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堂师生互动社会学分析——以大连财经学院为例

2014-08-15田芳芳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师生情感大学生

田芳芳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多层面的关系体系,它由教学关系、管理关系、法律关系等关系构成,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交往关系。师生之间的课堂交往关系也展示出一幅立体式的画卷。然而在课堂这个特定的空间中,教师往往在师生关系中起到主导作用。教师可以选择在课堂上让什么样的学生拥有更多的与老师交往的机会,什么样的学生拥有较少的机会,什么样的学生完全没有机会。因此,对高校课堂中师生交往关系问题的研究更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大连财经学院78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不同类型课程中师生互动的状况及存在的差异,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加强大学生课堂师生互动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高校课堂师生互动性质的社会学分析

1.高校课堂师生互动是一种直接的角色交往。社会互动分为角色交往与非角色交往。角色交往是指受到一定社会行为模式与规范约束,代表特定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人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因交往者所处的地位以及其必须扮演的角色而受到严格的规范约束,因此交往者不能随心所欲、自行其是。高校课堂互动是一种角色交往,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始终明确自己的角色才有可能进行顺利的课堂互动。师生角色意识是指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认知和体验。角色的认知是指能够使学生获取、整合新知识。在一个有效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行为、情感、认知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认知是互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的认知有利于正确理解对方及其行为所表达的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反映。这一原则既坚持反映论的客观性原则,又承认主体在认识中的创造性过程,而且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桥梁”作用。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的一种心理活动。所以高校课堂互动是一种直接的角色交往。

2.高校课堂师生互动是一种混合型互动。“师生互动”是指师生间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和影响,除了认知,还包括情感、态度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现代教育观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因此,我们应重视师生情感互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双方在共同学习中是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交流。认知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所采用的策略,双方思维的活跃程度是通过一些策略来体现的。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与内在意识之间发生联系的切身体验。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因此,情感对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师生间的关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长,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可以说情感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间合作的纽带,是教学过程的催化剂。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一种混合型互动。课堂教学是一个角色扮演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生成、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后的真实、独特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不仅仅来自于教材,它需要唤起学生的经验,打开学生的想象,启动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情感的投入。课堂上,教师、学生之间应该形成积极的、有效的互动,从而使课堂“鲜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展开充分的联想、进行换位思考、学会倾听、对话、不断探究、感悟,以多向互动合作为手段,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高校课堂师生社会互动维度的社会学分析

1.师生课堂交往向度研究。师生课堂交往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的关系性质。通过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课堂互动“地位不平等”的比例为80.35%,认为课堂互动情感关系是“排斥”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为75.16%;教师认为课堂互动“地位不平等”的比例为30.35%,认为课堂互动情感关系是“排斥”的比例为25.16%。从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和教师面对师生互动向度问题展示出截然相反的态度。大学生普遍认为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地位不平等,师生关系较为紧张,教师则完全相反。

我们又进一步通过深入课堂观察教室中什么空间位置的学生更愿意与教师交往?什么位置的学生被动地与教师交往?教师更愿意选择与教室中什么空间位置的学生进行交往?教师中的空间位置对于师生互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调查结果发现:对教师依赖性较强者或学习积极性较高者往往选择前排座位;不愿参与课堂的往往坐在后排;希望引起教师注意者坐在中间;胆怯者一般坐在靠边的地方。我们认为由此出现的课堂空间构成对课堂人际关系交往有巨大影响。当然,这是学生自由选择座位的情况。平衡有序的课堂互动是靠教师对课堂交流的控制和学生的呼应两种因素之间的磨合而形成并得以维持的。一方面,学生参与课堂交际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控制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的参与又会反过来影响课堂活动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课堂活动的认识和他们对课堂活动的呼应。虽然所有教师都努力想在课堂上关照每个学生,但是他们常常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与一些学生较多地交流,而忽略另外一些学生。如,教师习惯性地从前往后看、总是提问名字好记的学生、提问成绩优秀学生比提问成绩一般学生多等,就会形成各种形式的教师行为区域,从而使互动面较小,学生呼应强度降低,互动因此失去了平衡与和谐。我们要使每个学生有均等的实践机会,有序有效地参与互动,既能使学生大面积地参与互动实践,又能培养合作竞争意识。

