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背景下地方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2014-08-15蓝伟东郑秀梅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3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学期专业课程

蓝伟东,郑秀梅

蓝伟东,郑秀梅/丽水学院讲师,硕士(浙江丽水323000)。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专业相关的且通常能获得报酬的实际工作中,可实现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课堂走向职业岗位,由学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为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能力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为主[1]。国外长期实践证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有效地改变毕业生理论水平合格而实际操作能力薄弱的跛足情况,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心,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自我判断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有助于优先被雇主录取。作为地方普通高校,培养目标应兼顾生存需求、理性择业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尤其重视学生理性择业需求,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相同的专业背景下谋求自身的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这是摆在学校、老师乃至学生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办学特色

(一)依托外贸平台,开展实战培养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目前的应届毕业生是不能满足市场要求的,表现在学生缺乏产品知识、专业知识陈旧、外语水平低下以及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企业至少需要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二次培养才能使之胜任。因此,我们需要在模拟实习的基础上,大量增加真实场景,比如深入生产企业掌握商品知识,选择个人外贸平台,并通过小额交易来熟悉买卖流程,最后竭尽全力获得企业支持正式展开出口业务,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

(二)贯彻创业精神,鼓励团队培养

在前些年全球金融危机和大学教育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迫于就业压力,主张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解决生存问题,却忽视了再次择业的机会成本。近年来全国高校又兴起自主创业的就业观念。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究其失败的原因,未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创业团队是其致命伤。学校应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让学生以团队参与,以团队成绩来评价,提高今后毕业生创业的成功率。

(三)争取风险资金,联合企业培养

作为地方高校,教育亦应为地方经济服务,输送合格人才。但从人才市场的反馈来看,企业更多表示有岗位却招不到适用的职员。鉴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殊性,如外贸企业用人数量较少,需要接触企业核心机密,开展业务潜在的亏损风险等,用人企业可以对前设小团队提供风险资金支持,并结合保密条例予以保障,涉外银行国际业务部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则有些许差别;机关事业单位,如商务局、招商局、国际商会,及有对外投资意向的企业等,则可通过提供顶岗实习的方式来培养国际投资人才;而对用人需求较大的国际物流企业,则可尝试校企合作办学的方式。

(四)落实因材施教,推行分流培养

根据当前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本专业应根据学生外语能力与个人意愿,参照职业(岗位)要求,落实因材施教,推行分流培养,设置多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如国际贸易方向、国际投资方向和国际物流方向等,培养“术业有专攻”的国际商务人才。另外,有条件的实行分层教学,国贸专业在大三进入专业课学习前,对学生进行外语能力综合评价,综合前三个学期的英语成绩,列出前30名进入英语面试,综合选拔20人成立全英语专业教学班,开设全外语的专业课程。针对非全英语教学班的学生,则设置相关的对应学时的系列专业课程,供非全英语教学班的学生学习[2]。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求与内容

(一)明确定位培养目标,细化培养要求

培养目标应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培养要求应细化(包括通用人才培养目标与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有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结合我校实际,本专业立足本地、面向全省、辐射周边,旨在培养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法律与惯例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掌握生产企业与产品知识特别是机电产品与纺织服装,具有国际贸易或国际投资或国际物流运作能力、国际市场分析能力、国际商务沟通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以及较强的外语听说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富有创新精神与团队意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为践行因材施教,推行分流培养,下设国际贸易方向、国际投资方向和国际物流方向。

(二)科学规划课程体系

1.课堂教学部分。课堂教学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块,按知识结构分,必修课可进一步分为公共基础课和学科(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可进一步分为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和公共选修课。根据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对本专业学生来说,公共基础课应以够用为原则;学科(专业)基础课应以厚实为原则,为学生今后提高打下基础;专业限选课以专精为原则,有利于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专业任选课以兴趣培养或能力拓展为原则,公共选修课则根据学校的开课计划由学生自行选择,增加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

