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及其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2014-08-15李群
李 群
(泰山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泰安 271021)
一 会话的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是美国哲学家格莱斯首先提出的,是语用学核心内容之一,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对话双方要尽量使话语在发出时能够符合当时所参与交谈的共同目的或方向,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会话双方才能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义。这就是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但在交际过程中,自然语言有时侯会比逻辑语言多出了一部分“含义”,这部分“含义”不是由语义或者句法规则决定的,而是由会话原则决定的。在真实环境中,出于不同目的,人们常常会使用带有会话含义的句子,不直接表达真实意思而往往通过暗含之意,即会话含义,表情达意。会话含义在表面上违背了合作原则,人们可以据此推测说话者与合作原则相违背的言外之意。会话合作有四个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相关准则、方式准则。量的准则是指会话双方应该根据会话目的,选择满足于交际目的的信息,尽量不要选择超出需要的过多信息;质的准则要求我们说的话要真实,不能说虚假的话或没有证据的话;相关准则指会话双方所说的话要有相关性;方式准则指会话双方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歧义。
二 会话含义的特点
(一)可取消性
如果加上一些前提条件,那么会话含义是可以取消或发生变化的。比如:
A:Do you want some coffee?(你想要喝咖啡吗?)
B:Coffee would keep me awake.(咖啡让我保持清醒。)
从B的回答中可以看出,B好像不想喝咖啡,因为咖啡让他睡不着觉。但是如果在B的回答中加上一句,“And I want to stay awake.”那么B的意思就发生了改变,即他想喝杯咖啡。
(二)不可分离性
会话含义应该和所说内容的语义有关,和所用的语言形式无关。也就是说,即使我们用会话中某一个词的同义词去替换,会话含义也是不会变的,因为它是基于对会话的整体理解。比如:
A:What did you think of the lecture?(你认为这个讲座怎么样?)
B:Well,I thought the lecture hall was big.(这个演讲大厅还是很大的。)
从B的回答可以得知,B的意思是说虽然演讲不怎么样,但演讲大厅还是不错的。如果我们把 thought换成 believe,should say或 reckoned等,把big换成large或great,这个句子的会话含义还是一样的。
(三)可推导性
会话含义和字面意思不相同,会话含义是会话者根据真实语境推导出来的。
比如:You are the cream in my coffee.(你是我咖啡里的奶油。)
我们知道,咖啡里加了奶油之后,会更加美味,所以由此可以推测出这是说话人对“你”的欣赏和赞美。
(四)非规约性
会话含义是指语用含义,而非话语使用的词语含义。这种含义是根据真实会话场景,联系上下文推测出的含义,是无法在词典中查到的。这种含义随着会话场景变化而变化。比如:
Man:Would you like to invite me up for a coffee?(邀请我上楼喝杯咖啡吗?)
Woman:Oh,I’m afraid the place is in a terrible mess.(家里太乱了。)
根据上下文可以得知,这位女士的回答并不是要告诉这位男士家里很乱,而是采取了一种委婉方式拒绝了这位男士的请求。
(五)不确定性
在不同语境中,同样的词语也会有不同会话含义。也就是说会话含义并不是固定的,是随着语境变化而变化的。比如说:John is a machine.这句话的会话含义很多,它可以指John不灵活,不会变通,还可以指John工作起来像机器一样不知道累等。具体含义要取决于特定语境。
三 会话含义理论之于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在当前听力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放录音-对答案-讲解答案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平时听力训练中,缺乏相关理论指导,即使听懂了字面意义,也很难体会出其中内涵。久而久之,学生对听力失去了兴趣,听力水平也无法得到提高。听力材料中有许多对话暗含言外之意,因此,如果将会话含义理论应用于听力教学,将会为听力教学开辟新的教学思路,能有效提高学生听力水平。
(一)系统讲解会话含义理论 教师在听力教学中,应系统给学生讲解会话含义理论,增加大量具有会话含义的听力材料,引导学生推测出隐含意义。比如下面这则会话:
A:What will you do if you fail the exam?(考试不及格你怎么办?)
B:I’ll eat my hat.(我会吃了我的帽子。)
很明显,B的回答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这一准则要求我们说的话要真实,不能说虚假的话或没有证据的话。而B却说如果考试不及格,我就吃了我的帽子。我们知道,帽子是不能吃的。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出B的真实含义是他不可能考试不及格。
因此,对于这些含有言外之意的听力材料,如果教师没有系统地给学生讲解会话含义理论,不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推测的话,那么,学生很难体会其言外之意,听力课最终会变成考听力课,学生的听力水平也不会提高。
(二)提供真实材料场景 给学生提供听力材料真实场景,利用DVD等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大量视频材料,如电影、新闻报道等,这样学生才能在真实场景中理解会话含义。比如: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有这样一段对白:
Carl:“… You like lamb,right,sweet pea?”
Rose:“Sausage.”
当Carl询问Rose是否喜欢吃羊肉时,按照合作原则,Rose应该回答是喜欢吃羊肉还是不喜欢吃,但Rose却违反了这一原则,只是简单回答说香肠。根据这部电影的真实场景,我们知道Rose是不爱Carl的,所以很明显,Rose的回答表明了她对Carl的厌恶之情。如果学生不了解这部电影的真实场景,就很难推测出Rose的言外之意。
(三)讲解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背景知识是影响学生听力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许多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只注重学习语言知识,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听力过程中有许多误解就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英语语言材料的理解,尤其是在听力过程中的理解。比如下面这段对话:
W:Do you eat a piece of Jane’s cake?
M:I don’t want to take the last one on the plate.
Q:what does the man mean?
A:He tasted the last cake she made.
B:He didn’t like the cake.
C:He didn’t have any cake.
大部分学生会选择B,然而正确答案是C。因为在西方文化中,吃最后一块蛋糕是没面子的。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一文化背景知识,就很难理解这段会话的真实含义。
由此可见,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对于理解会话的言外之意是多么重要。教师应该给学生讲解与听力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相关社会文化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根据上下文推断内容,从而提高听力理解准确性。
(四)引导学生掌握系统语音知识 比如重音、语音语调等,在平时听力训练中,学生应该进行大量模仿练习,因为语音也是影响学生听力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会话的言外之意就是通过语音知识来表达的。比如下面这段对话:
M:If you don’t have an account here,I can’t cash your check.I am sorry,but that’s the way it is.
W:well,thanks a lot!You are a big help.
The woman feels_____
A.thankful B.a bit annoyed C.sorry
许多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只注重对话的字面意思,所以误选了答案A,而事实上,第二个说话人用了一个比较强的降调,来表达她的不满。所以该题的正确答案应该选B。
总之,人们在遵循合作原则基础上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同时又在违背合作原则基础上,传达会话含义,进行言外之意的沟通和交流。影响学生听力水平的因素很多,然而最让学生头疼的是理解会话的言外之意。因此将会话含义理论应用于听力教学,将为听力教学开辟新的教学思路,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
[1]傅艺.影视片的英语视听教学之方法和途径[J].宜春学院学报,2006(5).
[2]力量,解正明.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批判力量[J].江西社会科学,2004(8).
[3]黄东晶,蒋智妍.语言意义探索——以文学语篇中的内心独白为例[J].外语学刊,2010(11).
[4]廖倩,欧飞兵.浅祈会话含义理论在课堂中的运用[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5).
[5]胡瑛.违反会话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J].科教导刊,2012(2).
[6]罗益群.会话含义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实验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