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物史观创立及其当代价值

2014-08-15许振江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

许振江

(山东师范大学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一、唯物史观概念的由来

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是从历史观开始的,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创作完成,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进程的开始,并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建立“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为了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1]2马克思提出的这种“为历史服务的哲学”其实就是新的历史观,一种批判的历史观。但是马克思没有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概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自我异化理论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开始构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框架,但未提及“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概念,只是把这种新的理论称为“关于人的科学”[2]129。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深入而全面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对唯物主义历史观概念的内容了做了详细的论述,但仍没有明确提出“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概念。只是把这种新的历史观称为“历史科学”、“实证的科学”。“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概念首次出现是在恩格斯于1859年写的《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中,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并认为后置的要点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已经做了扼要的阐述[2]38。至此,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概念和概念表述达到了统一。

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过程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它集中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独创性和突出贡献。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这一过程既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了马克思思想进程的独特性质,并显示出科学的实践观是唯物史观的历史基础[3]41。

1842年,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使马克思的研究开始转入到现实社会中,这期间的许多具体的国家问题和物质利益问题,如普鲁士书报检查令问题等,使马克思看到普鲁士国家解决问题的出发点都是富人的利益,而不是国家的理性。他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指出:“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很容易走入歧途,即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而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但是存在着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既决定私人的行动,也决定个别行政当局的行动,而且就像呼吸的方式一样不以他们为转移。”[4]363马克思指出了在人的意志和行动背后客观的社会关系的作用,这是向历史唯物主义迈进的第一步。

从1843年开始,马克思开始转变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开始创立唯物史观。在给卢格的信中,马克思这样写道:“费尔巴哈的警句只有一点不能使我满意,这就是:他过多的强调自然而过少的强调政治。然而这一联盟是现代哲学能够借以成为真理的唯一联盟,结果大概像在十六世纪那样,除了醉心于自然的人以外,还有醉心于国家的人。”[5]442-443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是从解决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入手的,其标志就是在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命题,即“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和前提”[6]45和“政治国家是私有财产的已经得到实现的本质”[7]124。此时的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内在结构和性质仍缺乏系统了解,仍基于人的本质来理解市民社会和财产关系,虽然“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命题算不上唯物史观的观点,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观点却是在这一命题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因而,这两个命题的提出真正标志唯物史观的开始形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马克思提出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异化劳动理论,使马克思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马克思深入地分析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黑格尔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阐述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特别是他将异化问题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异化,论证了共产主义条件下异化的克服,并由此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马克思运用异化概念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这就为马克思后来全面系统地创立唯物辩证的实践观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性理论开辟了道路,为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奠定了基础。《手稿》与后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相比,还只是马克思创建自己科学理论体系过程中的最初探索,它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史上第一个起始原理的深化和拓展,并为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全面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虽然其中还存留着明显的黑格尔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抽象人性论的痕迹,同时对共产主义必然性的论证,也还带有抽象和理想化的特点。但是《手稿》中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使马克思在寻找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方向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844年夏,马克思恩格斯开启了两人携手创立唯物史观的新时期。他们首先清算青年黑格尔的唯心史观。马克思以后的思想发展,在理论和方法上摒弃了《手稿》中的一些观点,也继承了《手稿》中的成就,从根本上说,是沿着《手稿》开辟的从人的实践活动中寻找历史发源地这一方向前进的:通过揭示物质生产的历史作用,马克思发现社会关系的客观规定性;通过肯定人的主体作用,发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3]44-45。这些进展在《神圣家族》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神圣家族》明确把“生产方式”作为理解现实历史的基础,认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从“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6]350去理解历史,并从“实物”中发现了“人的存在”和“人对人的社会关系”[6]268;同时,它又肯定了人是历史的主体,认为历史本质上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并且从中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6]287。继《神圣家族》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基本完成。这不仅使他们在哲学领域中实现革命性变革,而且为创立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奠定了牢固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基础[2]44。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唯物史观的发现“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2]3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的本质、人与环境的关系,等等,提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56。这一结论是对社会的起源和基础、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和社会发展规律特点的高度概括。《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社会是人类活动的领域,劳动创造人,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社会,并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但不是社会生活的唯一内容,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包括科学、实验与艺术创造,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人是历史的主体,社会发展规律并不是凌驾于人类活动之上或者存在于人的活动之外,而是形成、存在并实现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表现为一种最终决定人类行为结局的力量[3]46。从这个意义上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可以说是马克思全面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纲要,正因如此,恩格斯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8]721,“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材萌芽的第一个文件”[8]212。

