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段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以丽水市为例
2014-08-15吴素萍
徐 喆,吴素萍
课外阅读是收集整理信息、开阔视野、认识世界、陶冶情操、获得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增加阅读量,让孩子零距离接触文字,阅读过程中娴熟地学习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体验理解、感悟思考,拥有感受、欣赏、评价和创造文字的能力,从而成为社会新型人才。因此使阅读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显得特别重要。然而,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沉浸在电视、网络的世界里。其次,面对当今的应试教育及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真正受学生喜爱的优秀儿童读物无法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很多家长和教师推荐给孩子们的读物大多是各种优秀作文选或是练习本。另外,有些教师和学校虽然已经意识到课外阅读能够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重要意义,但因为缺乏深入的研究,不管是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还是对课外阅读的评价,都没有形成一套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完整体系。种种迹象表明当今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本文主要概述丽水市高年段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引发的思考。
一、高年段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获得了丽水市三所小学高年段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真实情况,而且对所取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以达成调查目的。在被试选取上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丽水市的大洋路小学、城北小学、人民路小学中各随机抽取了高年段的一个班级开展了问卷调查。选取了大洋路小学501班43人,城北小学501班41人和人民路小学602班46人,对130人发放了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7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0%。调查问卷共分为四大板块,分别是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动机调查、阅读方式与方法调查、阅读内容与时间调查、阅读习惯与环境调查。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与动机的调查结果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洋路小学、城北小学、人民路小学各有36%、18%、32%的学生认为读书不是他们度过闲暇时间的主要方式之一,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喜欢程度不高。在对阅读感受的调查显示,三所小学调查的学生中有85%左右的学生觉得读书时有时感到高兴、兴奋,有时感到伤心、痛苦,只有少数学生认为阅读课外书能让他们心情愉悦,这个现象说明大部分学生无法感受阅读的乐趣。喜欢观察、阅读见到的各种文字的在三所小学调查的学生中分别只有38%、47%、24%的人,有一半以上的人表示不喜欢或只是有时喜欢。说明在学生阅读兴趣方面需要更进一步的培养。
在阅读动机方面,三所小学中的学生认为读课外书最大动机是丰富课余生活的分别有18、11、19人,认为是增长知识的分别有11、6、11人,选择提高阅读写作能力的分别有15、17、11人。说明较多的学生阅读课外书主要是为了丰富课余生活,20%左右的人是为了增长知识。学生觉得读课外书是为了积累知识和自己感兴趣的占了多数,三所小学调查的学生中分别有8、11、6人选择了读课外书是为了完成老师和家长的任务,另外在大洋路小学有3人选择了没有目的,在人民路小学也有4人。从中可以看出有不少学生读课外书的动机不利于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没有明确目的,盲目阅读。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方式与方法的调查结果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读课外书时只读不动笔的学生占到了一定的比率,三所学校比例分别为33%、12%、49%。能够注意主动积累一些词语、句段的除了城北小学有超过一半,其他两所学校都没有达到一半,不做一点积累的三所学校调查的学生中也分别有14%、12%、15%的学生。另外,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表示不能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在三所学校调查的学生中分别也有7%、6%、22%的学生。这些数据表明,学生现有的阅读方式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急需改善阅读的方式。
阅读方法对于提高阅读课外读物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已经接触和掌握了一些阅读的方法。比如当阅读课外书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问题时,通过查工具书来解决,或是问爸爸妈妈或老师,并有认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过所占比率不是很高。其中与他人交流所占的比率最高,其次是摘抄剪贴和写读书笔记,什么都不做的学生在三所学校调查的学生中分别有9人、2人和10人。由此可见,比起抄抄写写,学生更喜欢与人交流沟通。此外,在小学课堂发现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能在文中勾画生字词、重点语句,写词语解释,懂得在读课文时用上一些批注符号帮助理解课文,但是大部分学生表现得很被动,只有在老师的督促下才会去做,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在课外阅读能力测试时,便明显发现学生对一些阅读方法不能灵活巧妙地运用,没有能够熟练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不能从课内转移到课外,阅读方法的运用情况令人担忧。
