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者反应论看美情景喜剧网络翻译——以《生活大爆炸》和《破产姐妹》为例
2014-08-15杨卉
杨 卉
杨卉/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安徽合肥230000)。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以繁多的方式,有形或无形地影响中国人的生活,其中,美剧因其独具特色的剧情内容、贴近生活的台词、丰富的当代文化因素备受年轻人青睐,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能够进一步了解西方社会生活。从最早进入中国的《老友记》《成长的烦恼》到万人空巷的《越狱》《绝望的主妇》,到最近风靡一时的《老爸老妈的浪漫史》《生活大爆炸》《破产姐妹》等,这些热剧在国内大受好评,网络字幕组的功效尤为显著。第一批美剧进入中国已有十余年,见证了国内字幕组的翻译水平发展。从最早的字句对照到如今贴近时代特色的中文译文,网络翻译已逐渐形成相对统一的翻译标准及方法。本文将结合美剧的语言特点,从读者反应论视角,以《生活大爆炸》和《破产姐妹》这两部最新生活情景喜剧作品,对网络翻译现状、翻译过程中采取的策略进行浅析。
一、读者反应论
读者反应论(Reader’s Response Theory)由奈达(Eugene A.Nida)提出。奈达(1993:118)认为,翻译即是交际,这个过程要看人们在听/读译文时所获得的是什么。判断其效用不应拘泥于相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要的是要考察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的程度。应该说,是奈达首先将读者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作为重要的因素引入了翻译理论和实践。他认为,翻译的宗旨就是以译文读者为本,让译文的读者与原文的读者能获得大致相同的感受。奈达强调译文读者做出的反应必须与原文读者阅读时所产生的反应基本相同,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译者就应该对译文的种种表达方式进行修改,务必达到两种反应基本一致。
二、美情景喜剧的特点
在繁多的美剧、美国电影、真人秀等各式娱乐种类中,情景喜剧因其日常生活化的设定、精短的时长、欢乐的对白等因素,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国内网络翻译也精彩绝伦。维基百科(2013)把情景喜剧(Situation Comedy)定义为“一种喜剧演出形式,一般有固定的主演阵容,一条或多条故事线,围绕着一个或多个固定场景进行,如家庭或办公室。”
多数情景喜剧没有太过深刻的主题或宏大壮观的制作,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幽默对白。因此,能够根据剧中人物性格,使译语观众同源语观众一样,看懂剧中幽默,博其一乐,即是成功的翻译。反之,就算译文再优美华丽,也是失败案例。从这个层面上看,情景喜剧的翻译目的与奈达的读者反应论在目标上是一致的。
三、情景剧的网络翻译
网络用语最初是一种由网民所创造并在网络交流中使用的语言,随着全球进入网络化时代,这些词汇频繁进入人们生活,以至于慢慢成为生活用语的一部分。然而,作为产生于并主要服务于网络的字幕组,其翻译作品仍旧以其独特的用语区别于一般译制片作品。
考虑到情景剧特点,网络翻译应当引发观众的浓烈兴趣并使其欢乐。而读者反应理论无疑适用于这一翻译过程,并成为衡量译语同源语是否产生同样读者效果的最佳标准。
1.形式对等下的网络翻译。根据对翻译本质的界定,奈达将翻译基本划分为两类: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此类翻译的译者通常关注句和句、概念和概念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更加适用于纯文学作品或文学性质极强的文本,原文语言形式本身就是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作者借语言形式创造美学效果。形式对等的对等意义包括语言单位如词素、单词、短语、句子习语和谚语方面。从形式对等层面上要求,情景剧的网络翻译必须正确表达意思。
如,Caroline:Max,a student loan is the worst bill you can ignore,it can never be expunged.学生贷款是最不能忽视的债务,它会犹如附骨之疽。
Max:We’re breaking out ‘expunged’ on a weeknight? 又不是特殊节日,用这么高档的字眼干嘛啊?(From 2 Broke Girls,Season1,Episode 5)
Expunge意为完全清除某些东西,因为可能导致某些问题,且并非日常用语,因此,为了传达出该词的深刻含义,译者将其翻译为“附骨之疽”,而不是索然无味的“删除、擦掉”。将译语与原文进行对比,可以说译文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原语的词汇学含义,传达了当时人物在挑选expunge时的特殊用心。
