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桃李杯”舞蹈比赛看中国古典舞教学发展
2014-08-15杨柳
杨 柳
一、“桃李杯”对古典舞人才素质的优化
每一届“桃李杯”比赛都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舞蹈艺术人才,如“桃李杯”初期荣获优秀表演奖的刘敏、沈培艺、丁洁;比赛中期阶段出现的黄豆豆、王亚彬、山翀、刘岩,还有近期的孙科、邵俊婷、范思逸等更加年轻的一代舞蹈人才,他们以扎实的基本功、精湛的表演成为享誉全国的舞蹈艺术人才,其中一些人已经成为了舞蹈家,活跃在舞蹈专业院校以及各大演出团体。每一届“桃李杯”比赛推选出的舞蹈人才都会成为古典舞专业学生学习的优秀典范及全国舞蹈专业院校研究、探讨的案例。
参加“桃”赛获奖的演员能够轻松自如的完成一些高难度、复合型、特殊性的技术技能动作,还能够完美地将作品的故事内容、人物性格演绎的透彻准确、出神入化,并能够衡量、掌握技术动作与表演技艺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二者的有机协调中,释放内心的情感,使作品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了当下舞蹈人才济济、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通过观看“桃”赛音像资料可以看到,选手无论是素质能力、表演能力、技术动作以及文化底蕴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与提升。在初期“桃”赛过程中,无论是在剧目作品中还是在技巧组合中,参赛者的技术质数都不是很高,柔韧度、控制能力、人体重心都不理想。在完成动作层面仅限于初级水平,表演水准也没有达到最佳状态。
例如,在技术技巧的组合中,四位转连接挥鞭转、踏步翻身只能是单一进行;跳跃方面也仅仅完成劈叉大跳链接一个紫金冠大跳等;在动作的连接过程中也只有运用圆场和简单的碎步等进行舞蹈调度。然而随着赛事的进一步的发展,技能与机能的大幅度提高及作品形式的进一步完善,对参赛者的技术含量也在大幅度的提升。因而,在发展期“桃李杯”比赛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在技术层面已经不单纯是只具备基本能力、软开度和单一的跳转翻,而是需要具备更高超、娴熟的技巧及综合的身体素质和文化底蕴。在技术技巧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并在技术的层面,技巧的复合型乃至在连接的过程中也有了明显的变化。正如在技术组合中,演员已经能够娴熟的掌握各种舞姿旋转、复合旋转、各种变化姿态的旋转等;在翻身方面,串翻身、点翻等动作在数量与质量提高的基础上,能够加入吸翻身、绞腿翻身等动作;选手在完成跳跃的能力与质量上也明显提升,不仅可以完成一字飞腿、倒踢紫金冠等高难度动作,还在跳跃落地的同时进行了空翻、控制类的舞姿为连接动作。由此可见,从“桃”赛中可以看到,古典舞人才经过了从单一型到综合型的转变与过渡,“桃”赛探索阶段较多方面的是去关注舞蹈的技术技能,而现今则是在发展“独特性”技巧动作的同时,融合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韵味,更多的关注参赛表演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参透比赛要义,更新教育理念
优秀舞蹈表演人才辈出,这与舞蹈教师的呕心沥血息息相关,也是对古典舞教学理念更新、变化的集中体现,演员身体各个方面素质强、技能过硬都是与昔日里的教学训练紧密联系的。可以说教学推动了表演,表演又反馈了教学。因此,从“桃”赛选手中就能够剖析出不断改革与创新的教学理念,“桃李杯”比赛之所以可以在中国古典舞发展道路上经久不衰,达到了现今作品形式多样以及表演人才辈出的繁荣局面,在很大程度上与舞蹈教学息息相关,都是教学成果最显赫的反馈。那什么是古典舞的教学理念?未来的古典舞教学发展趋势又会怎么样?所谓理念,简单的讲就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中摸索规律、积累经验,从而为解决问题探寻观念、看法。但是,教学理念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伴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变化、发展、更新。正如古典舞教学理念一样,在古典舞课堂教学、舞台表演、作品创作等等一系列的变革与发展中所形成的。
