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地理学视域下海口骑楼研究

2014-08-15安华涛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骑楼建筑

安华涛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海口是近代兴起的城市,以原海口所一带为中心,以贸易和商业为支柱,以骑楼为建筑景观。随着时代的发展,海口市行政区划屡有变更,建国后海口市中心也一再迁移。但海口骑楼却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成为海口最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坐标。它主要分布于旧城区中心地带,即长堤路以南,龙华路以东,和平路以西,解放西路、文明中路以北这一片区域。以中山路、解放东路、得胜沙路中段、博爱路以及新华北路等五条老街为主,水巷口街、振东街亦有少量分布。海口骑楼有着长达一百五六十年的历史,是清末民国的宝贵历史遗产。“遗产的功能就是保持‘记忆’”。①刘庆柱:《关于遗产功能、保护与利用的问题(代序)》,科学出版社,2009。它不但见证了海口市的历史进程,也客观反映了海口社会历史变迁,承载着海口人特定时期某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心态、审美情趣。本文从人文地理学视角,考察海口骑楼的兴起、衰落与复兴,探讨其作为海口建筑与地理景观的地标意义。

一 海口骑楼的兴起

海口骑楼是在明代海口所城一带兴起的。海口所城创建于明建武年间,据《广东通志》记载:

海口城,在郡北十里。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挥花茂奏筑防倭。二十八年,安陆侯吴杰鸠工修筑,周五百五十丈,广一丈五尺,雉堞六百五十三,窝铺十九,门四,各建敌楼。东北临海砌石岸九十丈②郝玉麟,鲁曾煜:《雍正广东通志·琼州府》,海南出版社,2006:76-77。。

明代,琼州府成为全岛最高行政机构,府城是其行政中心。但府城距离海港较远①《琼山县志》载:"海口所城,在郡城北十里"。详朱为潮:《民国琼山县志》,海南出版社,2004:200。。海口所城是为拱卫府城而创建,防范海盗、倭寇之责,较他处为重。以倭寇而言,始于元末。洪武二十年(1387年),海盗于海口登陆②蔡光前:《万历琼州府志》,海南出版社,2003:395。;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倭寇再登海口岸③唐胄:《正德琼台志》,海南出版社,2004:468。。所城的军事存在是其建设初衷。洪武二十八年,筑海口城,“拨后所于彼守御”。④唐胄:《正德琼台志》,海南出版社,2004:400。明清两代屡有修葺。它背靠府城,前控海港,是府城以北滨海地区最为紧要之处。

海口所城的出现为海口及周边地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带成为海南岛内外水运中心,以海口港为起点,东西两路,东水路可至文昌铺前港、清澜港、会同调懒港、乐会博敖港、万州连塘港、南山李村港、崖州临川港;西水路可至澄迈东水港、临高博浦港、儋州洋浦港、昌化乌坭港、感恩抱罗港、崖州保平港⑤蔡光前:《万历琼州府志》,海南出版社,2003:48。。与大陆的连接也以海口为中心,向北横渡琼州海峡,可达徐闻,远至广州、福州、泉州等地。至中明,琼州“以海为疆界,自此(府城)北至海,道仅十里,所谓神应。海口是为港门,帆樯之聚,森如立竹”。⑥丘濬:《丘濬集》,海南出版社,2006:4361。

