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战条件下防疫工作和感染控制措施

2014-08-15赵晓燕

实用医药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野战伤病员防疫

赵晓燕

野战医疗所执行抢险救灾任务及野外军事训练时,面临着医疗物资匮乏、医疗条件简陋、医疗组人员临时抽组、救治对象伤口污染严重等具体困难,卫生防疫任务和感染控制愈发重要和艰巨。深入探讨野战条件下防疫和感染控制有着重要意义。

1 野战医疗所卫生特点

1.1 环境卫生特点 野战条件下,执行多样化任务的任务区地理环境复杂,例如海洋、沙漠、森林等。特别是面临洪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水源污染、气候多变,更有利于细菌病毒等感染源滋生。寄生虫宿主和媒介昆虫的繁殖,以及清洁的饮食和饮水供应有限,使感染途径增多,防疫难度增大。野战医疗所的检验条件、仪器设备、手术诊疗环境受到气候环境、空间、物资等限制,患者和患者、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容易发生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

1.2 伤病员特点 野战条件下,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受灾群众具有伤情重、伤口污染严重、心理紧张等特点,给医疗救治和感染控制增加了难度。而在现代战争中,致伤类型主要为炸伤、枪伤火器伤,火器伤的病原菌感染分为原发性感染(射入的异物)、继发性感染(处理不当)和内源性感染(伤及内脏、会阴部)[1]。同时,现代火器伤存在病原菌类型多样化的特点。在野战条件下,常见病有湿疹、皮炎、感染性腹泻及各种外伤等。

2 做好野战条件下防疫工作的措施

2.1 做好宣传教育,确保卫生防疫知识普及 野战条件下,交通闭塞,环境恶劣,例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灾区,受灾地区是山区,当地群众缺乏相关防疫知识。而官兵野战训练或执行重大任务,卫生条件艰苦且训练任务繁重,因此感染管理人员要针对不同人群做好宣传培训。在自然灾害受灾地区,联合当地乡镇卫生机构大力开展卫生科普宣传,增强卫生防病意识。采取印发防疫手册,学校上课,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工具多种手段进行宣传教育。对于广大官兵,做好部队卫生防疫工作是一件小投资大回报确保官兵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结合驻地实际,了解当地传染病流行趋势,搞好战前教育培训,重点学习常见病、传染病、多发病以及军事训练伤的预防要点和防护知识。此外,广大群众和官兵面临灾难和艰苦训练时,可能产生紧张恐惧等心理,要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

2.2 严把食品饮用水环节 “病从口入”,特别在野战条件下,食品的采购、运输、发放等环节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污染,饮用水很易受到污染。卫生防疫人员要第一时间查看水源,了解水质状况,采集水样进行细菌检测,科学评估水质。对水源加强保护,维修供水设备,结合灾后重建,把水源改造作为重中之重。对于水质污染较为严重且短时间无法恢复供水的地区,应在城区设立分散供水点,做好饮用水运输贮存发放工作,避免遭到污染。而军事训练中,防疫小组需要在军事训练之前就对驻地的水源水质进行检测,提前选择和控制水源,坚持进行长期水质检验,以保障官兵饮用水安全。

野战条件下的食品安全,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格食品的采购、供应、分发加工流程。采购需经防疫人员检查合格后方可供应;在现场保障时,防疫人员时时跟踪,搞好监督检查,强调餐具卫生和分餐制。

2.3 抓好环境卫生 包括:①在营区安置点和驻扎地,对垃圾和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②重视消毒和杀虫,进行蚊、蝇和鼠密度检测调查,针对不同环境场所,采取不同的防制措施,如在野外营区和城区使用防疫车进行大面积的药液喷洒,降低“四害”密度;③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对灾害中死亡的动物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家畜圈舍进行消毒,对动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2.4 主动防疫 由于野战条件下,驻训地地理位置偏僻,传染病预防的工作难度增大。在野外驻训之前,制定完善的疫病处理预案,积极为广大官兵注射疫苗,提前预防。选派有经验的专科医师参与医疗小组,以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报告,并且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耐药菌的产生[2]。