(三)小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与时间的调查结果
好书是孩子的精神营养品,好的阅读内容能让他们沐浴在知识的海洋里健康地成长。随着文化产业的进步,市面上的书越来越多,然而并不是每一本书都对我们有帮助。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学生对故事小说是最感兴趣的,比率分别占29%、32%、32%,较感兴趣的是文学名著,占26%、32%、22%,科普类所占比率为26%、12%、10%,卡通漫画类所占比率5%、9%、29%,课业辅导类所占比率为7%、3%、5%,体育娱乐类所占比率为2%、6%、0%,选择其他的比率为7%、6%、2%。我们可以发现小学生课外读物以故事小说居多,较少关注科普类的书籍,对于阅读文学名著及古诗文兴趣也不高,也有一些同学关注课业辅导类的书籍,学生大多满足于故事情节的欣赏,比起文字,他们更喜欢图片带给他们的视觉效果,由此可见,学生的课外阅读面比较狭窄。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这三所学校调查的学生中分别有50%、76%、49%的学生每天都有安排一定的时间阅读课外读物,相当多的学生只是会有时阅读课外读物,还有些学生甚至不进行课外阅读。很多学生每天没有相对固定的时间读书、读报、读杂志,从表中不难看出平均每天用于读课外书的时间在1个小时以上的分别只占19%、35%、22%,长时间阅读的人比较少,大部分人每天阅读的时间都在1个小时以下,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在20分钟以下,另外学生一般选择在晚上睡觉前一段时间进行阅读。从中也反映出学生缺少主动阅读的意识,以致课外阅读时间严重缺失。
(四)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与环境的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利用词典等工具书帮助课外阅读,能经常和别人谈论甚至争论书中看到的人和事并且在阅读时能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喜欢收藏书籍,喜欢和同学交流图书资料,但是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这些习惯。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三所学校调查的学生中分别有30人、24人、24人认为自己有专心阅读的习惯,分别有22人、17人、23人认为有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少数人认为有边读边作批注的习惯及喜欢朗读的习惯,还有一部分人有书包里随时都有课外书的习惯。总体来看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没有养成。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环境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班级阅读环境方面,笔者发现三所调查学校不是经常性地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尤其是人民路小学有41%的人认为班里几乎没有读书交流活动。虽然班里基本都设立着图书角,但并没有充分地利用这个阅读资源,很多时候图书角就像是一个摆设。调查发现除了城北小学教师经常布置课外阅读任务以外,其他两所学校只是有时或很少会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可见学校没有把学生的课外阅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而且校内没有固定的课外阅读时间,调查的学生中分别有57%、79%、59%比率的人希望学校安排校内阅读时间,说明有多数的学生是很希望学校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在家庭阅读环境方面,父母在家里从不阅读书报和不指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有相当一定数量的人,基本不管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比率为14%、12%、22%,可见在一些孩子的家庭里并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不重视,更谈不上亲子阅读了。
二、对策及建议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阅读活动开展的必然要求。从各种课外书中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各种名人对话。因此,学生自身应当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教师、家长及学校也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并且对阅读的有效方式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创新,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热爱阅读,有效阅读。
(一)提高自身能力,打下扎实基础
1.调适阅读的心理。阅读总是需要全身心配合的,因此阅读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的过程。积极的心理因素对提高阅读效果起促进作用,消极的心理因素却往往成为阅读的内在障碍。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阅读方面的心理知识,自觉地把握自己的阅读心境,真正做到有效阅读。必要时问一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读书的动机是什么?如果把自己的各种动机开列出来,我们一定会突然发现妨碍自己提高阅读效果的症结所在。
2.区别对待读书法。区别对待读书法是根据需求区别对待,提高阅读能力的学习方法。由于书刊文献的类型、性质、内容、写法等不同,读者的需求状况不一,因此不能用等量齐观、一种方法的统一的模式去阅读,只能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阅读之前应谨记“绝不滥读”的原则,这就要求学生对图书进行分类,加以区别对待。对经典著作、学科代表著作、教科书等书籍要逐章逐节认真地精读细看;而工具书、资料书知识当需要时才进行翻阅和查找。世界上的书质量不尽相同,开卷并不一定有益,我们应当挑选最好的书来读,不要把精力耗费在二三流的书籍里。