从某种意义上说,海口骑楼正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产物。海南本土经济力量有限,举凡生产生活物资仰赖大陆,海洋贸易是海南发展的必要手段。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海禁”解除之后,于广州置粤海关,海口置总口,负责征税及与大陆贸易等事。由于地缘关系,福建、广东商人大批来琼贸易,并先后创建了五邑、潮州、高州、福建、兴潮和漳泉等商会馆,其中漳泉、兴潮会馆在海口的商店多达近400家。至道光年间(1821—1850),海口的店铺比明代增加了10倍,商贾络绎,烟火稠密。海口港进出口货船来往于高雷廉、福潮、江南、海北等处⑦小叶田淳:《海南岛史》,学海出版社,1979:274-278。。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琼州对外贸易活跃,帆船来往于新加坡、暹罗、安南及东京(今越南河内)等地。此外,大批小帆船也到以上地区开展贸易。“海南岛贸易的小帆船则是在中国造的,也为中国人所有”,“每艘估计为150吨,总吨数约一万吨”。⑧聂宝璋:《中国近代船运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50-52。光绪三十年(1904),海口商会成立,入会商号600多家,会员近千人。民国时期,海口商业持续发展。据1932年统计,已有35个行业,商店572家⑨冯清河:《海口市商业发展史》,《海口文史资料(第一辑)》,1984:119-120。。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海口为琼崖门户,掌握全琼对国内外贸易之权威,又为琼崖商业之总枢,凡琼崖十六县之货物,皆由其吞吐故也。……商店约700余家,市政修整,外观辉煌。”(10)王国宪,许崇灏:《琼志钩沉:三种》,海南出版社,2006:150-151。

自明代海口所创建以来,在海口城及其周围逐渐吸引了大量人口定居,这是海口一带工商业发展前提,也为商业繁荣提供了机遇。对外通商对海口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咸丰八年(1858年),清朝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辟海口为对外通商口岸。光绪二年(1876),琼海关设立,全面推行近代海关制度,海口成为自由通商口岸,进一步加强了与列强的联系。最为重要者当为大批海南人可以自由移民海外(11)据 方志记载,(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申严洋禁,商船不许私往南洋贸易;有偷往潜留外国之人,督抚大吏行知外国,令解回正法"。可见清代对出洋人口,在政策上限制严格。详明谊,张岳崧:《道光琼州府志》,海南出版社,2006:1897。。咸丰十年(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签订,清廷正式准许人民自由出洋。同治五年(1866年),与英法两国签订沿海各省招工章程二十二款,规定:中国政府允许华工自由出洋。

合约签订是在东南亚大开发背景下完成的,“当时,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正在大量开垦荒地,发展橡胶种植;马来半岛也大量开采锡矿,需要大量劳工,当地劳动力供不应求,需要大量外来劳工”。(12)王俞春:《海南移民市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191。海南岛地处大陆与东南亚之间,“海口当海南海峡与雷州半岛对峙,为往来安南、暹罗一带航路所经,自昔即重视之”。(13)陈铭枢:《海南岛志》,海南出版社,2004:176。供需间张力是诱因,地缘上的优势是推手,一起促成了海南人远赴东南亚的热潮。

据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五辑记载,1876年至1898年,23年间,通过客运出洋的琼侨人数高达24.47万人左右①许士杰:《海南省——自然、历史、现状与未来》,商务印书馆,1998:108。。而1902-1911年间,由琼海关出洋人数每年都在万人以上,最后两年分别是2.8万与3.24万人②文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文昌县志》,方志出版社,2000:491。。民国初年琼人出洋情形略同。陈铭枢《海南岛志》载:

海南人民习于航海,故侨居国外者多。民国以来,远游之风益盛,其久客致巨富者殊不乏人。各县在外侨民最多者当首推文昌,约9万人。次则琼山、琼东……俱有数千人……其所至之地,曼谷、新加坡、香港三埠最多,海防、爪哇及马来半岛一带次之。所营以旅馆、酒肆、茶室、制鞋、缝衣诸业为特夥,而植树胶、营航运获巨利者亦有数人③陈铭枢:《海南岛志》,海南出版社,2004:135。。

