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体系变革与中国角色定位的战略思考

2014-08-15胡志辉马荣升

河南社会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大国战略体系

胡志辉,马荣升

(1.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2.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5)

一、引言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体系演进的步伐从未停止,但从未如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短短数年间的巨大变化给人以如此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国际格局“东升西降”,战略力量分化重组,地区热点动荡连绵,大国对外政策联动调整,围绕权势再分配、利益再调整和国际秩序重构,各种势力展开激烈博弈,由此极具象征意义地揭开了国际体系变革的大幕。值此风云激荡、万象更新的大时代,作为新兴大国的领头雁并秉持和平发展理念的中国,毋庸置疑地被推到时代的潮头。这是历史的挑战,也是历史的机遇。如何抓住和用好难得战略机遇期,实现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需要凝聚举国之力,也需要具备驾驭中长期内中国与国际关系的战略能力,需要慎重思考国家崛起之后国际角色定位这一重大理论问题。

二、中国对国际体系的认知与角色转型

国际体系是大国力量结构、利益分配和观念分布的产物,新兴大国崛起必然从深层次触动现存国际体系架构和国际秩序,必然造成体系内各要素的联动调整。崛起的中国如何处理与当代国际体系的关系,尤其是与霸权国的关系?又将如何定位自身?这不仅关乎国家发展方向,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尺度。与以往崛起大国根本不同的是,中国是以非暴力手段实现和平崛起的,由此规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必然是和平性质的,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也必然是非对抗性的。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经历了一个认知与变化的过程,国际角色实现了重大转型。

(一)角色转型——从国际体系的“挑战者、革命者”转变为国际体系的“参与者、维护者”

近代以来,中国与国际体系关系经历了一个由被动纳入到游离于体系之外再到参与、融入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出于维护国家生存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并同西方阵营展开针锋相对、你死我活的斗争。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同时面对美苏两霸压力,安全环境急剧恶化。其后,中国联合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成为独立于两大体系之外的第三种力量。而在美苏两霸看来,中国是居于国际体系对立面的“异类”,是国际体系的“挑战者”和“革命者”。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由此成为参与国际体系的发端。其后,中美关系解冻,两国关系得到改善并结成反苏战略同盟。不过,由于美国对中国只是借重而没有从根本上放弃遏制政策,中国也不可能真正加入美国主导的西方体系。自1978年开始,中国摆脱了“极左”路线干扰并实现国内工作重心转移,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分析国际形势入手,得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重要判断,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由此推动中国开始以渐进、有序的方式同国际“接轨”,并逐渐参与到国际体系之中。2001年12月,在历经15年艰辛谈判之后,中国终于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第143名成员,从而具有标志性地结束了加入当代国际体系的漫漫征程。

(二)认知转型——从游离、孤悬于国际体系之外到参与、融入国际体系

中国国际角色的转型,既是安全环境变化的结果,也是主观认知变化的结果。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国际体系认识发生重要变化。中国逐渐认识到,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体系固然反映了西方国家主导世界事务的一面,但客观上也有顺应时代发展的一面。在漫长的同国际“接轨”过程中,中国认识到现行国际体系虽有不合理、不公正的一面,但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依旧强势的情况下,中国没有能力改变国际体系,也没必要将其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只能在参与和融入过程中,建设和完善国际体系,争取为社会主义建设谋取有利的外部环境。从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情况看,融入国际体系对我国现代化进程起到重大促动作用,并显著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中国总体上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受益者。正因为此,中国对现行国际体系总体上持肯定态度。上述认识变化,是中国对国际体系态度发生重大转变并积极融入国际体系的深层原因。这种认识的深化,不单是中国对国际体系重新认知的结果,也是中国同西方尤其是同美国战略互动的结果。进入21世纪以来,美将中国视为处于“战略十字路口”国家,认为是需要“引导”的新兴大国,期望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这其中固然有约束中国、诱导中国朝其希望的方向发展的成分,但客观上也大体准确地界定了中国当前应当扮演的国际角色。欧盟在发表的对华政策文件中,也把“更加负责任的大国”作为中国的角色定位,这说明西方对中国国际角色的期待是基本相同的。

上述角色转型要求我们以主动姿态积极参与国际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推动国际制度的完善与创新。目前看来,中国虽以渐进方式实现了由国际体系的反对者到参与者的转型,但更多还是被动型和反应型参与,国际话语权有一定扩大但还不够分量,尤其是缺少国际制度的创设权和重大国际事务的话语主导权。总体看,中国在国际体系中还处于相对下游位置,对国际政治进程的影响力仍较为有限。当前还需实现进一步转型,由“参与者、维护者”向“建设者、塑造者”甚至“创设者、主导者”方向转变,并借助G20、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新兴平台推动国际体系深度转型,促进国际关系进一步民主化。

