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彝族婚俗文化旅游创新开发策略*

2014-08-15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婚俗旅游者彝族

殷 群

(大理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婚礼是人生礼仪中的一个重要仪式。莫尼·卡威尔逊认为:“仪式能够在最深的层次揭示值之所在,人们在仪式中所表达出来的,是他们最为之感动的东西,而正因为表达是囿于传统和形式,所以仪式所揭示的实际是一个群体的价值。我们发现了理解人类社会基本构成的关键所在:对仪式的研究。”[1]云南彝族婚俗文化绚丽多彩、内容丰富,从婚前的恋爱、交往习俗,到正式的婚礼习俗都很有特色,它不仅是我们了解和认识彝族文化的重要途径,而且开发潜力较大,具有较高的旅游文化价值。

一、云南彝族传统婚俗文化的特点

(一)严格的等级内婚和氏族外婚

等级内婚就是只在同等级之内通婚,禁止与本等级之外的其他等级通婚。即使同一个支系的不同族群也不通婚,如同属白彝的大白彝和小白彝之间不能通婚。彝族内部等级制度很严,各支系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发展程度不同,受汉文化的影响也不一样,文化差异是实行等级内婚的一个主要原因。氏族外婚以禁止氏族内部通婚为特征,氏族外婚是姑舅表优先婚,即兄妹之间的儿女优先结婚,姑母家的女儿优先嫁给舅舅家的儿子。但禁止姨表婚,即姐妹的儿女不通婚;姚安、丽江、小凉山等地彝族都实行氏族外婚。彝族中常有表兄妹婚、叔配嫂等现象,即舅表、姑表、姨表之间的表兄妹可以成婚。其中黑彝支系实行舅表、姑表优先婚,姨表不婚。因黑彝中姨表兄妹直呼兄弟姐妹,不带表字,视同手足,他们称这种表兄妹之间的婚姻为“铁板桥”,即通婚后便成一家人,像铁板做成的桥一样通行无阻。叔配嫂,是指兄死后,以小叔子配嫂,如公婆同意,也可另行改嫁,解放后,叔配嫂、表兄妹婚和入赘后改跟女方姓的逐步减少。[2]目前,虽然“氏族外婚,姑舅表优先婚,姨表不婚”的原则还未改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近亲结婚产生弊端的知识得到普及,“姑舅表优先婚”已渐渐消失。

(二)浓厚的祖先崇拜和虎崇拜

民俗学家杨成志说:彝人的一切生产生活都渗有宗教思想,一切行动俱受神灵观念的支配。彝族人的宗教活动与世俗浑然一体,在仪式过程中得到了交融。[3]彝族宗教信仰的核心是祖先崇拜,彝族对祖先的崇拜表现为虎崇拜,虎被彝族奉为祖先,被彝族先民敬奉为原始图腾,是吉祥与幸福的象征。在一些彝族人家中的神龛上供奉着虎形祖灵,大门上、墙壁上都挂着虎图腾,村寨路口也设有石虎神。彝族人认为虎神可以帮助他们消灾驱邪,保佑他们家庭幸福、称心如意。祖先崇拜在彝族婚恋习俗中表现为男方对女方祖宗的祭拜,以及拜堂时女方对男方家堂的祭拜。

(三)突出强调酒文化

酒在彝族日常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彝族同胞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饮料。彝族走亲访友要带酒,参加婚礼要送酒,宗教活动更离不开酒,酒几乎无处不在。双柏县新街大麦地彝族举行婚礼时,媒人求婚、订婚都要送酒给新娘家。楚雄彝族、大理巍山彝族每逢婚丧节庆或宾客光临,都要准备丰盛的美酒和肉食,尽情畅饮,边喝酒边通宵达旦地打歌跳舞。此外,从石林撒尼人婚礼中可以看出撒尼人对酒的重视,石林撒尼人婚礼分为“喝小酒”、“喝中酒”、“喝大酒”,整个婚礼过程都离不开酒。