至十九世纪中叶,海口骑楼兴起的各种因素基本齐备,开埠通商、移民海外,海口开始走向东南亚,并与欧洲列强加强了接触。1849年,第一座骑楼出现在海口所城,预示着骑楼时代到来了。但在民国之前,银行汇兑业尚未兴起,这一时期侨汇尚无确切数字。民国之后,“海口港华侨事变前每年汇返祖国金额达800万-1000万元,此亦本岛经济发展之一大助力也”。④陈植:《海南岛新志:外一种》,海南出版社,2004:83。“事变”指从民国十六年(1927年)起,东南亚经济陷入困境,归国华侨渐趋增加。“在南洋经营树胶业而已有相当积蓄者……将资本提出投于国内,也不乏人”。⑤王国宪,许崇灏等:《琼志钩沉:三种》,海南出版社,2006:185-187。受其影响,海口迎来了发展最佳时期,房地产发展尤为迅速,骑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20—1939年,华侨投资房地产者达1000户,投资总额约1500万银元,占海口房地产总投资的75%。1935年,海口旅馆共有22家,其中20家是由华侨、归侨或侨眷独资或合资经营⑥海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海口市志》,方志出版社,2004:1586。。其最有名者当属五层楼,1931-1935年,文昌华侨吴乾椿斥资50万银元创建。

当然,骑楼作为一种建筑文化,曾经广泛分布于岭南地区,海南分布亦甚广,“自民国以来,风气所趋,各县城次第拆毁,改筑马路,屋宇竞尚西式。如文昌、琼山、定安、琼东等县城及海口、嘉积市等,咸焕然改观,已非昔日之比。”⑦陈铭枢:《海南岛志》,海南出版社,2004:126。而儋县之王五镇“民国十八年,改良市政,建设骑楼,开筑马路”,中和镇“民国十六年改建商场骑楼,修筑马路”,那大镇“铺户改建骑楼者,只得其半”,新州镇“中山街铺户经建筑骑楼,其余各街逐渐建筑”;而高隆市、白沙市、太成市、新市等市镇则未改建骑楼⑧王国宪,彭元藻:《民国儋县志:外一种》,海南出版社,2004:85-96。。因此,骑楼亦可看作是一种城市制度。

骑楼的规模化建设,标志着一个崭新的、近代化的海口出现在南渡江入海口处。海口集商业、海洋贸易、渔业于一体,面向海洋,以骑楼作为标志性建筑景观,显示出强烈的中西文化交流特征。

二 优雅的地理景观

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海口的几条主要街道,如博爱路、中山路、得胜沙路等,已经是骑楼林立,繁华满目。与传统民居相比,骑楼高大挺拔、装饰精美,极富南洋气息,吸引了市民艳羡目光,也成为海口标志性建筑⑨《海南岛志》载:“大约琼州府城及各县城市区类多瓦屋,建筑亦甚轩敞。屋式虽形‘二’字,厅堂、窗户设置比较雅致。”可见,琼州传统建筑突出的是居住功能,以瓦或茅草覆顶,成平面展开,与骑楼向上开拓空间的建筑模式绝不相同。详参陈铭枢:《海南岛志》,海南出版社,2004:126。。

海口的街道是以原所城已有街道为基础,拓宽或填埋护城河而成。海口所城建立之初,主要以南北所街、东西所街为骨干。弘治初年,增加至5条街道;明末,发展至8条;明末清初,所城东门外滩涂陆地逐渐形成。振东街东段形成于清代,清末填建西段,称为闸门街。通津坊发展为上下两坊。至清末,城东北水巷口码头逐渐淤浅,海口码头北移,水巷口西段筑为港口街。清道光年间(1821—1850),海口城及周边街道扩建至25条。

1924年,海口所城被拆除,所城内,南北所街与四牌楼街,拓宽至11.5米,铺设水泥路面,更名为博爱路。后又向南北延伸,全长达到800米,分为博爱南、北路。东西所街包括东门街和西门街,全长458米,更名为新民路。新兴街与青竹街交界处,开路向东至饶园。饶园在今市保健院一带。因饶园内之永乐戏院得名永乐街,建国后向东打通博爱路,更名为解放路。后解放路向西延伸,原解放路改为解放东路。

