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初探

2014-08-15李君英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培训学校课程

李君英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教育一体化已逐步成为各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一种共同趋势。所谓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指为了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对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进行全程的规划设计,建立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即将职前教育、上岗适应教育和在职提高融为一体,使个阶段相互衔接,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教师教育体系。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和基本途径。然而到目前为止,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研究和实践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特别是教师的职后培训,多数只是流于形式,因此对如何提高教师教育效率,及对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道路的探索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的现状

1.1 传统的教师职前教育,重学科性,轻师范性,重理论性,轻实践性,致使师范教育与教学实践要求脱轨,师范教育所学知识,不能转化成教师教育能力;部分师范生从教的信念不够坚定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教育理念滞后。高校对新课标的认识要滞后于中小学。除了一些教研机构及部分参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人员外,大多数高校教师长期从事的是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科研,无暇跟踪教育理论的新进展,而先前学习的教育理论大多已经陈旧,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评价观等不能与时俱进,教育理念滞后。其次,课程设置滞后。主要体现在课程结构失衡、教学内容陈旧。多年来,高校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强调的是培养具有扎实功底的专业学科教师,学科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重过大,而教育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过小。

1.2 教师职后培训存在诸多问题,从学校到教师,都有功利化的趋势,或者为了继续教育学分而培训,或者因为完成培训任务而参加,没有自觉意识,只是消极应付;培训内容的同质化,培训形式的单一化,使得培训的质量不高,老师培训后感觉几乎没有收获,培训缺乏针对性,空的理论多,实践少;培训跟进滞后,没有后续的跟踪分析,更没有有效的监控措施。

2.实施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的必要性

2.1 教师继续教育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它对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切实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努力把“终身教育”理念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和指导方针,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来规范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2.2 国家当前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国家于2000年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目前在职的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全面培训的要求,也对学校新教师培养提出了全面改革的新课题。课程改革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的内容,正是学校对新教师培养过程中需要增加的内容。如何改革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加大培训力度,成为学校“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工作的新课题。实践中,学校感受到没有职前培养的教师教育必将是基础教育缺“师”的教育,没有职后培训的教师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师教育。

2.3 满足地方基础教育的需要。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时城乡基础教育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使学校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城乡基础教育呈现“二元化”格局:城镇中小学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学校数量不断增加,教师岗位竞争激烈,学历要求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改革日新月异;而乡村中小学教育则面临生源减少、学校合并、教师流失、结构失衡、教师工作与生活条件相对较差。这种格局要求学校培养的教师,必须能够在城镇“竞得上、站得住、教得好、能创新”,在乡村“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教得好”。通过“职后”培训使城镇教师能够跟上发展要求,使乡村教师不断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与提高技能,激发其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实施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的模式构想

在对现行的教师教育问题作了大量调查研究后,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进行了探讨。

3.1 优化“职前”培养过程,精心培育高素质技能型基础教育教师。师范教育是教育的母机,是教师成长的摇篮。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首先应该抓好教师“职前”培养,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能力结构、育人渠道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优化“职前”培养过程,专业知识与技能并重,做人做事先行,培养适应地方基础教育的高素质技能型合格师资。

转变教育观念。在不断优化“职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应转变教育观念。由封闭式办学模式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办学模式转变;由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转变;由单纯追求规模向实现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转变。

改革课程设置。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保证。高校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模式,提高实践课的比例。同时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思想;把职业道德建设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有体会、有感悟、有提高。

发展学生能力。学校应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未来教师必备的能力结构,包括以教学能力为核心能力的学习能力、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和操作技能。

3.2 拓展“职后”教师教育功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职后教师教育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一翼。我们应及时把握教师教育的发展脉络,逐步建立起科学系统的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有力促进地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使学校职前教师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延伸和拓展。

确立先进培训理念。为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应该为教师培训做出正确的定位:成就每一位教师,成长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位教师都更加优秀,让优秀的教师更加卓越。

建立了科学培训体系。对新进教师进行适应性培训,让他们一年入门,两年上路,三年过关,五年成才。对初入职的教师,重在校本教研的培训,区级培训。对中青年教师进行示范性培训,落实导师制,设立名师班提高班,发挥领雁作用。针对老教师,进行榜样培训,消除职业怠倦情绪。通过这些方式,从新教师的入门到退休教师的保持从教热情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构建教师交流平台。教师教育发展途径多样,其中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是一个重要方式。大家在教学中可能遇到共同的情境性问题,经验交流与问题讨论可能比单纯的讲授更利于促进彼此改进教学。为了鼓励教师的交流,建议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鼓励课堂讨论。鼓励培训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案例和实际教学情境问题进行讨论。第二,以学科为原则安排住宿,便于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学习之余进行讨论交流。

3.3 “职前职后”运行一体化,推动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

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是满足地方基础教育师资成长的需要,二者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培养系统,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才能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提高趋势。为了正确把握和运用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系统技术参数,更好地发挥其一体化功能,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应实现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七个“一体化”,即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教学观念一体化、产学研结合一体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师资的一体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教学设施与仪器设备使用的一体化、教师职前职后学习一体化、学生顶岗实习与教师离岗学习培训一体化、教师学历层次提高一体化。

“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探索和实践师范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的发展地位的支撑,也将为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荀渊. 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回顾与反恩[J].教师教育研究,2004,(4).

[2]徐莉. 对我国教师在职培训现存问题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4).

[3]吴安春. 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兼议教师教育学科建设[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2).

猜你喜欢

培训学校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