二、云南彝族传统婚俗文化的旅游文化价值

(一)满足旅游者的猎奇心理

旅游者外出旅游的趋异心理,使得与旅游者居住环境反差较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吸引力较强。云南彝族分布范围广、支系多,各支系的婚俗文化绚丽多彩,地域特色强。如滇西北和滇南等地彝族的抢亲、彝族花腰支系的对歌、红河两岸彝族青年男女的口琴传情达意、他留人的“过七关”等,都为旅游者留下了许多遐想的空间,旅游者的猎奇心理构成了强大的潜在旅游市场。

(二)提升旅游者的旅游审美层次

旅游,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旅游者审美、知美、赏美的活动。特别是婚礼的全过程,在举行婚礼这一天,彝族青年男女盛装出席,特别是彝族姑娘的嫁衣,作为彝族长辈和小伙子衡量姑娘才能的标准,嫁衣从头到脚都绣着各式各样的绣花,每一朵花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参与彝族婚俗文化旅游的过程,就是参与一项蕴含着丰富美学内涵的盛大的仪式,能使旅游者放松身心,陶冶情操,达到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三)婚俗的喜庆性所带来的娱乐功能与旅游者的娱乐需求相契合

婚俗文化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彝族婚俗旅游表演中如能恰当地使用酒文化,让旅游者适当参与饮酒,能使旅游者放松心情,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切身体验彝族婚俗文化旅游资源的魅力,感受源远流长的彝族婚俗文化风貌。彝族婚俗文化表现出的狂放豪迈的民族气质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追求娱乐放松的需求和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三、云南彝族传统婚俗文化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云南彝族传统婚俗文化具有较好的文化资源开发基础,是云南彝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禀赋。随着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彝族婚俗文化转化成为文化旅游产品。面对文化旅游的发展,彝族传统婚俗文化如何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资本化成为云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西部地区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时,为了有的放矢地保护民族文化,也必须进行民族文化资源大普查,主要涉及六大门类:即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包括语言、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等;科技工艺文化;信仰、巫术文化;节日文化等。[4]云南彝族传统婚俗文化旅游的创新开发,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民族文化资本化的实践过程。

(一)开发的广度、深度不够

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支系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但目前缺乏表现力强的彝族婚俗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模式初步形成,但发展缓慢,开发的广度、深度不够。在开发彝族婚俗旅游产品时,应注重本土文化的深层挖掘,让游客对彝族地区社会、文化有更多的理解。现有的婚俗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有两类:一是石林景区弹三弦表演。在石林风景区内,一群本地中老年人穿着彝族服饰跳大三弦,阿黑哥吹着清脆的短笛、弹着浑厚的大三弦,阿诗玛则随着音乐的旋律迈着轻盈的舞步,向旅游者展示撒尼人独特的婚恋习俗。二是楚雄长街宴内的彝族婚俗表演。旅游者自主选择参加,分为五组,每组一男一女,五个姑娘带着盖头站成一排,小伙子要在这五个人当中把自己的新娘找出来,整个过程中新娘不可以发声,选错的淘汰,选对的继续留下拜堂成亲,礼成后“抹你黑”,表达对新人的祝福。这两类婚俗文化旅游产品,着重于直观表演,缺少导游解说,旅游者对婚俗文化缺少认识和互动,大大降低了旅游吸引力。

(二)缺少移动互联的旅游产业组织

互联网时代的云南传统彝族婚俗文化旅游资源,应加强线上线下的旅游推介,目前大多是“养在深闺待人识”,特别是滇西北彝族婚俗,很少为外人所知。云南路南石林景区因为电影《阿诗玛》,石林风光、阿黑哥和阿诗玛的爱情故事人们有所了解,但旅游者对撒尼人的婚俗则不大了解。云南大理巍山、南涧彝族婚俗,由于缺少移动互联的旅游产业组织对彝族婚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整体推介,基本状态是资源散落在各地,彝族婚俗品牌形象不突出,更缺少文化营销管理。楚雄、路南石林是彝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也是彝族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地区,但婚俗文化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度不强。石林、九乡一日游和石林、七彩云南两条路线的旅游行程中,有跳大三弦表演,旅游者仅停留在观看表演,对撒尼人的婚俗文化了解不多。