所城外道路建设亦颇有起色。东北部,水巷口被填平,加宽到9.5米,与原有港口街合并,称水巷口街。所城北门外,环海坊西街与大街合并,改称中山路。1925年,所城土石用于修筑海甸溪南岸,得胜沙桥至水巷口一段,筑为长堤路,是为海口港码头。得胜沙路拓宽为12米,长520米,水泥地面。所城西门外,城濠被填平,原城濠东之新兴街被拓宽至12米,长500米,铺设水泥路面,更名为新华北路。青竹街与城脚圮路合并为新华南路,宽10米,长340米。

以海口所城街道格局为框架,形成海口主要街道,骑楼均分布于此。无论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口密度,还是从商业潜力上来考察,这些街道都最具价值。街道与其两侧骑楼共同塑造了海口外在特征和内在审美情趣,形成独具特色的地理景观。“地理景观不是一种个体特征,它们反映了一种社会的——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的——信仰、实践和技术。”①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9。或者说“景观反映了产生他们的社会的行为与思想。”②阿兰·R.H.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阙维民译,商务印书馆,2008:114。概言之,骑楼是海口开埠通商、南洋文化、本土气候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华侨将骑楼引用海口,又成为骑楼建设积极推动者。骑楼成为清末民国时期海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模式。拥有骑楼,就意味着财富、地位与时尚。

海口骑楼“是东南亚骑楼圈的组成部分”,③林 琳从大区域上将港澳与珠江三角洲的骑楼划分为四个圈层,以广州及五邑地区为核心的第一圈层,粤东、粤西、粤北为第二圈层,琼桂湘赣闽台为第三圈层,这三个圈从内向外依次是核心圈、边缘圈和外围圈。中国以外为第四圈层,为外域圈。海南岛属于第三圈层,即外围圈。中区域上,港澳与珠江三角洲的骑楼可以分为三个圈层,从内向外,依次是广州及五邑中心圈层、台湾东翼次中心圈层、琼雷西翼次中心圈层。海口在琼雷西翼次中心圈层中处于重要地位。详参林琳:《港澳与珠江三角洲地域建筑——广东骑楼》,科学出版社,2006:66-73。并以其建筑规模与建筑特点成为骑楼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传播点,“海口成为雷州半岛及北部湾地区文化传播的重要节点,频繁的海上贸易往来促进了建筑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以海口及雷州半岛为中心、以北部湾为影响区的琼雷骑楼文化圈层的形成”。④林琳,许学强:《广东及周边地区骑楼发展的时空过程及动力机制》,人文地理,2004(1):52-57。骑楼是与岭南及东南亚一带独特的气候相适应的⑤天津、哈尔滨等地亦有兴建,但后来都被拆除,显示了骑楼对北方严寒天气的适应性不足。,它“有两点最为突出:即满足近代岭南城市快速发展的商业需要和适应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⑥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文化初探》,《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2(1):60-64。

商业无疑是骑楼发展最大支柱。“在岭南地区,拥有一栋骑楼,就是经商成功的最大标志,故粤语有‘一铺养三代’的传唱,可见骑楼对岭南地区城镇化以及商业发展要求的契合息息相关,这与岭南地区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浓厚的商贸氛围是密不可分的。”⑦岑丽阳:《岭南骑楼城的重商特色》,《江苏商论》,2007(5):28-30。反过来说,拥有骑楼就意味着财富。“海口曾是中国通商重镇,在这里拥有一片家产,成为所有下南洋的海南华侨的梦想。”⑧羽奕:《海口老城:异国情调与本土享受》,《龙门阵》,2006(10):64。大陆籍商人与琼州本土商人也纷纷定居海口,看中的正是海口巨大的商业发展空间。