2.师生课堂交往深度的研究。师生课堂互动深度指的是师生双方互相依赖程度的大小。包括情感投入的大小、互动延续的长短和互动性别选择以及互动的群体规模等。通过深入调查和对课堂交往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与分析,结果发现,对课堂互动参与“非常不积极”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10.81%;对课堂互动参与“不积极”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27.84%;对课堂互动参与“比较积极”的大学生比例为14.05%。以上数据说明,大学生课堂互动参与的积极程度还是比较低的。

另外,关注女生与男生受到的提问、得到的表扬几率和男生和女生受到的批评几率。观察发现,女生受到的提问、得到的表扬均高于男生,而男生受到的批评则明显高于女生。原因可能是女生在课堂上参与更积极,注意力更集中,得到的积极性评价也就更多。而男生如果无法参与教学而获得教师的关注,将会采取另一种方式如捣乱来获得师生的关注(批评),或开展私下的生生交流来消除得不到权威关注的不安。

高校教师几乎不与学生小组交往,而注重与个别学生及全班学生交往,并将后者放在更优先的地位。学生小组在课堂上并未成为有意义的“功能群体”,学生在课堂中只是个人,或只是班级中的一员,他们作为个体是“孤独”的。学生的合作意识是我们目前课堂教学急需培养的重要领域。

3.师生课堂互动频度研究。师生课堂互动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少。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选“经常参与”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6.25%;选“有时参与”的大学生为21.08%;选“偶尔参与”的大学生为45.68%,选“从不参与”的大学生为26.99%。从课堂观察可以了解到,只有35%左右的同学注视老师及黑板,其余学生有的低头看手机、有的做作业、有的做其他事情,只是偶尔回到课堂中来。从这些数据和现象可以看出,大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频度不容乐观。

三、社会学视角下加强高校课堂师生互动的建议

通过对公共基础课课堂互动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师在互动过程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因而课堂的良性互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于角色的认知和体验、对课堂的组织,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高校教师应明确意识到课堂互动的重要性,师生互动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性。师生互动是师生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除了认知,还包括情感、态度等。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而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高校教师要明确意识到课堂交往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个体的交往,它既包括师生个体的交往,也包括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交往、老师和学生群体的交往、学生个体与个体的交往。让课堂交往丰富起来,才能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公共基础课都是合班上课,人数众多,学生上课参与度不够,教师很难把控。所以公共基础课课堂更应将学生进行分组,使课堂交往以群体的模式出现,因为单个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机会有限,在教师与某个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其他学生个体会觉得与我无关,教师在短时间内与全体学生互动可能性不大,建立学习小组会使学生个体体会更有归属感,每个学生都代表一个群体,学生与教师互动时,其他学生会更关注课堂,教师更易于把控课堂。

3.高校教师要注意课堂的空间选择,讲课过程中不要只站在讲台上而和学生产生距离感,个人空间这种非语言的沟通方式,也会给学生以压力。教师们对中等生予以更多的关注无可非议,但与差生交往机会仍然不多。教师可以面向差生选择不同的技巧和策略,比如降低问题的难度,来促进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事实上,学科对师生交往的影响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在大学理科课上,教师提问成绩好的学生人数明显多于成绩差的学生;在大学文科课上,却出现教师提问成绩中等或者差的学生的人数多于成绩好的学生的情况。这说明,教师在选择交往对象时,大多数是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考虑的。因为,理科课需要的抽象思维比较高,如想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就要提问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文科课程则不然,它更多地侧重于反复阅读和理解。所以,我们的课堂要帮助学生体验集体感,不要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所有的教育最终是为了整体的人的教育。

[1]徐飞.国内外课堂互动研究状况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5(2).

[2]连进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互动方式选择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3]欧阳洁.教育过程中教师权力与学生权利关系探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4]时蓉华.教育社会心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

猜你喜欢

师生情感大学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大学生之歌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