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尔吉亚三个命题的逻辑推论

2014-08-15刘思妗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弗雷格存在论智者

刘思妗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高尔吉亚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之一,智者产生标志着希腊哲学从以自然为重心向以人为重心转变。智者哲学家已不再像自然哲学家一样,独断宣称自己的观点,而是以逻辑论证为主要手段,通过揭露他人论点的矛盾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哲学家不满足于观察基础上的推测和类比,而是以修辞学和论辩术为基本工具,在逻辑思辨中澄清概念、讨论问题、建立理论,从而促进了逻辑学的产生和发展。高尔吉亚作为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他也没有直接表明他的哲学思想,而是运用逻辑论证方法,通过批判巴门尼德存在论中的矛盾来呈现自己的观点。他运用层层递进、精巧细致的论证方法,提出了与巴门尼德存在论的论点相反的三个命题。尽管三个命题存在明显缺漏,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高尔吉亚的逻辑推论思维可以被看作是伟大的“悟性”思维。对高尔吉亚逻辑思维纰漏的详细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逻辑思维启蒙时期的状态。

一、高尔吉亚简介及学界对他的评价

高尔吉亚出生于伊奥尼亚在西西里的殖民地林德尼,我们能找到的关于他的生平资料很有限,唯一能知道的一件他的生平大事是他于公元前427年访问雅典,在雅典大会上他的修辞雄辩震惊了雅典人,之后他便在雅典教授学生,主要教授雄辩术。他的主要著作是《论非存在或论自然》,其主要内容保存在斯克斯都·恩披里柯的《反杂学》(VII.65-67)中。

在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智者学派是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最无情批判的哲学学派,他们被认为只关心说服的技巧,具有虚无主义思想。柏拉图用整整一部对话录《高尔吉亚篇》讨论了高尔吉亚的修辞术思想。据记载,亚里士多德也曾有作品批判过高尔吉亚的理论,可惜今已遗失。不同学者对待高尔吉亚的著作的态度不相同,有学者认为高尔吉亚的著作不过是一种有关修辞手法的训练,认为他不过写了一些挖苦哲学家的诗文,无关紧要。这种看法与柏拉图在《高尔吉亚篇》中的讨论紧密相关。也有学者认为必须严肃对待高尔吉亚的理论,将其理论视为精心构造的对以巴门尼德为代表的埃利亚学派哲学理论的驳斥[1]172-174。作者认同后一种说法,高尔吉亚的哲学思想不仅仅在语言学上有意义,还应在哲学史上获得一个重要的位置。高尔吉亚对同时代的人产生了广泛影响,他的追随者几乎可以成为一个学派,但后人对高尔吉亚思想的研究却大为缺乏。

目前为止,学界对高尔吉亚的思想或者是从修辞学意义上来探讨,或者对他的三个命题的逻辑进行粗略概括。对于高尔吉亚思想在整个哲学史上的意义评价几乎都是消极的。认为他影响了诡辩论的发展,破坏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作者认同高尔吉亚的思想对人们认识的发展起到过破坏性作用,这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性的体现。但在另一方面,作者认为高尔吉亚的三个命题有显而易见的理论意义,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哲学思考的深入。本文通过对高尔吉亚三个命题的分析,试图从三个命题的逻辑推论里探索人类逻辑思维的启蒙状态,这也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观,只有回溯人类理论建立中的曲折性,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的发展历史,掌握思维规律,更好地为思维实践服务。

二、高尔吉亚批判巴门尼德存在论的三个命题及逻辑错误

巴门尼德哲学是希腊哲学的转折点,巴门尼德哲学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存在”概念的人。黑格尔曾说:“真正的哲学思想是从巴门尼德开始的。”从巴门尼德起,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从追问万物生成演化的本原,转为追问万物存在根据的本质,自然哲学发展为精神哲学。高尔吉亚的主要哲学思想是通过驳斥巴门尼德的存在论表现出来的。他运用逻辑推论批判巴门尼德的存在论,提出三个相反的命题,试图揭露巴门尼德论证中的矛盾。

(一)命题一:无物存在

在这一命题里,高尔吉亚先把某物分成三种状态:存在、非存在、既存在又非存在。他分别就三种可能性是否能成立进行了论述。首先,他假设某物非存在,论证某物非存在不成立。他认为如果某物非存在,就意味着某物既存在又非存在,说同一个东西存在又非存在是荒谬的,因为这违背了存在和非存在矛盾的原则。高尔吉亚混淆了一个概念,即把巴门尼德说的存在,理解为“物”的存在,直接将存在与具体某物的存在状态联系起来,因此说某物时,就预设好了它是存在的,将某物等同于存在之物,某物非存在等同于存在之物非存在。如果高尔吉亚要通过存在是感性存在物,不是抽象概念来证明,那么高尔吉亚论证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先反驳巴门尼德存在与思想同一的观点。巴门尼德在存在论中很明确地表示:存在是思想的对象。巴门尼德说:“感性世界的具体事物是非存在,是假相,不能被思想。”因此巴门尼德所指的作为思想对象的存在,并不是感性世界的具体事物,而是事物普遍属性的抽象概括。高尔吉亚将存在界定为感性的事物的存在,忽略了巴门尼德关于思想对象的存在具有抽象意义的观点。巴门尼德也认为存在非存在是荒谬的,但他的结论是从作为抽象概念的存在与非存在的对立状态得出的。尽管高尔吉亚的提法丰富了存在的概念,但他又陷入了武断宣称和忽视存在作为思想的存在这一方面。

