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平面设计“现代感”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2014-08-15石羽丰
石羽丰
论平面设计“现代感”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石羽丰
在平面设计领域,中国传统文化是设计师们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追求平面设计的“现代感”,同时又希望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二者的融合交相辉映,能够使作品闪耀出非同寻常的色彩。
平面设计;现代感;传统文化;融合
石羽丰/贵阳学院美术学院讲师(贵州贵阳550005)。
对于平面设计而言,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使我们必须要面对如何在保持设计现代感的基础上再增添传统文化元素的问题。随着现代数码科技的发展和西方设计理念的传播,传统文化造型的现代化设计就有了技术和思维保证,在先进技术和思维模式的引导下,我们的平面设计成果就要体现出现代的时尚感以及民族化、地域化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从而使现代感和传统文化能够紧密融合起来,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简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余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宝典,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的无价瑰宝。例如民间传统吉祥图案、民间木板年画、剪纸、戏剧脸谱、古代文人书画、中国灯笼以及传统的青花瓷器等,这些都是祖先们在生活与生命的繁衍中总结出的视觉艺术,现如今已经被全世界认可,并成为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表现。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生活的张力。例如明清的民窑青花瓷片,在经过唐宋元的发展以后,由于受市井文化的熏陶,已经逐渐形成了具备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特点,另外,很多吉祥纹饰图案也都蕴含着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至今仍然被国人喜爱和发展着。除此之外,传统的文化元素对于中华民族的所有文化领域几乎都有所触碰,是我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
韩美林大师曾经说过,成功的艺术源于“根”,这种说法得到了广大艺术家的赞同。我们可以想象,中国艺术的大树能够发展五千余年的时间而没有走向消亡正是因为其“根深蒂固”。而像河流一样源源不断滋养艺术根源的就是传统文化。试想,我们的文化如果在某一时期断流,那么艺术大树还会像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枝叶繁茂吗?
平面设计产生于18世纪中期,是为了服务人们的生活而产生的一项艺术创作形式,在我国,平面设计并没有经过大的启蒙运动,所以我国的平面设计行业开展较晚。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设计师学习了西方先进设计理念和思维,但并没有注意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我国优秀文化资源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使得传统文化在设计领域濒临绝迹,面对这一窘境,近年来一些设计大师呼吁关注现代平面设计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发展,我们才看到越来越多民族的、传统的文化元素出现在流行的平面设计当中。
当前我国的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最典型例子莫过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无论是在申办过程中使用的会徽,或是在正式奥运中使用的会徽,都从多角度的诠释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意蕴,把传统文化和平面设计良好的进行了融合,并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融入了国际化的设计风格。申办的会徽是由奥运标志的五环组成,分别代表了地球上五个大洲,但其图形的表达又像具有中国特色的太极拳,又像传统的中国结。这里分别从两个方面体现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太极拳是我国的古老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武术的精髓,太极拳的主要特点就是行云流水,在会徽的设计中融入这种元素,使整个会徽充满了运动感,体现出了奥运会的主旨,并且包含了世界人民的携手、团结、协作的良好寓意。中国结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在国人心目中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同时,它的标志也体现出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心心相连、同迎奥运的喜悦和团结精神。在正式奥运会时,其会徽的内涵较申办时更加深入,“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从名字上就把传统的书法印章等艺术融入到运动中,这里的设计思维十分巧妙,并且与奥运会的运动精神也十分契合。会徽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张开双臂在翩翩起舞的“人”字,同时也与申办地北京的“京”字十分相像,暗示着奥运会的举办地点,也表达出了中华民族传统古老的文明。另外,文字印章的主体颜色为红色,红色也叫中国红,是中国国旗的颜色,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代表颜色,在人民的心目中是喜庆、吉祥的寓意,将红色结合在奥运会徽中,更加深入地诠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平面设计的“现代感”。
二、中国传统哲学理念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哲学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在璀璨的哲学文化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最主要的“儒释道”文化,古代先贤们对哲学的思考根源于对自然的探索,其强调的“天人合一”“物我天成”的原始哲学观念对我们现代设计是极其重要的。
相生相克的阴阳太极、雕刻精美的青铜器图案、虚实相生的山水画等,一切的古代艺术形式和内容无不透露出和谐、转化的传统哲学文化精髓,众多的哲学文化素材是创意产生的基础,好的创意能够超越文化与语言的界限,激起整个世界人民的共鸣,这是我国平面设计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先决条件。
