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口译素质拓展教育探究
2014-08-15王涛
王 涛
(三峡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外企业不断相互投资,我国经济增长空间越来越大。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过程中,不同国度间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翻译特别是口译凸显出其在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地位。那么,究竟什么是口译呢?口译属于一种即席翻译,是指译者通过口头的方式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准确而流利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双语转换活动,它具有即时性、个体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但目前我国优秀、合格的口译人才并不多,“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一定英语口译能力的专业型口译人才成为解决我国目前专业领域英语口译人才紧缺问题的必然途径。”(黄艺,2007)
一、大学生口译学习现状
为了顺应翻译学学科发展趋势,国内陆续展开对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从本科翻译专业到翻译硕士专业(MTI),再到翻译学博士的培养,我国已陆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翻译学人才培养体系。传统的高校本科翻译人才培养,特别是口译人才,主要集中在英语专业学生。大量精力的投入和学习时间的保证使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基础扎实,有着较强的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但英语专业学生也有着自身口译学习的劣势,主要因为译员的口译能力不能简单定义为一种语言能力,而是指“完成一项口译任务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是一种内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王斌华,2007)而英语专业学生多年来专攻语言技能的提升,没有或很少有时间汲取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使得他们在做专业性较强的口译时遇到了不可避免的瓶颈。另一方面,许多非英语专业学生都是英语学习的爱好者,他们之中很多优秀的语言学习者并没有机会接触到口译学习,这种相对缺乏公平的语言教育是令人遗憾的,这对高等教育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也是不利的。
二、开设口译素质拓展课的可行性
(一)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口译的主观需求
在我国,中、小学阶段的系统性英语学习使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英语交际能力,这为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和运用英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大学英语立体化的培养和训练又使学生不仅夯实了英语基础知识,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学习者通过了高等教育所必需的英语水平考试后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以输入为主的语言学习,他们希望能够对自己的所学有所运用,这种强烈的“学以致用”的渴望呼吁着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新一轮的改革,而改革的目的正是训练学生将所掌握的语言知识用在实际交际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对所在学校已完成大学基础英语阶段学习的不同专业的500名学生(英语专业学生除外)进行了关于开设口译素质拓展课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多半学生认为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可能会用到英语,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现出对口译学习的兴趣和渴望,有一小部分学生希望将来能够考取口译资格证书并从事相关的口译工作。所有这些都表明高等英语教育要为学生开设出“用”的课程,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真正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将来升学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口译的客观优势
通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学生不仅通过了全国英语水平等级考试,一些学生还通过了全国英语口语水平考试,这些都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口译提供了强有力的语言保障。事实上,在夯实基础英语学习的同时,非英语专业学生已经开始涉足自己的专业领域知识。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他们对所学专业的专业术语、知识结构等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逐渐构建出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这为他们学习口译提供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保障,而这一点恰恰是英语专业学生不可比拟的,也正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口译的优势所在。口译学习者必须明白:口译可以涉及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口译员若仅仅做到语言相通而不懂相关专业领域知识是无法良好地胜任口译工作的;相反,在特定专业领域受过良好训练的业内人士无论在听辨专业性的陈述还是在产出专业性的表达方面均可做到游刃有余。实际上,若能接受科学、系统的训练,非英语专业学生“不但可以具有较高的翻译能力,而且在某些领域,如科技翻译和专业翻译,比外语专业的学生更具优势。”(陈国崇,2003)
三、口译素质拓展课选课对象的筛选
口译素质拓展课并非针对所有对口译感兴趣的学生开设,因为口译并不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这个过程不仅涉及译员的双语表达能力,还涉及译员的综合素质,包括译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心理素质、临场应变等,因此开设口译素质拓展课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保证选课学生的质量,即学生不仅要选教师,反过来,教师也要选学生。