接下来高尔吉亚证明他的假设之二:某物存在不成立。他同样预设了三种可能性,如果某物存在,那么它或者是永恒的或者是生成的,或者既是永恒的又是生成的。巴门尼德通过证明存在不是生成的,得出存在是永恒的结论,高尔吉亚恰恰相反,他先证明存在不是永恒的,再证明存在不是生成的。我们具体来看高尔吉亚的证明过程:首先他证明存在不是永恒的,他认为如果存在是永恒的,就是无限的,便不在任何地方。前面谈到过高尔吉亚仅仅将存在理解为具体物的存在,具体之物必定要在某个地方存在,他推出结论:存在物是有限的,不是永恒的,存在不是永恒的。接下来高尔吉亚通过证明存在不是生成于存在,也不是生成于非存在来证明存在不是生成的。在论证存在不是生于非存在时,高尔吉亚与巴门尼德相同,直接从命题本身论证,认为存在生于非存在是荒谬的。而论证存在不是生于存在时,高尔吉亚却采用了不同的论证角度和方法。我们先来看看巴门尼德如何论证存在的,他依据存在唯一的规定论证:如果存在是生成,那么在它之前还存在一个存在,与存在唯一矛盾。巴门尼德的论证没有多大问题,他的“存在唯一”的观点是:“存在不可分,因为它整个完全相同。他不会这里多一些,这样便会妨碍他联结;也不会那里少一些,存在充盈一切。存在的东西整个连续不断,因为存在只能和存在紧接在一起。”[2]93巴门尼德用他已论证过的结论“存在唯一”做依据,符合逻辑。高尔吉亚认为如果存在从存在中生成,存在就是始终存在,与他论证过的存在不是永恒的矛盾。高尔吉亚的论证过程看似正确,然而他在论证存在不是永恒时本身就存在问题,无法做下一个论证的依据,因而得出的结论也是有问题的。回顾两者的论证过程,巴门尼德是从存在不是生成的得出存在是永恒的,高尔吉亚却试图从存在不是永恒的,得出存在不是生成的。高尔吉亚想论证巴门尼德的论证矛盾,却不是通过提出相反的命题,而是直接将巴门尼德论题中的原因与结果对调,这样的命题无法构成对巴门尼德命题的反驳。

(二)命题二:即使存在物存在,也不可认识

高尔吉亚的批判目标是巴门尼德“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这一命题。他的论证过程分为两方面:其一是证明思想的东西并不一定存在;其二是证明不存在的东西也能被思想。在这一论证过程中,高尔吉亚犯了同上面谈到的一样的错误,高尔吉亚再次将存在的概念局限为具体感性的存在,完全忽略巴门尼德抽象的存在,并且对此没有任何解释。巴门尼德命题的本意是:思想是理性的认识,存在是事物本质的、概念性的抽象认识,只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对本质、概念性的抽象认识,理性认识无能为力。高尔吉亚证明的是:理性认识无法认识不存在的感性对象,比如,他举例说:我们所想的会飞行的人并不会存在于现实世界中。高尔吉亚将巴门尼德在彼岸世界的问题简单地移植到此岸世界来反驳,显然有牵强附会之处。

(三)命题三:即使能认识存在,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

高尔吉亚认为认识存在靠感觉,而告诉别人靠语言。“语言不是主体和存在物,所以我们告诉别人的不是存在而是语言。语言是跟主体相异的东西。”[2]193高尔吉亚认为语言只能传达它们本身,而不能传达它们所指的事物。高尔吉亚的这一理论影响了后来不可知论的产生。他这一命题背后关心的已经超出了巴门尼德存在论的范围,实际上他关心的是词与物的关系,词与物之间的鸿沟也表现在他教授修辞术的过程中。

三、高尔吉亚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哲学家的影响

智者学派开启了逻辑论辩术的先河,智者学派认为辩论的目的是在功力而不是学问,他们的兴趣点在于取胜,而不是追求真理。高尔吉亚的目的运用修辞学说服听者,让听者改变观点和态度。早期自然哲学宣陈式方法被日益严密的逻辑推理取代,哲学家们不再满足观察基础上的推测和类比,而是把重心放在修辞学和论辩术上。高尔吉亚之后,智者学派逐渐向玩弄技巧、热衷诡辩方向发展了,破坏了对真理的追求。

在今天看来高尔吉亚的命题是可笑的,但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来对待古代先哲的哲学视野时,会发现他们拥有同现代人一样,甚至高于现代人的思维水平。以高尔吉亚第三个命题为例,这一命题让高尔吉亚成为第一个认真研究词与物关系的哲学家。两千多年之后,逻辑学家、哲学家弗雷格,进一步深化词与物的关系。弗雷格认为作为思想的东西,不能被感官感知,却可以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弗雷格进一步认为语言与思想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语言与思想之间存在差异,有时语言表达的内容会超出思想,有时语言会表现出与思想相反的东西,等等。弗雷格说:“许多思维错误的根源都在于语言在逻辑上是不完善的。”[3]200我们很容易能从弗雷格的思想论中看到高尔吉亚的影子。尽管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今天看来高尔吉亚的逻辑论证有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但他从客观上揭示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语言与内容的矛盾,丰富了逻辑学的内容,推动了哲学思考的深入。

[1]G.GROTE.History of Greece VIII[M].London,John Murray,1883.

[2]苗田力.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3][德]弗雷格.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M].王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猜你喜欢

弗雷格存在论智者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智者说
智者说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信用证下汇票存在论
弗雷格的“概念文字”解释“因明”的可行性分析
The Wise Man End the Rumer 遥言止于智者
如何安置现代性——马克思的政治存在论与海皑格尔的艺术存在论批判
从康德到弗雷格
智者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