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化——对《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的解读及当代反思

2014-08-15曾宪亢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海默霍克辩证法

曾宪亢 熊 华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210003)

法兰克福学派是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所不能回避的代表群体,《启蒙辩证法》是其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启蒙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和极权政治批判是该书的三个重要维度,其关于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虽然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但对我国大众文化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启蒙辩证法》视野下的大众文化内涵与特征

(一)大众文化的内涵

大众文化不仅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概念,也是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批判的主要对象。在早期,大众文化的主体主要是无产阶级等社会中下阶层,是一种非精英文化。罗伯特·雷德菲尔德认为大众文化就是“自生自长的,并在文盲充斥的乡村共同体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存续”[1]24,是一种小传统文化。《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与社会科技发展紧密相连的文化,以传媒为载体,受到资本家遥控的社会文化,是“与新的再生产技术一起出现的大众艺术,以及垄断组织的娱乐工业组成的制度性组合”[2]64。大众文化正式出现于1942年,在霍克海默与洛文塔尔的通信中有所涉及。在《启蒙辩证法》中我们看到的是“文化工业”这个词语。“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工业是指已经异化的大众文化,其能够更形象地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的虚假性和欺骗性。

(二)大众文化的特征

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认为大众文化“不是由大众直接决定的,而往往是由大众在其他社会阶层的代表决定的”[3]226。大众文化通过统治阶级的“装饰”,起着稳固统治阶级地位的作用。大众性是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但在“文化工业”条件下,大众文化又有着多种表现形式,例如标准化、雷同化、技术化、强迫化等,这些特征完全颠覆了大众文化原有的内涵,转向了大众的反面。

1.“公平的交易”凸显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和技术化。在市场逻辑的推动下,大众文化逐渐向经济领域靠拢。文化成为商品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典型的文化特点。文化通过交换价值掩盖了原有的感性,文化产品为资本消费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为资本主义生产力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大众文化商业化的形成背景是技术化。工业化带来的新技术为大众文化的载体——大众传媒提供了高速发展的动力。大众文化要想彻底走进大众,必须依靠大众传媒。科学技术同时为大众文化的外观包装提供了可能,丰富了其虚假性。“所有消费者的兴趣都是以技术而不是以内容为导向的。”[4]123

2.“量化原则”凸显了大众文化的标准化,整齐化。量化原则是文化工业的核心原则。大众文化成为商品之后必然要追求最大利润,标准化可以缩短文化产品的必要劳动时间,使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文化在标准化的影响下逐渐脱离原有的气息,高雅与低俗的区分消失,差异日趋相同,大众欣赏能力降到同一状态。大众生活逐渐被格式化,“每个人都停留在类存在的单一层面上”[4]140。一体化的真实世界和幻象的个性存在共同抹杀了大众个体之间的差异。

3.“绝对的主人”凸显大众文化的强制化和整体化。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受到资本的绝对控制。大众接触的大众文化都是计划好的,都是被资本制造出来的,大众没有自主选择权,“某些东西是提供给所有人的,谁也摆脱不掉”[4]118。大众的需求都在广告中有所体现,品牌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大众化的整体化是强制化的结果。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认为社会的整体化促使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体化,资本主义社会在整体上异化,“汽车、炸弹和电影将所有事物都联成一个整体”[4]108。文化商品带来的是阶级矛盾的表面缓解,是两极对立之间一种“无力”的虚假统一。

二、《启蒙辩证法》关于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化的解读

(一)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化的路径:“传媒”和“快乐”

1.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化的前提——技术理性。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认为,启蒙逐渐成为支配大众的工具理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技术理性。技术理性影响着人们过于关注实证主义,思维程序化,对当下的社会制度持肯定态度,“以程序化的方式来测量目的”,“直接地服务于现存的秩序”。晚期资本主义时期,技术也出现了意识形态化的可能,大众文化在套上了技术理性的甲胄之后,以更加隐蔽的方式成为晚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帮手。

2.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化的中介——大众传媒。传媒业延伸大众文化的触角,出于控制大众的目的,大众传媒为大众意识形态化大开绿灯。电影、电视事业的发展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电视、报纸、电影等直接服务于宣传系统,成为驯服大众的“直接执行者”。“国家社会主义者很清楚,如果说出版印刷可以带来宗教改革,那么无线电广播则完全可以缔造他们的事业。”[4]144意识形态和大众传媒相互“扶持”,大众文化通过传媒这个中介走向意识形态化。