(三)存在对传统彝族婚俗文化随意歪曲的现象

旅游者了解云南传统彝族婚俗文化主要是通过导游讲解和查阅资料,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要保存传统文化的活标本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如果没有当地社会的配合,这样保存下来的传统文化活标本,就会蜕变成真戏假做的危险。[5]导游是传播传统彝族婚俗文化的主力军,应主动担当保护和传承传统彝族婚俗文化的责任。部分导游在讲解传统彝族婚俗文化时,为了迎合少数旅游者的低级趣味,刻意编造一些庸俗的导游词,游客在听了导游讲解后会对当地传统彝族婚俗文化有所误解。这是对传统婚俗文化的扭曲,是不尊重传统彝族婚俗文化的表现。一些游客被表演者强拉硬拖地“结了好几次婚”,被强行索要小费,一些当地人追求眼前利益,宰客现象严重。需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传统婚俗文化旅游氛围,促进彝族传统婚俗文化在与旅游文化的互动下传承和发展。

(四)旅游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有待于建设和完善

云南传统彝族婚俗文化旅游景点在旅游服务及基础设施方面,主要体现在信息服务不足以及接待服务缺乏个性化两个方面。信息服务不足主要是空间导引信息的不足以及传统婚俗文化旅游信息缺乏更新。例如,石林景区内的大三弦表演,景区内没有任何解说系统。婚俗文化旅游景点在接待服务方面缺乏个性化,楚雄彝人古镇停车场设在古镇外围,节庆期间由于人流量大、车辆剧增,游客步行到酒店,距离较远。传统彝族婚俗文化旅游配套设施没有体现地方特色,难以获得旅游的快乐体验,不利于旅游的发展。

五、云南传统彝族婚俗文化旅游创新开发策略

对云南传统彝族婚俗文化旅游进行创新开发,必须把握好大众旅游时代的特点并寻找和搭建新的发展平台和机会,目的是实现传统彝族婚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以提高人们的自由程度为旨归,以文化商品的形式投入到多民族文化经济广泛的交融中获得经济利益,即文化权利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本化行为,是民族文化持有者为应对这些问题进行的努力实践。[6]传统彝族婚俗文化旅游产品和其他单一性的文化旅游产品有很大的不同,它具有比较强的组合性,需要引入现代的旅游文化企业作为支撑,创新开发才能进一步实现。文化企业组织用现代科学技术融合、渗透传统文化因素,并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推广手段,以及多渠道筹集资金规避风险来实现不同于过去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生产运营,取得突出效果。[7]

(一)加大传统彝族婚俗文化旅游专业化的信息集成

面对旅游业的互联网时代,以及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业,应积极面对旅游与信息科技之间的交汇和变化,充分借助电视、报刊、广播、网络、微信及各种路标、商场等广告对传统彝族婚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宣传,扩大云南传统彝族婚俗文化旅游的知名度。随着国际民俗风情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单一旅游目的地很难在竞争中占优势,可采取傍富式市场营销策略,即挖掘发挥自身产品的功能、区位等方面的特殊优势,将自己的产品融入区域内旅游热线、主线路,依托相关核心产品和主线路带动,借船出海。[8]彝族撒尼人居住在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桂冠的石林县,地理区位优越,撒尼人可借助石林这一品牌,充分挖掘其传统婚俗文化内涵,策划并推广“石林——撒尼人婚俗文化旅游”线路。大理巍山入选全国最美县城,巍山彝族婚俗可与体验最美县城的美食、巍宝山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形成巍山休闲度假的品牌。加强线上到线下的模式转变和协作,借助各类信息服务手段,宣传云南传统彝族婚俗文化旅游产品,加强云南传统彝族婚俗文化旅游产品宣传与科技一同进步。