2.实践教学部分。实践教学应在课堂教学基础上以形成某项具体能力为目标,分为集中性实践和分散性实践两个部分。集中性实践主要指独立设置实践教学项目并集中时间或场地的实践;分散性实践则相反,具体指的是分散在各个课程中的实践实验安排。集中性实践一般可安排在短学期进行,另可设置实践教学项目在暑期进行,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方案的一部分,在企业的时间里,也派老师到企业给学生上课辅导,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应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分散性实践亦需做出具体要求。

3.课外学分部分。“课外学分”是指普通全日制学生在校期间结合专业理论学习、实践技能训练,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竞赛、文学艺术创作及各类社会实践,取得学术研究成果、具有一定课外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形式的优秀成果后,经学校审定批准给予确定的学分。各个院校均会制定《课外学分认定及管理办法》,应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去,特别是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课外学分认定宽严相济,达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1.专业课程设置程序要合理。首先,组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团队;其次,进行市场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与岗位职责;再次,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第四,发挥学生改革主体的作用,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第五,归纳总结,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第六,召开专家评审会,审核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3]。

2.专业课程设置要遵循“必需、要求、兴趣”的原则,即“must,want,interest”,逐层精选,满足培养目标要求,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必需设置的课程包括学科(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限选课,要求设置的课程是除必需设置课程外的专业限选课,兴趣课程主是根据学生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的专业课程及相关课程。

3.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和开课时间、次序要合理。在结构上,学科(专业)基础课约占50%,专业限选课约占40%,专业任选课约占10%。在开课时间上,学科(专业)基础课主要开设在第2-5学期,专业限选课主要开设在第3-6学期,专业任选课主要开设在第6-7学期。在开课次序上,要严格审定先后次序,不得随意调换。

(四)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生形成各种具体能力特别是专业核心能力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切忌敷衍了事,流于形式。以本专业国际贸易方向的集中性实践为例,第1学年末短学期,开设认知性实践和计算机二级(office)培训,第2学年末短学期,开设电子商务模拟实习和国际贸易流程模拟实习,第3学年末短学期,开设2周的跟单业务实训;同时依次开设3次暑期社会实践,分别为企业与产品、特定行业/产品海外市场调查和外贸企业综合实习,与专业课程开设时间和内容相衔接,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形成。第七学期开设9周的外贸业务实训,该实践课程依托外贸平台,需要企业风险资金支持或学生自筹资金,需要学生组成团队来进行实战,同时辅以团队管理和创业管理等相关专题。为了降低风险和较高的成交率,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选择跨境外贸平台进行实战,能够实现学生各项具体能力的提高,也为学生今后团队创业或个人创业开辟了新的领域。对于获得企业风险资金支持或能自行承担风险的团队或个人,我们将直接指导其从事传统的B2B外贸业务。

(五)优化专业课程教学计划

良好的教学成绩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学计划,包括制定和执行,同时要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而且在实践教学中,有实际经验的师资、有效可行的计划、有章可循的制度,有质保障的执行,以及必备的实训场所与经费,缺一不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认真做好课堂授课,组织好实践实验。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应该激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学以致用,开阔视野,反馈教学,辅以相应的制度规范;同时还应邀请国际商务领域的知名学者和著名企业家到大学讲台上,传授前沿知识和动态,以及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

三、结语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应在此基础上,贯彻“实战培养、团队培养、企业培养、分流培养”的办学理念,认真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定位培养目标,细化培养要求,科学规划课程体系,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强化实践教学,优化专业课程教学计划,突出能力养成,形成自身特色,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诚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大大提高学校工作难度和企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需要学校知难而进,敢啃硬骨头,通过分散安排乃至政府支持来提高企业的协作力度。

[1] 尹浩会.冶金特色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J].学园:教育科研,2012(6):1-2.

[2] 刘秀玲等.国际化人才本科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大连民族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7):411.

[3] 李敏.就业导向的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9):65-66.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学期专业课程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