3 野战条件下的医院感染控制

由于条件所限,医院感染在野战条件下更容易发生[3]。在1854年,南丁格尔带领其护士在野战医疗机构中,加强卫生清洁和病房通风等一系列医院感染管理措施,有效地降低了伤病员的死亡率,开创了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先河,从此,医院感染管理成为减少非战斗减员的一项有效手段。

3.1 规划营区,进行医疗区域科学划分 野战医疗所的设点是做好医疗救治、感染控制和疫情预防的首要问题。医疗所的位置要考虑医疗用水、用电,还要设置医疗废物和粪便处理池。野战医院明确划分医疗区、隔离区、保障区和生活区。对于临时搭建的医疗区进行分区管理,将伤病员的就诊、取药、治疗、病房、手术区分开管理[4]。建立发热和腹泻门诊。

3.2 重点部门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医院感染管理内容涉及野战医疗所的各个环节,因此要注重各个部门的消毒隔离工作,制定各部门医院感染规章制度。①门诊根据伤病员伤情状况,进行有效地分类救治,加强手的消毒;②伤病员所住的帐篷病房要注意消毒,及时通风,帐篷内的物品进行及时更换消毒处理;③医疗器械长途运输过程中要妥善贮存,无法无菌保存的使用前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紧急状况时采用化学消毒;④检验科室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物品进行焚烧处理,伤病员的血液、尿液、粪便、穿刺液等临床检验标本妥善保存,避免溢出;完成检验的医疗废物按照传染性标本处理;检查报告单进行紫外线消毒后发出;⑤野战手术室要符合医院手术室的基本标准,方舱手术室设有洁净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有明显的“三区”标志。手术后的房间要进行终末消毒。

3.3 医疗垃圾的处理 在营区规划时,明确设立医疗垃圾放置地,标识要醒目。在野战条件下医疗设施受到条件限制,医疗废物如锐器、敷料等一次性用品以及使用过的生活物品,如医用床单、医用被罩等,必须分类收集,密闭保存,明显标记,以用作统一处理。医疗垃圾不宜堆放过久,要及时联系相关部门进行集中分类、消毒、回收处理。如果条件不允许,即采取焚烧或深埋处理,焚烧后的渣土及时掩埋。

3.4 利用野战下的医院信息系统做好感染控制工作 医院信息系统在野战条件下的使用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更为高效系统地对伤病员、医疗物资、医学检验等过程进行登记检查、统筹划分、跟踪查询、统计监控。可将物联网应用于医疗领域中,射频识别装置RFID卡中可以存储伤病员、医疗物资、检验标本、医疗垃圾等等信息,通过激光扫描器获取RFID卡中存贮的信息,连接GPRS系统定位追踪信息。用于感染控制工作中,可采用RFID标识每袋医疗垃圾所在的病区及其种类、数量处理方式等。通过GPRS和视频监控技术核对每袋医疗垃圾的处理过程。此类过程也可以用于血液标本管理、医疗器械管理、药品管理等。特别是对于感染患者,医护人员可以避免与患者接触获得患者信息、伤情、过敏史等内容,通过视频监控对伤病员的现状进行观察,从而达到有效地隔离。

[1]王颖莹,王辰允,张 伟,等.野战环境下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3):363-365.

[2]董迎华,王芳英,王丽芹,等.地震灾区野战医疗所预防与控制感染的做法和体会[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8b):3-4.

[3]韩 鹏,朱会英.医院感染在野战医疗机构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26(4):394-396.

[4]李黔鄂.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探讨[J].中华临床医药卫生杂志,2007,2(5):2.

猜你喜欢

野战伤病员防疫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防疫、复工当“三员”
端午节俗与夏日防疫
基于排队论的战时伤病员急救建模仿真研究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告别“文战”,来一场情爱“野战CS”
小小野战兵
小小野战兵
打包式分诊模式在突发群体伤病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