3.不动笔墨不读书。勤做读书札记,把读书过程中的收获、感想或者对读物内容的意见、见解、补充、评价和质疑等随手记录下来。古今中外许多学者均得益于此种方法,札记不限于所读的书,可以把联想到的所闻即录,有感即发,不拘形式,也是一种片段性练笔方法。关键是要养成习惯,持之以恒。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评语,把书、文中精彩的章节和语句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运用抄写的方法来启迪思维,提高读写能力,做到读中思,写中思,记中思。
(二)转变教师观念,给予有效引导
1.训练阅读能力。只有具备了阅读能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收益。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阅读能力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有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好奇心、记忆力、想象力、怀疑精神等几个重要方面。思考是阅读的灵魂,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大脑思考的过程。思考是有一些方法和规律可循的。比如未读先思法,先根据书的题目和章节标题进行思考,在脑子里构成一本书的轮廓。操作这种方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读读书中的几个段落,让学生描述:你觉得这本书会讲什么?你能想到什么?然后在开始阅读;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想象力,首先要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其次是设身想象,对于一些作品可以让学生进入书本特定的情境里设身处地地想象。
2.营造阅读环境。好的环境对人的成长有利,反之则有害。所以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非常重要。在班级里形成良好的阅读气氛,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阅读,形成经常阅读的习惯。教师应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让班级的每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成为学生读书、学习的地方,随时随地都可以让学生自由、快乐地接受书香的感染。还可定期或不定期的开班级交流讨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介绍读书经验和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从中感受收获的喜悦。对当前阅读热点,各抒己见,分享阅读感悟,交流阅读心得,探讨阅读中的问题。
(三)注重家庭环境,创造最佳氛围
1.配备阅读硬环境。良好的阅读环境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安静的私人空间。噪音常常使人心烦意乱,根本无法静心读书。家长要尽可能地为孩子安排一个专门的读书场所。虽然阅读可以不受地点的限制,但是,最好的读书环境还是在自己的书房里。布置书房应为孩子量身打造,避免和家庭其他成员混杂在一起,根据孩子的喜爱配备书房内的设施。此外,一个家庭应该有一些藏书。不管世道如何变,家境如何变,但书中的知识和智慧是不会变的。如果图书能一代又一代的积累下来,不但会成为孩子遨游的一个巨大知识空间,而且还会留下宝贵的求知的传统。
2.陪伴阅读。那些具有浓厚阅读兴趣的孩子,身后都有一个能经常性开展阅读活动的家庭。全家人一起阅读,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最好的途径。父母最好每周留出一个固定的时间,供全家阅读。父母要以身作则,坚持下去。陪伴孩子阅读时,一方面要顺应孩子的兴趣和思维,多鼓励孩子,另一方面要启发孩子,但启发也要注意技巧,不要让孩子觉得是在考试。在陪伴阅读过程中,应努力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孩子的感受,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困惑,交流各自的感受,有时父母与孩子会有截然相反的意见,这会激起孩子的好胜心,与此同时,孩子阅读的兴趣也会大大增加。
3.常领孩子去图书馆和书店。父母经常带孩子进图书馆和书店,会拉近孩子与书本的距离,不仅对进图书馆和书店感兴趣,而且对于阅读也会兴趣加浓,还能学会与人交流。带孩子去图书馆、书店,让他们通过与书店和图书馆的“零距离”接触,对书产生更直观的认识,进而使他们产生想多阅读的愿望。有的图书馆还会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竞赛活动,让孩子多参与,也能丰富业余生活。
(四)增强学校作用,发挥激励功能
1.举办展览会。通过举办校园展览会,把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读后感、文摘卡片等集中展示出来,享受读书的成功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另外,在校园各楼层建立主题鲜明的开放式阅览区域,让孩子们尽情享受读书的快乐时光。还可每月在宣传窗张贴学生制作的优秀手抄报、海报等,进行好书、美文和著名作家的宣传推荐,用宣传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鼓励他们爱读书,从书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营养和精神食粮。
2.举办竞赛、表演与评比活动。根据不同的主题,安排一些兼具知识性和娱乐性的竞赛活动,如“天文地理知多少”“财富大考场”“精彩片段诵读擂台赛”。针对学生阅读的书籍开展比赛,以检查学生阅读的效果,对优胜者进行奖励,巩固阅读教学的成果;编演课本剧也是检测学生课外阅读成果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学生阅读了某些优秀的作品后,引导学生把一些故事动人、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的作品改编成剧本,让学生上舞台表演,如“经典剧本我来演”“百变人物秀”;制定相应的评比制度,给予学生肯定、支持与鼓励。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读书征文、小作家、“书香家庭”评选等活动对学生的阅读加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