中国古典舞的教学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都已日趋完善,逐渐摸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具有审美性、韵律性、科学性的训练模式及体系,从而为培养舞蹈人才、提升舞蹈表演、拓展作品创作手段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桃李杯”比赛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与源泉。从参赛作品、选手的表演、技艺都充分地展现出每个阶段古典舞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从“桃”赛的演变发展的过程中看,古典舞教学理念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一)中国古典舞教学的初始期
通过“桃”赛作品中的动作语汇、演员表演的反馈中来看,这一时期的教学理念以突出技术技能动作为主要特点。在舞蹈训练上正确运用和把握芭蕾训练框架,主要是借鉴与吸收芭蕾舞身体形态及下肢开绷直的教学训练方法,在舞蹈表演形式上大量运用传统戏曲舞蹈的风格、韵律、技巧等鲜明的动作语汇及艺术表演形式,从而将二者合二为一建立起了一套早期的中国古典舞的教学雏形,为古典舞艺术乃至教学的初期发展奠定了基础,更是为促进“桃”赛的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桃”赛跳转翻技术技能中看,选手的柔韧性、重心、直立等基础动作完成的比较干净、清晰,但在古典舞形态、风格方面还有所欠缺、不足,古典舞韵律性、风格性还有待加强。
(二)中国古典舞教学的发展期
从发展期“桃”赛作品及选手的技能组合中可以看到,身韵的发展已完全渗透、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可以说这一阶段是古典舞教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桃”赛产生质的变化与影响的时期。在“桃”赛的长期发展与教学实践的积累中发现,单纯的借鉴戏曲、芭蕾是有一定局限性,“身韵”的融入对中国古典舞教学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外延力量,首先是在教学训练中贯穿着身韵动作及身法韵律,从而形成了射燕、探海、斜探海、软踹燕等大量具有古典舞韵律的舞姿造型;其次是身韵与教学中的融合,强化和突出了古典舞动作内在抑扬顿挫、刚柔并济、跌宕起伏的节奏特点,这些不仅使古典舞开始逐渐寻求自身风格性、韵律性,也推动了“桃”赛作品从叙事型作品走向写意性、技术性、多元性的作品类型。同时,这一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形式在不断优化古典舞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也极大程度丰富了“桃”赛的技术语汇、动作语汇。如女子组合中的荷叶转、仰身转、旁提转以及在跳跃、旋转、翻腾中出现的拧倾圆曲,通过对身韵基础性元素与古典舞教学方方面面的有机融合,不仅丰富了“桃”赛的创作语汇,从而也解决了基训与身韵相互脱离的弊病,强化了古典舞风格性、民族性、审美性的问题。因而,身法与技法的结合,动作之间的连接无序、缺乏内在联系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教学理念中在强化基础能力(柔韧性、韵律性、技能性)的训练同时,还十分注重古典舞特有的能力训练,主要表现在:一是舞姿旋转的回旋与拧转、重心的灵活转换(平转类型的直立重心、拧倾类的螺旋式重心、仰旋类的平衡重心);二是翻身中所需的速度、水平立圆;三是跳跃中所需的爆发力及大幅度动作的柔韧;这一时期的古典舞教学最具特色的就是“短句”训练,其中主要分为技术动作训练和风格韵律化的短句训练,在训练中培养舞者重心移动的平衡与稳定性、动作延伸性以及在训练中打破了技术动作的固定模式,从而更好地处理动作的点线关系、并将动作始终融入动势变化态势之中。“短句”训练的融入已不仅仅是基础训练形式,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形式,从中在强化素质能力的同时,培养舞者的丰富的表演意识。
(三)新时期中国古典舞教学的发展设想