三、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战略思考

简言之,角色定位就是中国在国际体系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承担什么责任。当前,国际体系依旧处于深刻变迁之中,崛起的中国不仅需要处理好自身与国际体系的关系,也需回应外界对中国发展方向的关切与疑虑。如何准确、适切地定位中国的国际角色,不仅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和圆润灵通的外交技巧,更需要深思熟虑的大战略思维。

(一)把握原则,妥善处理自身与国际体系的关系

邓小平说,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遵循的准则”[1]。角色转型不是简单的更换“身份标签”,也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一个立足长期的战略定位。处理中国同国际体系的关系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全方位参与、有条件履行、负责任维护、主动性建设。”“全方位参与”就是从全球化和大国责任出发,尽可能参与所有国际事务。“有条件履行”就是在坚持原则、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按照责任与权力、实力与义务对等原则履行国际义务。“负责任维护”就是维护现行国际体系中那些公正、合理的部分,包括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权威性、维护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准则、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等。中国不会对现存国际体系推倒重来,但也不能无原则地一味附和,而是负责任地遵守并履行相关义务。“主动性建设”就是在参与中塑造国际体系,如主动参与国际法和国际规约的创制,善于创设议题,提高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二)讲究策略,坚持原则与灵活性的统一

原则与灵活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处理国际问题的基本原则。如何看待美国霸权,存在一个策略问题。中国一贯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邓小平曾说,“谁搞霸权就反对谁”[1],但反霸不等于反对特定国家,不是反对美国,也不意味着要挑战美国。中国应致力于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争取与全球主要战略力量建立成熟稳定的战略关系,并努力赢得战略主动。当前,中俄关系已成为中国构建新型大国战略关系的典范,中欧关系稳定发展,中印关系呈积极发展势头,唯有中美关系仍处于起伏不定的状态,并日渐成为制约中国安全环境深入改善的长期性和全局性因素。尽管冷战已结束20余年,但中美关系仍未走出合作、斗争,再合作、再斗争的反复循环。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在结束十年反恐战争的同时,高调实施“亚太再平衡”政策,加大针对中国的战略部署,搅动地区局势持续紧张升级,导致中国安全环境复杂化。当前中美战略关系在实质上是“稳而不定”,它固然有两国结构性矛盾、战略互疑、认知差异等主客观因素,还在于当前中美处于力量升降的交错期和心理调适期,难以形成稳定的战略关系。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中美关系是复杂的,矛盾与冲突将长期存在,我们要有同美国长期周旋的准备,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讲究策略,始终把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三)敢于担当,做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

负责任和承担责任是国际社会对大国的最低期待。中国是社会主义大国,是政治体制和价值体系迥异于西方国家的新兴大国,肩负的国际责任重大而独特。自融入国际体系以来,中国就充分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中国虽为发展中国家,但一直承担着力所能及的责任和义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以保持人民币不贬值为基本承诺,在财力并不充裕的情况下仍拿出40亿美元帮助东南亚国家共渡难关。在消除贫困、缩小南北差距方面,中国也做出了巨大努力,迄今共减免46个最不发达国家400多亿元人民币的债务。为应对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冲击,中国在2012年G20峰会上表示将拿出430亿美元用于IMF资本重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席位,决定了我们今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必须做一个对世界和平与稳定负责任的大国。承担责任要坚持四个原则:责任与实力相称;责任与权利平衡;国际责任与发展阶段相适应;共同但有区别责任。

(四)树立形象,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新兴大国

国际角色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的两重性特征,客观性是指角色应与实力相适应,主观性是指角色具有可选择性与可塑性。这意味着中国的国际角色不仅取决于国家实力和外界认可,还取决于自身对角色的塑造能力。为此,需要我们在树立国际形象上下工夫。新安全观、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理念都是中国近年相继提出来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始终贯穿着一个爱好和平与负责任大国的全球治理理念,蕴含着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国际精神。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这不仅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政策宣示,也是树立大国形象的必然举措。

国际政治学家保罗·肯尼迪指出:“在国际关系史上,一场跨越国界的大动荡常常会动摇世界的根基,战略家的责任,就是在随后的混乱和喧嚣中,透过纷繁的表象和迷雾,认清已被改变的战略版图,并由此确立自己的战略和策略。”[2]角色定位是中国崛起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重大命题,我们要准确把握历史脉动的规律,清醒认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既要敢于担当,又要区分情况,量力而为,处理好责任与能力、目标与手段、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为维护战略机遇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宫力.国际金融危机与国际秩序的变革[J].现代国际关系,2009,(4):27—31.

猜你喜欢

大国战略体系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吐槽大国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多想记住你的脸
战略
战略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