3.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化的方式——快乐机制。大众文化导致大众的快乐建立在广告、电视等带来的快感之中。广告代表着流行,电视剧粉饰着美好,影星代言着和谐。“把笑声当成了施加在幸福上的欺骗工具。”[4]127大众文化在外化成快乐的同时,以扭曲的笑脸向大众灌输对社会的认同,以虚假的幸福欺骗大众的心灵,打着为大众服务、维护大众利益的口号和幌子,实则是在潜移默化地强化其对大众的统治力。

(二)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功能

大众文化在表面上掩盖了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虽无意识形态之形,却执意识形态之职,其功能主要表现为:一是欺骗功能。作为意识形态的大众文化是伪真理的存在。首先,大众文化把自己定位为“先知”,表达的是资本主义的成功,显现的是资本主义的“虚情假意”。其次,大众文化将社会与个人、普遍与特殊等诸多差异混为一谈,造成了资本主义与大众利益共同体的假象。再次,大众文化通过传媒将资本主义的优点无限放大,影视节目处处体现着对现实的辩护。最后,大众文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一些无关紧要,不痛不痒的方面,看似批判,实为辩护,是非批判的批判。二是操纵功能。大众文化将人的欲望通过媒介放大,转移大众的政治视线,将大众带入消费的世界,通过虚假需求,直接对大众操纵。“社会已经完全丧失了理性因素,人们完全变成了社会为行使某种职能而不断加以培训或肯定的产物。”[4]132大众没有反思的机会,只能一味地对虚假需求认同,不觉之中受到了大众文化的操纵。三是教化功能。大众文化改变了大众内心深处的不满和对资本主义统治的不合理感受。资产阶级借助大众文化这个系统,在欺骗的基础上从思想层面对大众进行管控,树立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合理的假象,粉饰虚构的图景,“把教化的阶级性用科学性、文化性和学术性巧妙地隐藏起来”[5]150。四是同化功能。大众文化对大众的同化实质是同质化的文化操控着一体化的社会,这也是大众文化所有功能的核心。大众文化通过普遍性磨平人的个性。“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毫不犹豫地相信水滴石穿,特别是因为环绕着大众的文化工业的体系几乎不能容忍任何分歧,并且不断地针对行为操练同样的公式。”[6]大众文化同化人的思想时也同化其行为和心理,使大众可以在“被管理的世界”中虚构出“空洞的和谐”。

三、关于《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化的几点思考

(一)积极意义

1.大众文化的现实批判维度。《启蒙辩证法》中的大众文化批判,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这不仅是理论的批判,更是实践的批判。大众文化成为驯服大众的工具,“文化霸权”已被资产阶级夺取并受到大众的“认可”,大众对资产阶级更多的政治认同有助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启蒙辩证法》正是因为现实维度的关注,所以在今天仍有强烈的借鉴意义,其大众文化批判思想未因时间的推移而过时。

2.大众文化的辩证法。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认为原本的大众文化在技术理性和商品化的“夹击”下,丧失了超越维度。大众文化在资产阶级理性统治的引领下被异化。异化之后的大众文化散发着野蛮的气息,受到经济因素和利润追求的影响,大众文化已不再是服务,而是对整个社会的控制、整合和统治的手段。大众文化已经走向了自身的反面,完成了本身的二律背反。

3.社会发展的原本诉求。《启蒙辩证法》批判大众文化的重要一条就是因为大众文化的同一性。大众文化在资产阶级的控制下走向单向度的发展之路。不同的阶层面临的是同一种文化,社会呈现的是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认为差异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应该多元化的,大众文化也是如此。大众文化的非同一性是避免极权主义的重要手段。

4.大众文化的人学维度。《启蒙辩证法》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更多的是从大众文化异化这个角度进行的,但其中也暗含了人学的思想,如其批判的大众文化的消费、欺骗等功能。首先,大众文化异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非大众性,大众被大众文化欺骗,在精神上被其奴役。其次,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导致了人的虚假消费欲望强烈,产生了新的拜物教——大众文化拜物教。再次,大众文化批判关注了大众文化对个性的泯灭。在晚期资本主义时期,“人的基本个性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能够逃离统治体系并能够幸存下来的要素,二是统治体系残害它的成员时所留下的伤痕。”[4]225主体幸存的个性本已不多,并伤痕累累。