身韵经过与古典舞的多年磨合与发展中,已完全融入到古典舞教学训练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学手段、方法也基本上趋于完善,培养出许多优秀的舞蹈人才。但是在新时期下古典舞教学理念如何发展?这似乎又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进入20世纪,在外来文化、艺术形式的冲击与融入下,‘桃’赛中作品的动作、风格、技巧以及审美性进一步得到了提升与转变,在现有古典舞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大环境下的变化与标准,产生并发展出新的教学理念——一体多元化的教学理念。所谓一体多元是指在中国古典舞的基础上多元吸收、多元融合其他艺术形式及科学性的训练方法。”
首先,在思想上古典舞要本着海纳百川的胸怀,进一步把握自身特性,向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姊妹艺术形式,在把握古典舞风格性、韵律性的基础上,将现今多元性文化、艺术思想融入现今的传统古典舞教学模式之中,融入到肢体动作、风格语汇、技术动作之中。”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外来艺术及舞种融入下,教学训练中出现了“基础性组合把握不住训练实质、组合胡乱拼凑、胡乱组合”等现象,从而导致了古典舞训练组合缺乏功能性、韵律性、传统性,失去了最核心的训练价值,也出现舞者基础动作掌握不够扎实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时代怎样的变迁与发展、中国古典舞艺术如何“创新与变革”以及“桃李杯”比赛形式如何“丰富多彩”,这些都不能离开传统教学的支撑,换言之,古典舞教学应在训练体系中把握自身特性、继续吸收芭蕾体系中的科学训练方法,在训练中打破东、西方舞种的界限“取精华、去糟粕”,将二者的优点进一步合理整合。在训练中继续贯穿古典舞以腰为中心的训练特性,并将“拧倾圆曲”韵律性动作融入基础训练及多维空间上的跳、转、翻等技能训练之中。尽管,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发展已培养出许多古典舞优秀人才,但我们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古典舞专业学生仍然存在着下肢能力薄弱、规范性差以及动作完成“不干净”等问题。因而,古典舞基础训练仍然要与芭蕾训练体系紧密结合,通过芭蕾“开绷直”的训练方法,进一步解决古典舞专业学生肌肉走向、脚下灵活性、踝关节和髋关节的外开性,从而培养良好的旋转重心感觉,使学生的线条更长、体态更美,为完成高难度、复合性的技术动作奠定坚实基础;在训练环节上,还应借鉴、运用艺术体操柔软性、跳跃性等动作训练方法以及花样滑冰爆发性、瞬间旋转的肌肉收缩等训练手段,从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敏感性方面培养古典舞专业舞者全方位的技术能力。与此同时,我们在教学中也应强调舞者身心并用的训练方式,将舞者自身的意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动作之中,从举手投足间用心舞蹈、释放身心,从基础教学环节中培养古典舞舞者强烈的内涵性,更好的发挥教学的纽带作用。
中国古典舞教学手段、方法多样化、科学化是教学发展的硬性条件,除此之外,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应在把握基础性课程(培养舞者能力的基训课、解决技术技能的古典舞技巧课以及风格性动作的身韵课)外,还应继续强化剧目表演、舞台实践等艺术实践课程,从而达到古典舞人才技与艺完美结合的目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在本科教学中加入戏曲和武术表演、现代舞训练以及外国代表性等相关课程,从而在动作上打破舞者身体的束缚,进一步解放舞者的肢体动作,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古典舞表演;另外,在舞蹈理论的学习课程设置上,笔者认为,开设戏曲鉴赏,古代诗词赏析等理论科目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只有在认识了古典舞的“根儿”,才能在把握传统的基础上,更好地吸收其他艺术形式。
新形势下的古典舞教学,不仅需要舞蹈表演人才具备超凡脱俗的技术能力,还要加强舞者内心情感的可塑性,要求舞蹈表演人才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能够思考技术与艺术的区别与融合。因此,当下的舞蹈教学要从过去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外形,逐渐过渡到文化的学习上来,成为一名内外兼修、有思想的舞蹈表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