1919年,海口个体商店有400余间。1929年,增至500余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海口较有实力的商号有“梁安记”、“云旭记”、“邱厚生”等。“梁安记”,创始人梁建绩,祖居水巷口,善于经营,在中山路开设“梁安记”,先后购置中山路、博爱路十几间店铺,并在徐闻经营莨姜园和盐田,资金雄厚。“云旭记”创始人云旭如,琼山县府城人,勤俭起家,于水巷口开设“云旭记”、“尚亦庄”;在博爱北路开设“嘉华号”,专营布匹。“邱厚生”创始人为邱景祥,闽商,主持“福建会馆”。

商业为商号带来的是巨大利润,但是给海口带来的却是繁华一时的盛况。据吴多旺回忆,“1939年日本军入侵海口前,人们印象中的海口可是一个风情万种的城市”。⑨蔡葩:《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3。1948年,吴坤瑞与族兄吴坤浓合作创作胜利大剧院。吴坤浓,旅越华侨,1935年,斥资50万银元创建海口大厦,俗称“五层楼”,是当年海口的最高建筑。胜利大剧院即位于“五层楼”的四层与五层,是当时海口最大的剧院。吴坤瑞的女儿吴慰君回忆道:

入学以来,我只回到海口一次,同学们这样对我说:“你为什么不回到海口去看电影?要是我们家是五层楼的,那便巴不得星期日到来了。”她们说完这些话,还拿我开玩笑。我是这样一个人了,由得她们吧,我认为奢华的生活是人类的罪恶,而五层楼大多总是奢华的生活,我非少与之接近,是不可自救的①蔡葩:《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4。。

五层楼引领了一种消费风尚,与之相媲美的是王先树创办的“裕大纱布公司”,主营布匹批发,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海口布匹行业的领军者。“时髦的女子总是穿上她们最新的服饰到裕大来,这里是他们比试时尚,谈论男人和孩子的地方。门还没跨进,便已闻到纱布的味道。这里,女人们可以看到当时最时髦的棉布,它的花色,它的品种。”②蔡葩:《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32。

骑楼作为一种建筑景观,具有自身特点。琼北传统民居建筑以低矮坚固为上,这是因为琼北地区飓风频数,兼有海溢。故“公私室庐不为高敞”,而“民居一室两房,柱栋四行,柱之大者圆径尺,中两行嵌以板,旁两行甃以石,俱系碎石,用泥甃成,富者加以灰墁”。③朱为潮:《民国琼山县志》,海南出版社,2004:59。这种建筑首先注重实用,至于美观则多未加考究。骑楼的兴起则是柔和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之长,兼采并收,以民国时期典型的骑楼建筑为例。从建筑空间而言,“根据调研,发现民国时期的骑楼建筑多为2—3层,高度在10—18 m之间。”④陈敬,王芳,刘加平:《海口骑楼建筑空间演变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679。从而形成骑楼“下店上宅”,店铺是财富的象征,而高高的住宅则可以看作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相对于传统民居来说,骑楼高挑挺拔,有一种俯视的傲慢和气度。就装饰而言,海口骑楼以白色调为主,骑楼建筑装饰主要集中在屋身和女儿墙。“二楼屋身部分则是极其繁琐的窗棂、壁柱和大量中国传统式的浮雕花饰。”窗棂或为罗马式拱券,或为伊斯兰式火焰型券;壁柱中式、罗马式兼有。“骑楼建筑的檐口均为带孔洞的‘女儿墙’,造型主要是欧洲巴洛克式,多为纵向三段式对称布局,组成一条条波浪般起伏的天际线。”⑤陈敬,王芳,刘加平:《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海口骑楼建筑》,《2010年建筑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712-713。注重装饰的海口骑楼洋气漂亮时尚,在仅以“灰墁”为饰的传统民居包围映衬下,别有一番情调。