首先,教师应对学生的生理素质进行考察,只有合适的音质、清晰的口齿才是学习口译的基本条件;其次,教师应对学生的智力和心理素质进行考察,主要包括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反应速度、抗压能力等进行初步判断;再次,教师应对学生的双语能力进行考察,学生不仅要良好地掌握英语,特别是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要能十分熟练的驾驭母语汉语,这包括对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理解以及对中国文化、百科知识的了解,因为一名合格的译员“不仅是精通语言的专家,还是通晓百事的杂家”。
总之,教师对选课对象的筛选是十分必要的,虽然诸如思辨、分析、临场应变等个人能力要通过口译课的专项训练才能逐渐掌握,但良好的个人基本素质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译素质拓展课开设的重要保障,有了这样的保障,课程才能顺利进行,学生在学习口译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挫败感。
四、口译素质拓展课的课程设置
(一)概念的界定
口译素质拓展课是针对已具有较高英语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项技能类素质拓展教育。在学习相应口译理论和技巧的基础上,结合常见的专业性话题和场景使学生进行体验式口译学习;在良好地掌握口译所需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提高快速而准确的双语口头转换能力,同时丰富其对中英两种语言及文化差异的了解,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
(二)开课阶段、课时设置及教材甄选
非英语专业学生可以在完成大一及大二上学期的英语学习和专业课学习之后涉足这门课程。一方面,前期的大学英语学习使学生夯实了听、说能力,基本具备了语言技能素质拓展的语言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一年半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术语有了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良好的专业素养也为口译素质拓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素质拓展课不同于必修课,它是基于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后进行知识的拓展和技能的升华,因此口译素质拓展课的课时设置一般为32学时或64学时。对于初学者而言,课程教材的选用不宜太难,教材话题应涉及不同领域,选材应以对话式口译材料为主,篇章式口译材料为辅。一方面,话题的多样性可以照顾到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可以使其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对话式为主的口译材料可以适当降低初学者学习口译的难度,减小心理负担,为其增加学习信心,更好地掌握口译技巧。
(三)课程教学设置
著名口译理论及教学专家仲伟合(2003:63)教授提出译员的知识结构应该是:KI(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er)= KL(Knowledge for Language)+ EK(Encyclopedic Knowledge)+ S(P+AP)(Professional Interpreting Skills + Artistic Presentation Skills),即译员的知识结构=语言知识+百科知识+技能(职业口译技能+艺术表达技能);由此可见,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应视为口译素质拓展课的目标,而教学也应以口译技能训练为主线,将不同话题的口译练习穿插在技能训练当中,本着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展开,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口译素质拓展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短期记忆、源语听辨、口译笔记、公众演讲等能力的训练,数字、习语口译的处理,以及应变技巧、译前准备和口译职业道德的了解等。在技能训练的同时,教师可以将诸如礼仪接待、旅游观光、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环境等不同领域的话题穿插在其中,以此使学生了解不同领域的口译活动,开拓学生视野。此外,教师也可采取二人或多人分组的形式,适时让学生模拟真实场景开展口译活动,通过课堂展示、师生点评等方式让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四)课程考核及反馈
口译素质拓展课可部分参照必修课的方式,采取平时表现与期末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平时表现可从学生的出勤情况和课堂参与度(分组活动、课堂展示等)方面进行考察,期末测评可采取师生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展开,整个过程最好录音,方便教师对学生应掌握的口译技能进行多方面、立体性的考察。由于课程性质属于素质拓展,平时表现与期末测评的权重可各占一半或由教师自行制定。课程结束后,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让学生从课程设置、学习难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不同侧面给出反馈意见,以此促进口译素质拓展课的改进。
五、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对于合格口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而非英语专业学生中不乏优秀的外语学习者,他们对学习口译有着自身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高等教育对这部分学生开设口译素质拓展教育是可行的,合理的课程设置和科学的授课方式会使学生良好地掌握口译这项技能,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总之,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口译课是对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有益尝试,也为我国培养社会亟需的口译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1] 黄艺.论专业型英语口译人才培养模式[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9).
[2] 王斌华.“口译能力”评估和“译员能力”评估[J].外语界,2007,(3).
[3] 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