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监护1例

2014-08-15刘鲁冀李震中

实用医药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病史急性期脑组织

刘鲁冀,李震中

患者,女,62岁。因“右侧肢体无力7 d,加重伴饮水呛咳2 d”入院。患者7 d前于行走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无力,以下肢为重,行走费力,持物欠稳,不伴有头晕头痛、视物成双、口角流涎、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无意识障碍和肢体抽搐,上述症状持续存在无缓解,到附近医院就诊,血压为175/110 mmHg(1 mmHg=0.133 kPa),行头颅 CT 示:未见异常密度影,按“急性缺血性卒中”给予降压、抗血小板、改善循环及营养神经治疗。近2 d来患者右侧肢体无力症状加重,伴有明显的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入院时血压为115/65 mmHg,行头颅MRI+MRA示:双侧大脑皮层下白质多发软化灶,左侧延髓梗死灶,颅内血管符合动脉粥样硬化表现。有高血压病史10年,平时血压控制在150/100 mmHg,否认心脏病、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烟酒嗜好。美国国立卒中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0分。患者入院后停用降压药物,给予鼻饲饮食,抗血小板、调脂固斑、疏通循环、神经营养治疗,同时给予706代血浆和人血清蛋白,提高血液胶体渗透压,增加循环血量,提高脑血流灌注,血压维持在150/100 mmHg。经2周治疗,患者肢体无力症状减轻,右上肢肌力Ⅴ-级,右下肢肌力Ⅳ-级,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较前改善,出院时美国国立卒中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2分,改良Rankin评分2级。

卒中急性期升高的血压如何管理、是否需要使用降压药物、何时使用降压药物、使用何种类型的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何种水平,不同的临床试验得出的结论亦存在差异。无论卒中前是否存在高血压病史,血压升高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十分常见。在处理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时,一方面,血压降低可能会引起侧支循环对梗死灶周边区域血供减少,使脑组织梗死范围扩大;另一方面,升高的血压可能会造成患者病死率增加和神经功能损害加重,我们常处在两难的境地。分析本文患者为老年女性,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结合磁共振结果,患者广泛皮层下白质脱髓鞘改变,说明患者颅内血管存在广泛动脉硬化闭塞,有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病因。对于此类患者,往往存在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自动调节能力降低,这些结构和病理生理学的变化有助于患者耐受卒中初期血压的升高,且出血转化率较低。这样的患者需要升高血压,保持梗死部位血流灌注。患者发病后在外院治疗期间进行了减压治疗,血压降低到病前水平以下,症状逐渐加重。造成病情加重的原因可能与过快过低降压有关,脑组织有效血液灌注不足。转入笔者所在医院后,根据病情特点,使用706代血浆及人血清蛋白,进行适当升压,增加脑组织灌注,使血压维持在病前稍高水平,经过治疗患者预后较好。

总结上述及本文患者的分析,笔者认为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患者,结合患者平时基础血压水平、颅内外血管情况及脑卒中的不同病因、不同部位,来决定卒中急性期血压如何管理,而不应一概而论。对于部分患者可以允许血压暂时维持在病前水平或病前稍高水平,直到病情稳定后考虑降压,但降压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平稳进行,不可使血压降得过低过快,避免血压剧烈波动。

猜你喜欢

病史急性期脑组织
通过规范化培训提高住院医师病史采集能力的对照研究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深度学习的甲状腺病史结构化研究与实现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医生未准确书写病史 该当何责
山楂叶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2,4-二氯苯氧乙酸对子代大鼠发育及脑组织的氧化损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