骑楼体现的是一种潮流和趋势,而原有的传统建筑也有自身的魅力。于是,骑楼与明清传统建筑便以一种混合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以骑楼为门面,以中国传统建筑为内核的变体,如振东街一带。振东街原有建筑多为明清大宅院。骑楼兴起后,振东街的明清大宅院便将门面改为骑楼,内部维持原状。振东街51号吴氏老宅,其外部为骑楼,内部则是三进式砖木结构建筑。55号符家大院格局相同,只是骑楼部分已经破旧。“在一种设定文化的影响(影响本身变化于时间进程之中)下,景观经历了发展,通过了各个阶段,也许最终会达到其发展周期的极限。随着不同(即外来)文化的介入,文化景观的更新就开始了,或一种新景观被添加于旧景观的遗存之上。”⑥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阙维民译,商务印书馆,2008:132。或许,振东街的骑楼与明清大院组合是建筑反应的正是这样一种情形。当然,这种新旧叠加的建筑方式,到底是从众心理的引导(以骑楼作为财富、身份、地位以及时尚的外在标志),还是出于节省建设成本考量,抑或是国民政府市政改良政策的强力所致,现已无从考证。但从另一个层面也可以看出,骑楼建筑与作为新兴商业城市海口之间的密切关系,它成为海口外在标志是历史、外部环境、自然条件等共同造就的,反过来又为海口平添了几分异域情调,承载了海口一百余年的历史。

三 骑楼的衰落与复兴

海口骑楼建设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顶峰。三十年代末,日军侵占海南岛,海口骑楼建设开始走向衰落。日本侵占海南岛期间,主要在两个方面对海口骑楼造成重大影响。

一是日军进占海口后,在经济上的掠夺,造成民族资本工商业停滞。日本在海南设置经济局,“经济局分设七课,所有农林、工矿、交通、金融、贸易、专卖等行政属也”,并于占领期间,拟定五年开发计划,先后投资6亿日元,“就中泰半系由政府指定民间投资,所谓国策公司是也”。①陈植:《海南岛新志:外一种》,海南出版社,2004:63。日本除了通过投资挤兑中国民族资本外,还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把控海口商业运作。日本大公司,如三井、三菱等,纷纷入驻海口,掠夺物资。“对中国商人则在现在的工商联内设立‘交易协会’,加以统治。凡参加交易协会的商店叫‘指定商’,就可以向日商批发商品来在市场上销售。否则就坐吃山空,待时关门了。”②冯 清河:《海口商业发展史》,《海口文史资料第一辑》,1984:125。亦可参见陈干华:《日军侵华期间的海口市》,《海口文史资料第三辑》,1986:83-91。多数商号拒绝参加,陷于困境。

二是日本进占海南岛后,继续南进,占领了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一带,当地华侨华人惨遭荼毒。当地华侨汇款是海南岛的重要资金来源。但日本侵占东南亚后,“封锁海路,海南地区的侨批局几乎全部停业,从业人员到湛江、东南亚一带另谋职业”,③易春:《海口私营侨批业的产生与变化》,《海口文史资料第四辑》,1987:178-190。这对海口的商业发展和骑楼建设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商业的凋零与侨汇的紧缩,使得海口骑楼在经历了数十年辉煌之后,走向下坡路④1 942年夏天,"裕大纱布公司"创建于博爱北路,建筑面积达900平方米,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大手笔,但这并不能掩盖骑楼建设的颓势。详参蔡葩:《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30-32。,而这又与东南亚经济与军事情形紧密相连。

海口骑楼分布在几条主要街道上,原本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但是战争和国际局势的变化,中断了海口骑楼的进一步发展。

建国后,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关系紧张,海口作为中国南方重要对外贸易港口的优势不复存在。从建国之初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经济尝试,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私营企业国有化,大批民族资本企业被改造为国有企业,财力最为雄厚的民族资本家在中国大陆逐渐消失了,骑楼的投资者已经不复存在,海口的骑楼建设就此基本上停止了。