中国的平面设计发展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步伐,我们始终处于不断向西方学习的状态,但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中西方哲学文化并没有好坏之分,二者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轨迹,造就了现阶段的文化类型,东方哲学文化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西方哲学文化注重人性的光辉和科学的力量,二者历经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轨迹。西方现代艺术形式具备形式简单、易推广、操作简便的特点,从而在几十年时间内就迅速风靡了全球,成为全球艺术发展的风向标。在西方艺术流传进入我国以后,由于其标准化和科学化的发展特点使我国传统艺术设计面临着被抛弃的境地,我国历经千百年沉淀下来的艺术经典在许多从小接受西方设计思维训练的设计师看来已经是不入流的东西了。但事实却是,西方设计本身也有不完美的地方,我们既要学习它的优点也要清楚明白地洞察它的局限,通过深层次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西方艺术形式的文化底蕴在支撑整个内容和形式上显得力不从心。而我国的文化底蕴深厚,将西方艺术“现代感”和我国沉淀深厚的文化“思维性”有机结合到一起,以强大深邃的哲学理念当作整个平面艺术设计的支撑,才能使整个平面设计作品真正树立起来。
三、传统图形与现代平面设计表现的融合
传统图形是指具有我国民族特色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朝代广泛流传的图样,它包括在陶器、青铜器、壁画等等传统艺术品上的纹饰和图样,也包含了传统绘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我们甚至可以在舞蹈、园林、建筑中发现一些传统图形的踪影。早在远古部落时代,人类每个部落都以自身崇拜的东西当作本部落的图腾,这些图腾可能就是最早的传统图形。经过不断的历史积淀,中华民族的传统图形充分反映出我们的民族精神和内在气质,对现代平面设计而言,传统图形有着再直观不过的灵感启发作用,也为设计师们提供了丰富的图形素材和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图形讲究的是图样的完整性和装饰性,贯穿着礼让和穿插的效果,着重实形之间相互呼应。至于虚形方面,中国传统图形更看重的是精神领域的虚空间,现代图形看重的是正形和负形,使用切割、错位等方法来突破原形,表现负形,从而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在整体排列上,传统图形显得较为规整,图形整体感、对称感十足,而现代图形则显得更加不羁,图形多采用非对称、视觉矛盾、光影效果来突出设计效果,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创新的探索呈现在平面设计上时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力十分强烈,证明了现代图形的魅力。
纵观优秀设计师的代表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设计大师既吸取了传统图形的精髓,同时又采用了现代平面设计的表现方法和构成形式,从现代人的审美角度出发,创作出给人耳目一新的平面设计作品。
四、现代数码科技与传统艺术元素的融合
在中国艺术发展历史长河中,历代画家、工匠等艺术家经过自己的实践操作,创作出了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艺术表现手法,从彩陶到青铜再到雕塑、绘画、瓷器等等艺术作品体现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码技术正走进千家万户,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舒适。在平面设计领域,数码科技的应用使得平面设计能够更上一层楼,可以说其对现代设计而言是革命性的助推器。这可以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数码技术由于在苹果公司开发的MAC计算机上的“桌面排版系统”得以体现,人们便开始关注数码技术在平面设计领域的应用。
现代数码艺术创作中往往出现视觉表现的问题,设计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便在设计中融入传统艺术,这样一来,文化内涵不足的问题就得以解决。我们以申奥标志为例,它就是一个典型的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和现代数码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其表现形式为传统的手绘笔墨,不仅有力地表现了传统文化艺术还衬托出了数码图形的魅力,可以说是二者完美融合的范例。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平面设计从以往的静态表现走向了动态发展,并实现了多媒体下的发展,由传统的印刷出品发展为网络虚拟传播,我们可以看见数字技术对平面设计的助力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平面设计已经由被动适应人们需求的道路走上了主动发展的道路。针对现实发展情况,设计师们应该珍惜本国优秀文化资源,紧跟世界设计潮流,学会利用尖端科技并使用活跃的思维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优秀作品。
今天,当我们回首先辈们创造下的美丽文化资源时,脑中应该不仅仅只是欣赏和喟叹,我们要积极活跃思维,动手创作,尝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平面设计当中去。要牢记一点,精心创作的民族作品才是闪耀全球的世界作品。当今世界中,四大文明古国仅剩中华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人热爱传统文化,它的艺术价值是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平面设计也日趋稳定和成熟,设计师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时尚和现代,应该多多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意味是设计的根源,要做出新的设计,就必须根据传统来进行深入的发掘,这并不是重复的设计文化,而是对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延伸。在设计中,要注意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在现代感中体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意味,让设计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感和文化感。
[1]杨红旗,贾丽丽,王旭倩.平面设计中的心理效应与传统文化效应[J].包装工程,2006(2).
[2]冯正未.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7).
[3]毕凤霞.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0(18).
[4]霍楷.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研究[J].包装世界,2011(2).
J525
A
1671-6531(2014)01-0071-02
何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