施尚不完善。最后,各项配套服务方面也还有所欠缺,尤其在金融、财税、外贸进出口等方面,没有很好的配套能力,自然很难形成区域内的产业集群,从而也就达不到规模效益。

三、加快“蓝宁道新”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的建议

1.科学布局规划

为确保“加工走廊”把握产业转移机遇,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搞好功能划分,加强协调配合。由省市对“加工走廊”承接产业转移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继续按照“产业分区、特色鲜明、突出重点”的原则,实施“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招商”,明确各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着力构建符合现代产业特征、彰显各县特色的产业体系,有选择性的错开周边省市强势承接的行业,重点承接适合自身条件、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以避免恶性竞争和无序竞争。其次,“蓝宁道新”四县要根据总体的布局规划,严格按“产业分片,功能分区、基础配套、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充分考虑自身产业、土地、劳动力、交通、水电、资源等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园区的建设规模、发展方向、产业布局、近中期目标等进行重新规划,最大限度的避免重复建设。各县区相关部门应通力合作,形成统一认识,创新管理模式,从省内外聘请专家,科学制定各工业集中区总体建设规划,筑“巢”引“凤”,打造高新科技产业高地。

2.坚持绿色引领

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绿色引领,不能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要将环境的保护作为明确要求,突出发展“两型”产业。资源优势是有限的,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企业,千方百计“抢”其入园,对于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坚决拒绝。一方面,要加强自身资源保护与环境治理,按照节能减排的目标,逐步减少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加大投资,改善环境,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在承接外部产业时,要采取防控措施,设立环境评价指标,避免污染耗能企业引入当地,要采取鼓励措施,为环保企业提供优惠政策措施,积极承接高新技术企业及采取清洁生产的企业,提高承接产业的质量。

3.破除瓶颈制约

要立足各县县情,着力破解各种难题。一是破解用地难题。在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用地政策前提下,实行科学、合理、节约、集约用地。采取征地拆迁新举措,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征收目标、征收方式、责任及补偿方式和保障机制,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提供工业用地。采取各种奖励措施鼓励园区高层标准厂房的建设,提高园区企业的容积率。二是拓宽融资平台。主动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规范成立一些官方担保机构,充分发挥小额贷款公司等民间担保公司作用,鼓励银行加大对发展前景好的工业项目放贷力度。对于总部或者核心基地落在当地,致力于上市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三是破解用工难题。政府应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例如可以将蓝山“9+3”模式(九年义务教育与三年免费职业教育相结合)在“加工走廊”进行推广,缓解企业“用工荒”的难题。此外,政府应对自办培训学校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加强院县合作,积极从省内外重点院校引入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让企业用工保障成为承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4.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具有市场信息交流快、加工配套能力强等显著特点,能有效降低劳动成本、实现规模效益。目前,“加工走廊”四个县初步形成了各自的产业集群雏形。但总体来说,“加工走廊”产业集群的数量和规模还较小。今后要从大局出发,按照统一规划,围绕这些产业发展配套产业,形成规模集聚效应。一方面,根据园区的定位方向,着重引进那些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大型企业,对所落户的企业实行产业分类,通过大企业带动相关中小企业共同发展,注重培育主导产业。另一方面,结合优势资源,重点承接深加工企业的转移,促进下游产品发展,实现产业链条延伸,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5.提高创新能力

从长远来看,承接产业转移的可持续发展还得依赖自主研发创新,吸收改进外来的先进技术,然后自己创新掌握核心技术,逐步改变依附性的产业升级模式,走出“微笑曲线”底部。永州地处偏远山区,存在着自身的科技创新底子不足的劣势,把产业承接转移作为一个吸引“新鲜血液”的机遇,要把本地科技优势与外资企业实力结合起来,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起来。一方面利用当地已有的科技优势推动引入产业的改造升级,促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增强本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大力实施“引智工程”,为引入企业创造良好的科技平台,尽力争取转入企业把产业链中的核心研发环节迁入当地,帮助迁入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自身的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6.优化发展环境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招商引资的最大“磁场”。要进一步优化政策服务体系,促进“加工走廊”承接产业转移。第一,要优化政策环境。在落实好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努力推动政策创新,根据当地实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支持性政策,增强承接的竞争力。第二,出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硬性规定,成立专项小组,定期开展建筑施工环境专项整治活动,杜绝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行为。第三,加强政务环境建设。在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的契机下,更应该改进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坚持依法行政,确保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对于重大项目的用地申请、工商、税务、海关登记等环节可为其开辟“绿色通道”,以吸引外来投资者。第四,要加快完善配套服务环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产业,培育或引进一批重点物流企业,建设大型的物流基地,为引进企业提供完善的物流服务保障。

猜你喜欢

走廊加工企业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企业
企业
企业
神奇的走廊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走廊上的时光
走廊上
菱的简易加工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