(二)局限性

1.大众文化和意识形态关系认识不足。《启蒙辩证法》在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偏离,虽然批判深刻,但理论建构不足,缺乏主体。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促使文化产生,推动文化发展,二者密不可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等同起来。《启蒙辩证法》对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化批判的前提是将二者分离,这是不恰当的。从社会的发展史上看,并不存在单独的文化,也不存在单独的意识形态。“在文明社会中,意识形态历来都是文化的焦聚地,人们接受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接受意识形态的过程。”[7]275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并没有看到大众文化本身就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文化性的表现,导致《启蒙辩证法》中批判的重点是文化,忽视了意识形态的批判,削弱了批判的力度。

2.理论建构的匮乏和主体的“消失”。简单地说,批判的目的是“破”,但光有破是不够的,还要有“建”。既要指出不合理之处,也要明确未来的发展之向。马克思主义是以工人阶级为中心的批判与建构统一的社会学说。《启蒙辩证法》对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化的批判既缺少社会主义的维度,又缺乏社会革命的目标,没有将社会发展图式与时代条件相结合,导致批判主体和批判方式偏移方向。革命性不彻底的批判必然导致批判的不彻底,不站在工人阶级的角度必然不能涉及到真正的批判主体,这种批判必然会导致空有词语上的激烈,现实行动上的“平静”。

3.大众文化辩证中的“非辩证”。《启蒙辩证法》将大众置于完全被动接受的位置,认为大众理论视野狭隘。大众是不是真如《启蒙辩证法》中所说的是“机器人”,完全按照大众文化预设的轨迹“运行”。其实不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论在什么社会形态下,人民群众都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大众并不是一个“坐以待毙”的阶级,本身始终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认为大众在大众文化的包围下受制于意识形态幻象不可自拔,否定了大众的积极性,没有看到大众的辨别能力。大众并不会对资产阶级的统治完全认同,也有自身独立的思维。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的大众文化辩证法只看到了大众文化的统治力,没有看到大众的鉴别力,《启蒙辩证法》关于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化的批判在此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三)现实启示

1.要以人民为目的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与晚期资本主义的大众文化有本质上的区别。晚期资本主义的大众文化是畸形的大众文化,而社会主义文化是大众性和群众性的。第一,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消灭剥削,这种剥削也包括大众文化对大众的奴役。第二,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社会主义文化必然要以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这也是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第三,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亦是如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现实的反思,也是升华,是一种真正的、辩证的、先进的社会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大众文化在文化建设的引领下,在现实维度的反思中完成了超越,指出现实中的不足。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性和文化性,明确其服务性文化的本质,满足大众的需要。

2.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众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是多元的,大众文化多元化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文化多元化要坚持一个领导权,即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范畴内有更广泛的发展,才能在发展中凸显爱国主义,不断改革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亦可借助大众文化提升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3.要构建和谐的大众文化。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谐文化。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大众文化消除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物化现象,确立人的个性和多元化价值追求,当然,这种个性和多元化的价值追求也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实现的。第二,我国大众文化是在传统文化、全球化和社会改革等一系列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群众性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在大众文化中都得以彰显,要根据不同的地域和经济发展状况满足不同文化的需求。第三,和谐文化有助于提升大众文化的包容性。要接受差异,满足各种文化要求,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发展;要正确处理俗与雅,外来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发展,实现文化强国目标。

[1][英]彼得·伯克.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M].杨豫,王海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王凤才.蔑视与反抗——霍耐特承认理论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3]曹卫东.霍克海默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4][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周宏.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6][德]西奥多·阿道尔诺.文化工业在思考[EB/OL].高丙中,译.http//.culstudies.com/view.phpaid=7219,2005-12-20.

[7]吕世荣,周宏.唯物史观的返本开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海默霍克辩证法
滑板的乐趣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红”英译问题辨析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一起来观星
海默科技 竭诚为您服务
海默
爱情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