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目标的《管理学原理》教学模式探索——以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为例
2014-08-15刘长华徐晓晗
刘长华,徐晓晗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高等教育届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国内的诸多高校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节的强化,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2014年3月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全国近12000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中,至少一半的高校将向应用技术类或职业教育类转型。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出台,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1]。”
全国不少高校采取积极行动,教育部批准成立了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据称已经有15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加入其中,主动转型发展。高校的转型发展思想要落到实处,其落脚点离不开课程教学与改革。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职业能力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尝试。本文以该校为例,探讨《管理学原理》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服务转型发展,在课程教学模式上进行的改革和探索。
一、基于职业能力目标教学模式的提出
1. 职业能力的提出
2002年8月我国出台《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加强职业能力教育”,“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1997)中这样表述:“职业技术教育是主要为引导学生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中从业所需的实际技能、知识和认识而设计的教育。完成这类课程之后可以获得所在国的主管当局(如教育部、雇主协会等)认可的在劳务市场上从业的资格。”
根据有关政府文件及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所谓职业是个人适应社会分工、服务社会并以此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所谓职业能力是个人为满足特定职业需要所具备的态度、思维、知识、技能、方法和工具的总和。
2. 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上进行了大量实践,依据“两个适应”,即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教学必须适应独立学院学生特点。提出了“培养面向一线的特色实用人才,即培养一线工程师、一线管理师、一线经济师”的人才培养定位。贯彻“两个压缩、两个加强”,压缩总教学学时量、压缩理论教学学时量;加强实践技能培养、加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力争专科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实现5:5,本科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实现6:4的教学学时量分配,把实践教学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能力训练上强调社会上实用对路的技能为重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具有“适应能力强、创新精神强、创业技能强”的特色优势[2]。
二、《管理学原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原理》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要必修课之一,由于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教学定位,在传统教学上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如下方面:
1. 教学目标缺少针对性
国内高校几乎都把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专业基础课,掌握管理理论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在教材的选择上则不管是一本、二本、三本都选择同样的经典教材或内容相同的教材。注重管理理论学术性地诠释,教学目标往往以学生取得较好试卷成绩,学生为了考试而学,教师为了传授而教。《管理学原理》虽然是专业基础课,但是根据不同的学校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不同的专业体系,其教学目标不能够千篇一律。
2. 教学内容重理论而轻实践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授课以教材为中心,过分依赖教材的知识结构,强调管理学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以教师为主导开展灌输式课堂教学,学生往往也是被动接受,师生都关心学生记住了多少经典理论、掌握了多少管理职能等,而学生自己的管理思想、思维和应用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构建和激发。
该课程被定义为专业基础课本无可厚非,却使得各高校普遍重视其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薄弱。不少高校认为经管类专业的实践可以安排在相关专业课程开展,所以《管理学原理》的教学中学生对管理知识仅停留在课本、个别案例等,致使学生仅掌握了空洞的理论,对管理的理解停留在感觉和想象,对真正的企业运行,实际管理工作一无所知,管理思想没有建立。
3. 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也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传统《管理学原理》的教学中,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考前背考后忘”,没有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更没有学生管理思维的培养和建立。有甚者个别老师一本教案数年不变,成为“陈年老教”,新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即使有些教师辅以课堂讨论或案例分析等形式,学生仍然停留在被动学习,参与意识不强,自主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即使有学生取得较高卷面成绩,也是高分低能,效果仍不是十分理想。
三、基于职业能力目标的《管理学原理》教学模式设计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提出课程教学为人才培养服务,针对经济管理大类学生“一线经济师、一线管理师”的人才培养定位,提出了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导向的《管理学原理》的教学模式。
1. 《管理学原理》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
该课程是一切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确立该课程的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向学生讲授管理学中主要的理论,这是专业基础课的基本定位,对衔接后续管理类课程起到关键性基础作用;二是引导和锻炼学生用管理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管理学思维和意识,掌握管理技能、工具和方法。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如下能力:管理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等。
2. 基于职业能力目标的《管理学原理》教学模式内容
(1)树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课程教学不是简单的理论再现和知识的复述,要树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理念,学生不仅要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还要将其应用于实践。在这一理念的牵引下,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得到锻炼和增强的目标。
(2)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由于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压缩理论学时量,该课程教学往往是开设了48个学时(个别专业开设了32学时),而国内不少高校该课程开设了64个学时,管理学知识浩如烟海,教学内容上要进行精选,在完整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培养“基层管理者”定位,实施模块化教学,减少纯理论知识的灌输,重点是管理职能、管理工具和方法的讲解,突出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培养。配套编写了《管理学案例汇编》等课程教学的辅助材料,配合教材使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3)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网络课堂开发
网络课堂具有信息量大,效率高,方便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等优点,可以成为传统课题教学的有效补充。建设《管理学原理》课程网站,搭建学生网络学习平台。自由下载课件、案例分析、课后习题等,便于课外学习;上传相关课程文件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内容、案例资料、试题集等内容;提供电子书籍、影像资料,经典书籍推介等,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4)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丰富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递知识的主战场,要想夯实课堂教学效果,丰富的教学方法尤为必要。该校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包括案例研讨、视频教学、情景参与、角色扮演、管理模拟、游戏教学等。这些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的热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5)以职业能力为目标配套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必然选择,主要三种方式:一是加强课堂实践教学,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管理背景下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激发学生潜能;二是加强校外实践,学生基本管理思想的建立,仅靠课堂知识远远不够,所以要带领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和实训,理论联系实践,找到管理知识在现实管理工作中的原型;三是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管理学著作、案例、代表人物浩若繁星,通过撰写管理学经典读书笔记和读书交流活动,有效的扩充知识面。
(6)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过程化考核
打破传统教学效果评价模式,树立新的评价标准,探索出了一套学习过程化考核机制。从过去以结业考试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转变为重视学习过程的检验与考核。过程化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考勤情况、课题互动情况、课堂笔记、课题测验、作业、实践环节和考试成绩等内容。过程化考核中平时成绩占总考核成绩的 50%-60%,课程结业考试成绩占总考核成绩的 40%-50%。弱化理论知识的背诵和记忆,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3]。
(7)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师资保障
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积极引进既有深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二是特聘企业管理骨干和管理专家到校兼职授课;三是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挂职锻炼等。既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又有助于安排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
[2] 孙首臣,等.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理论与实践丛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3] 郭麦成,孙首臣.独立学院教学过程管理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