(二)加强传统彝族婚俗品牌定位

近几年来出现的旅游者网上分项购买、单项委托、单项预订、互联网“团购”以及私人定制等五种新型的旅游消费方式,进一步分流了传统的“组团”和“包价”的客源。但这种新型消费方式,更进一步体现了导游的核心竞争力,导游在景区对传统彝族婚俗文化的推介、讲解和传播这种面对面服务的特点和旅游者体验,是其他录音导游等无法取代的,因此,培养传统彝族婚俗文化的专项导游,是品牌定位的重要窗口。针对互联网时代旅游者改变市场需求的特点,应突出“云南彝族婚俗文化”品牌,对云南传统彝族婚俗文化旅游主体形象进行定位,强力整合现有优势旅游资源。石林撒尼人与石林风景区在同一片区,应利用自然风光与婚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山水结合、动静结合的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休闲、体验于一身的文化旅游创意园区,打造传统彝族婚俗文化旅游产品的服务价值、体验价值,塑造彝族婚俗文化旅游产品的不可替代性。

(三)深入挖掘传统彝族婚俗文化的内涵,丰富传统彝族婚俗文化旅游产品

在传统彝族婚俗文化集中地要尽量保持传统、原貌的民俗景区,切忌建造过多的人文景观,保持传统风貌,避免商业化。深层次、多方位挖掘传统彝族婚俗习惯、恋爱方式、趣闻传说等方面的文化内涵,设计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精心设计能够体现传统彝族婚俗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旅游纪念品。针对一般观光旅游者,可选择观看彝族婚俗表演节目等一般性婚俗旅游产品,针对希望深入了解云南传统彝族婚俗文化的旅游者,则应开发深度体验型的产品,如通过婚俗文化活动的演绎或游客的参与体验云南传统彝族传统婚俗文化,整合婚俗文化中的音乐、美术、民俗元素。利用对歌、跳大三弦、抢亲等婚俗,组织旅游者民歌对唱,利用电影《阿诗玛》,可以聘请婚庆专业人员进行策划,做好与云南传统彝族婚俗文化旅游相关的各项服务,突出爱的色彩以及浪漫的氛围。品尝当地茶食糖果、婚宴上的美味佳肴,领略当地千姿百态的婚礼仪式和特色美食。

(四)主动加强与互联网合作,提升云南传统彝族婚俗旅游的服务效率

主动加强与互联网合作,以彝族婚俗为主体,以互联网为科技工具,把云南传统彝族婚俗文化旅游的开发融入信息科技的元素,加强对婚俗旅游六个要素的开发创新,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体现彝族婚俗旅游的个性化和信息化。将彝族婚俗文化贯穿于吃、住、行、游、购、娱的各个方面,传统的如吃坨坨肉,喝转转酒,体验彝族传统民居,骑马,参与表演、购买刺绣等,以互联网为途径,提升服务效率,促进传统彝族婚俗文化旅游的发展。移动互联之下的传统彝族婚俗旅游产品,还应在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产品预测和预订、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价格波动、信息预告等方面进行良性调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加强APP应用在专项传统彝族婚俗文化旅游中以及云南旅游各个环节和各类细分市场中的运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在云南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下,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彝族婚俗文化旅游产品应与当地智慧旅游建设同时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

总之,移动互联时代背景下的云南传统彝族婚俗旅游,为云南旅游文化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加大婚俗旅游专业化的信息集成、加强彝族婚俗品牌定位、深入挖掘传统彝族婚俗文化的内涵,丰富彝族婚俗文化旅游产品,积极拓宽传统彝族婚俗文化的文化资本化渠道,主动加强与互联网合作,提升云南传统彝族婚俗旅游的服务效率,引入大型文化企业对传统彝族婚俗文化进行开发生产和运营,有助于云南传统彝族婚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发展。

[1]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彝族简史》编辑组.彝族简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1987.

[3]朱崇先,杨丽琼.地方性的民俗认同——彝族祭祖大典仪式过程分析 [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2)

[4]除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5]潘盛之.旅游民族学 [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

[6]马翀炜.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运用[J].民族研究,2001.

[7]马翀炜,陈庆德.民族文化资本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麻益兵.民俗文化的现代旅游表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婚俗旅游者彝族
彝族海菜腔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巴厘岛婚俗:新人可以为爱私奔
中国各地的“捧腹”婚俗
明清小说婚俗描写的特征及功能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