原有的骑楼依然矗立,但也多数饱经风霜。骑楼经历了从私产到公产的巨大转变,这也是导致骑楼命运急转直下的关键。以五层楼为例。“解放后,五层楼几易其主,楼主吴坤浓一家也已星云四散,难觅行踪。现在,住在这里的是海口市服务公司的下岗职工,据说共有几十户100多人。像是被遗忘的一群,他们的生计看起来似乎难以维系”。⑤蔡葩:《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8。作为公产的骑楼,开始变得破旧不堪,甚至因年久失修,濒临倾圮。

改革开放以来,百业振兴,但骑楼并未迎来真正的春天。海口的商业复兴,并未给骑楼带来转机。骑楼与现代商业、城市规划难以接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骑楼模式适宜于慢速交通的小尺度街道空间,与当前快速发展的城市汽车交通的矛盾。(二)骑楼沿街小型商业模式与复合式的现代商业发展的矛盾。(三)单一的线型空间与现代城市对多样化步行系统与开放空间的要求,也存在巨大的差距”。⑥陈志宏,王剑平:《当前骑楼建筑发展研究》,《华侨大学学报》,2007(1):80。而海口周边有足够的空间可资利用,秀英、国贸先后成为海口市商业中心。以海口所城一带为中心的地区,逐渐被称为老海口。骑楼依旧,但繁华不再。加之海口经济发展落后,无力花费巨资进行骑楼改造,至1988年建省,骑楼仍维持原状。

海口是近代新兴城市,设市历史短暂。随着海南建省,海口需要为自己的城市定位提供历史坐标。府城原有的古代、近代文化遗迹都与海口市关联甚少。而海口骑楼则在海口市的创建、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2006年,由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主办的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中,海口骑楼老街获得“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口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海口市将通过对骑楼老街的文物、建筑进行修缮,对骑楼街区的历史文化、人物、事件进行整理挖掘,恢复街面传统老字号,发展地方特色小吃等举措,将街区内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⑦周正平:《海口:保护最大骑楼建筑街区》,《现代城市》,2010(3):60。这是海口市官方对骑楼老街改造的定位。2010年,通过《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将海口骑楼建筑街区纳入历史文化街区,为今后海口骑楼的保护、修复与改造提供了法规依据。

无论是历史文化名街还是历史文化资源,其关注点都在“历史文化”四个字。骑楼是海洋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糅合产物,是南洋华侨、本土商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它见证了海口一百五六十年来商业、城市、文化的发展,极具历史价值。这也是骑楼在当代海口继续存在下去的意义。

总之,骑楼是特定时代产物,它的辉煌历史将一去不返;但作为历史的遗留,却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说,府城是琼州府和琼山县的历史记录,而海口骑楼老街则是近代海口的见证。一座座骑楼悄无声息,但都在言说着当年的繁华与世事的变迁。

[1]郝玉麟,鲁曾煜.雍正广东通志·琼州府[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2]蔡光前.万历琼州府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3]唐胄.正德琼台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4]丘濬.丘濬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5]小叶田淳.海南岛史[M].台北:学海出版社,1979.

[6]聂宝璋.中国近代船运史资料第一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7]海口文史资料第一辑[G].海口,1984.

[8]王国宪,许崇灏.琼志钩沉:三种[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9]明谊,张岳崧.道光琼州府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10]王俞春.海南移民市志[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11]陈铭枢.海南岛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12]许士杰.海南省——自然、历史、现状与未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3]文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文昌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

[14]陈植.海南岛新志:外一种[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15]王国宪,许崇灏等.琼志钩沉:三种[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16]海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海口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17]王国宪,彭元藻.民国儋县志:外一种[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18]迈克·克朗著,杨淑华译.文化地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9]阿兰·R.H.贝克著,阙维民译.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0]林琳.港澳与珠江三角洲地域建筑——广东骑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1]蔡葩.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骑楼建筑
室外微气候对骑楼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骑楼人家
南洋骑楼老街风貌展示馆:穿越时空的骑楼之旅
骑楼的故事
听,建筑在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