2.动态对等下的网络翻译。翻译的另外一类是功能对等,不再关注原文、译文,而是译文读者,即“读者反应”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译入语中寻找一个能使译文读者获得和原文读者相同感受的词。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和不断系统化成熟化,奈达提出了读者反应论的核心部分:动态对等,升华了功能对等。所谓动态对等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在《翻译理论与实践》(奈达和塔伯,1969)中,奈达进一步定义动态对等为,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相同。翻译终归是为读者服务的,要从读者的角度,而不是从译文的形式看翻译。即是向翻译学界提出一个全新的理念:要看译文是否能为译语读者所理解。这一观点肯定了翻译的服务对象为读者或者说是译语接受者,而评判译文优劣的标准也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是否符合原文行文等,转变为译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
情景剧中为了达到幽默效果,大量使用双关语(pun)。这类词语一般含有两个或以上意思,或者数个相似发音的单词,通过巧妙运用使其产生幽默或呼应目的,引起观众注意。情景剧通常故意利用同音异义、词义双关、换喻、隐喻等语言表达方式制造笑点。
如,(老板Han在饭店里安装了卡拉OK。Max完全不赞同这一行为。这时一位顾客要求点歌。)
Han:Come on up now,girl named“Stacey”.上场吧,史黛丝小姐。
Max:I got this.Look,I don’t know you,but I like you,and I respect both hair choices.I hate karaoke,I can’t afford to have any more hate in my head.May hate is at capacity.Sit this one out,I’ll comp your cobbler.这事儿交给我吧,虽然我不认识你,但我对你有好感,我也很尊重你发型的“二”样化,我恨死卡拉OK了,我脑袋里,憎恨已经满档,恨意一触即发,你不献唱,我就送你水果派。(From 2 Broke Girls,Season 1,Episode 4)
剧情中,要求唱歌的女孩Stacey染了红色头发,所以原语中both意为两种发型。网络翻译将此词翻译为“二”,意为愚蠢。原剧的观众看到Stacey的发型,就必定认为她很蠢笨,虽然Stacey个人显然自认为发型非常漂亮。根据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为了能让译语的观众享受到原语剧情的幽默,both在此处被译为“二”。
正如情景剧的定义所言,情景剧一般设定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琐事。因此,剧中人物对白几乎全为口语,甚至俚语。
如,(Raj,Leonard,Sheldon老生常谈地讨论某一话题。Raj坚持自己的观点。)
Raj:You are displaying a shocking ignorance of the subject matter.Mommies and zombies are the exactly same thing.是你正表现出对谈话主题的高度无知,木乃伊与僵尸是一模一样的东西。
Leonard:Oh yeah?Mommies are wrapped in bondages.噢是吗,木乃伊全身都裹着绷带呢。
Raj:That’s called a fashion choice.那是人家的时尚风格。
Leonard:All right,you brought this on yourself.Sheldon,get him.好吧,是你自己自讨苦吃,谢耳朵,说死丫的。(From The Big Bang Theory,Season 6,Episode 9)
原语中的get him偏口语话,一般是鼓励他人做某事时的激励用语。剧情中,不满意Raj观点的Leonard自己已经词穷,但是又愤怒于Raj的固执,只能求助于口才极佳的Sheldon。出于愤愤不满的挫败以及对Sheldon的鼓动,他使用get it表示让Sheldon与Raj死磕到底。“丫的”源于北京方言,通常用于表示说话人对于对话一方或者第三方说话人的愤怒不满。网络翻译中将get it如此处理非常符合情景剧日常生活特色,同时译语观众也能体会到Leonard的气愤较劲。译语也由此能如源语一样,博得观众一笑。
读者是一个随社会不断发展而变化的群体。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目标就是将信息传达给不同背景的读者。面对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情景喜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观众能够享受到源语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同样的幽默诙谐,根据译语观众的生活文化,灵活翻译源语中承载文化信息的对白,遵循读者反应论的指导,无疑是最佳方式。网络翻译也因其贴近译语文化的译文而获得广泛认可和好评。
[1] Eugene,N.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 Eugene,N.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 尚文岚.从读者反应理论看朱生豪、梁实秋的莎译本中文化空缺词的翻译[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 王萍.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5).
[5] 范祥涛.奈达“读者反应论”的源流及其评价[J].外语教学,2006(11).
[6] 秦洪武.论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J].外国语,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