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全面展开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即全面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态》最突出的贡献,首先就是确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指出:唯物史观的本质特征就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完整地描述历史过程以及“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1]92其次是制订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即社会结构理论、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历史发展过程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形态》中马克思深入到生产方式的内部结构,自觉意识到生产方式包含两个方面,即生产力和“物质交往”形式;生产力决定交往关系,交往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否则它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直接决定国家政权以及意识形态的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始终标志着直接从事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1]131。这就是生产方式本身如何运动,生产方式如何决定社会的发展,或者社会是如何发展的问题,这些在《手稿》和《神圣家族》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在《形态》中得到了解决。最后,提出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论——共产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在《形态》中,马克思已不是从人的本质的“复归”去论证共产主义,而是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中去探寻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这就为共产主义理论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至此,马克思就正确地解答了生产方式本身如何运动及其如何决定社会发展的问题,并科学地制订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基本原理和结论。因此,《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基本结束,马克思大致完成了创立唯物史观的任务。

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本质

通过以上对唯物史观概念的由来和创立过程的考察,我们可以对唯物史观的本质或核心进行概括总结。在《德意志意志形态》中,马克思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在马克思看来,这种研究人类史的历史科学,“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其基本观点“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1]73-74。由此可以看出,《德意志意识形态》所说的“历史科学”“实证科学”实际上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以人类的历史为其研究对象,用物质实践的方法来解释其观念,对社会基本结构和历史发展基本规律做了深入的探讨,其基本内容就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抽象和概括,由此可以得出,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本质就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发现人类社会运动的一般规律。

理论和事实都表明,关于社会的主客体理论只有深入到社会结构内部,解释社会历史的基础和运动规律,才能成为具有科学性的理论。正因为这样,列宁把两个归结,即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看成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性依据。而任何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规律的理解,又不能离开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主客体的关系。离开科学的社会结构和规律的主客体理论,往往导致主体论、选择论;而离开社会主客体关系的社会结构和规律的观念,则往往掩盖着机械论和宿命论,我们历史观中的许多争论和错误,都与这种割裂有关[9]346。

四、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当代价值

陈先达老师在《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一书中,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当代价值做了三点论述:首先,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是不可超越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个半世纪以来,历史唯物主义正是由于它严格的科学性和代表全世界劳动者的利益,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显示了不可抗拒的说服力,这一点,任何有良知的学者都不能否认[9]355。其次,是观察当代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人类历史向世界史的转变和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所必然具有的资本扩张趋势的论断,为我们观察当今的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和方法[9]356。最后,是关系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也取决于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处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说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所取得的硕果[9]357-358。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创新和深刻变革,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干扰和阻力。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在我们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也存在各种思潮,企图影响我们坚持已经选择的正确道路。唯物主义历史观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为我们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的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继续前进和发展的思想保证,是正确认识当今世界的科学方法,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科学依据,是人们树立科学价值观的理论依据,是当代不可超越的科学理论,历史虚无主义的解构认识论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唯物史观。这种强调解构的观点会误导人们随意地去解释和解读历史,不仅会造成广大人民群众在认识和理解历史过程中的迷茫和困惑,也容易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用来制造反国家、反人民的事端。另外,这种认识论会误导人们用不严肃的态度看待历史。历史是严肃的,而某些戏说历史和穿越剧的泛滥却在一定程度上亵渎和侮辱了历史的严肃性[10]35。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不断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提供理论支撑与历史智慧。最根本的是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社会和世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规律性原则、正确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要树立对历史的自觉和自信,才可以更有效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要理直气壮地对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进行积极正面的总结和实事求是的传播教育。历史值得我们去铭记,但更值得我们去总结,去反思,去面对,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更要勇于正视历史的教训和挫折。只有正确的自觉的面对历史,才能自信的面对未来,我们要有这个自觉,更要有这个自信。实现这种历史的自觉和自信,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和激励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杨耕.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对历史的自觉自信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基石[J].求是,2013,(1).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习近平的历史观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新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
颠覆与重构——当代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